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剂和制剂制备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24061612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8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剂和制剂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包括以下质量的组分:黄芪10‑50g、丹参10‑50g、制附子5‑35g、生地黄5‑20g、川芎5‑20g、甘草3‑10g。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通过结合利用黄芪、丹参、制附子、生地黄、川芎和甘草,不仅所用中药材种类较少,药量较少,且具有较好的药效,能够有效防治心力衰竭。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and preparation method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剂和制剂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医中药
,特别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采用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制成的中药制剂,以及该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内分泌疾患、肺气肿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心力衰竭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心慌、气喘和水肿,常见的证候分型包括心血瘀阻型,除了心慌、胸闷、气短以外,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口唇青紫、面色暗红、舌质紫暗或者有瘀斑、瘀点。另外,气阴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部憋闷、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而脾肾阳虚型,除了心慌、气短以外,还伴有精神不振、畏寒肢冷,活动之后喘促明显,或者伴有大便稀溏,可以出现全身水肿。目前,为标本兼治,通常采用中医药防治心衰,但现有的中医药治疗时需采用多种中药材,药量较大,药效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配方,其可有效防治心衰。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剂,其包括以下质量的组分:黄芪10-50g、丹参10-50g、制附子5-35g、生地黄5-20g、川芎5-20g、甘草3-10g。进一步的,其包括以下质量的组分:黄芪30g、丹参15g、制附子9g、生地黄20g、川芎10g、甘草6g。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通过结合利用黄芪、丹参、制附子、生地黄、川芎和甘草,诸药相伍,补中有行,温中有凉,使瘀血得行,阳气得复,各种成分可共奏益气活血、滋阴温阳之功效,从而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不仅所用中药材种类较少,药量较少,且具有较好的药效,能够有效防治心力衰竭。其中,黄芪补气养血;川芎、丹参活血化瘀;制附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生地黄滋阴养血;甘草补气养心、调和诸药。本方重在补气以行血,配以活血药,气行则血行,温心脾肾助阳,配以补阴药,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适用于气虚血瘀,阴阳两虚的患者,即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另外,为验证本实施例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的疗效,本实施例经过对4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其临床数据如下:1、5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将此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名男性和25名女性,且两组患者的年龄、心功能级别差异无显著性。其中,一组作为常规组,其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每日服药三次,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其采用本实施例药物治疗,每日服药两次,均治疗两周。2、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患者心功能HYNY评级达1级以上;显效:患者心功能HYNY评级达2级以上;好转:患者心功能HYNY评级达3级以上;无效:患者新功能评级无改善。3、观察数据统计表:由上表可知,采用本实施例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剂相对于采用常规药物用于治疗慢性心衰竭病人,其治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较高,而无效率较低,因此可具有较高的防治心力衰竭的效果。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剂,其由上述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制成,其剂型为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或口服液。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称取适量的中药材,并进行粉碎,再过60目筛,以制取中药材粉末;S2、向中药材粉末中加入10倍于中药材质量的水,再高温煎煮2-3h,以制取混合液;S3、过滤混合液,并向滤渣中加入8倍于中药材质量的水,再高温煎煮1-1.5h;S4、重复步骤S3;S5、50℃减压浓缩步骤S4制备的煎液至密度为1.2-1.4g/mL,再加入4倍于该煎液体积的无水乙醇溶液,静置过夜,过滤得醇沉物,将醇沉物在-58℃下冷冻干燥,以制取提取物;S6、向步骤S5制取的提取物中加入5倍于提取物质量的辅料,并加入适量的80%乙醇,置乳钵内充分研磨,过筛制粒,而制备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剂。进一步的,所述辅料为乳糖、可溶性淀粉、糊精或甘露醇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的,所述辅料为乳糖。进一步的,步骤S1中,对各中药材分别进行粉碎和筛分,以分别制取各中药材粉末,并在步骤S2中,先向制附子粉末中加入10倍于制附子药材质量的水,并高温煎煮30min;再加入其余中药材粉末,并加入10倍于其余中药材质量的水后,高温煎煮2-3h。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可将制备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颗粒,从而可进一步制备成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口服液药物;相较于传统的中药煎服方式,可减小服用量,并可准确把握药物剂量,并简化服用方式,同时也可提高药效,而有效防治心力衰竭。此外,通过采用乳糖辅料,了使得制备的颗粒剂能够保持较好的理化性状;而通过先煎煮制附子,可提高制附子的药效分子的溶出率,从而可充分发挥制附子的药效,而可提高所制备的中药制剂对防治心衰的效果。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其包括以下质量的组分:黄芪30g、丹参15g、制附子9g、生地黄20g、川芎10g、甘草6g。其中,典型病例病例1:张某,男,50岁。患者胸闷1个月,加重2天。伴有气短、头昏、心烦、四肢倦怠乏力,身冷,饮食减少,大便干结。舌淡白,苔薄白微干,舌下络脉迂曲青紫,脉细无力。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轻度缺血改变。西医诊断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中医诊断为胸痹,气虚血瘀、阴阳两虚证。服用本专利技术中药制剂7付,水煎服,共400ml,分早晚各一次服用,每服200ml。服药一周后,胸闷、气短、头昏症状已除,大便通畅,且乏力和身冷大为缓解。因胸闷可由气血阴阳虚弱,心阳失于温煦,心气无力推动心血,导致心之气血阴阳均不足,兼有气虚不行的血瘀证。而本实施例的中药制剂中的黄芪、甘草益气健脾,以培补脾胃之气,使气血化生有源,且气行则血行。而丹参、生地黄及川芎,均有活血功效。其中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既养血又行血。生地黄兼有生血、益阴的功效,有助于缓解大便干结。且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行心血,制附子温通心阳,有助于温阳通脉,胸中气机畅达。因此,本实施例的中药制剂中的各种成分可共奏益气活血、滋阴温阳之功效,故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例2:李某,女,60岁。患者阵发性心悸1个月,并于1个月前因过于劳累,出现阵发性心悸,间断服用安神补脑液后未见好转。刻下:心悸、气短、偶有胸闷,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质量的组分:黄芪10-50g、丹参10-50g、制附子5-35g、生地黄5-20g、川芎5-20g、甘草3-10g。/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质量的组分:黄芪10-50g、丹参10-50g、制附子5-35g、生地黄5-20g、川芎5-20g、甘草3-10g。


2.根据权利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质量的组分:黄芪30g、丹参15g、制附子9g、生地黄20g、川芎10g、甘草6g。


3.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其由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配方制成,所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剂的剂型为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或口服液。


4.一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称取适量的中药材,并进行粉碎,再过60目筛,以制取中药材粉末;
S2、向中药材粉末中加入10倍于中药材质量的水,再高温煎煮2-3h,以制取混合液;
S3、过滤混合液,并向滤渣中加入8倍于中药材质量的水,再高温煎煮1-1.5h;
S4、重复步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来杨阳李斯郭慧李爱英司马东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中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