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康复护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起背装置,克服了现有护理器械在起背过程中,背板拉病人衣服而造成不适的问题,包括两个靠背板导轨副、靠背板、工型板、联接块、上滑轮组、1号钢丝绳、小滑轮、2号钢丝绳、配重块导轨副、配重块和起坐外框;两个所述靠背板导轨副的滑块固定在靠背板的下表面,所述联接块固定在靠背板的下表面;所述1号钢丝绳绕过上滑轮组,两端分别与联接块、配重块联接;所述2号钢丝绳绕过小滑轮,两端分别与联接块、配重块联接;配重块固定在配重块导轨副的滑块上。配重块导轨副的导轨固定在工型板上。
A back lif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背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康复护理
,尤其涉及一种起背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无论在医院、养老院、护理中心,还是在家里,护理器械应用极为普遍,减轻了医护人员、病人家属的劳动。但现有护理器械起背过程中都存在背板拉病人背部衣服的现象,使得病人颈部、后背受到衣服的挤压,造成病人不舒服,甚者产生窒息,特别是对于失去运动功能的病人,就更加的危险。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起背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现有护理器械的起背过程中,背板拉病人衣服而造成不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起背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结合附图说明如下:一种起背装置,包括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靠背板(2)、联接块(3)、上滑轮支撑座(4)、上滑轮组、1号钢丝绳(6)、小滑轮支撑座(7)、小滑轮(8)、2号钢丝绳(9)、工型板(10)、配重块导轨副(11)、配重块(12)、起坐外框(13);两个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通过螺栓固定在起坐外框(13)的左右边框的上表面,且两个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靠背板(2)为长方形板类零件,两个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滑块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靠背板(2)的下表面两侧;所述联接块(3)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靠背板(2)的下表面;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通过螺栓连接在工型板(10)上,所述工型板(10)左右两端通过螺栓固联在起坐外框(13)的左右边框上;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与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轴线互相平行;所述配重块(12)通过螺栓固定在配重块导轨副(11)的滑块上;所述小滑轮(8)通过小滑轮支撑座(7)固定在起坐外框(13)的下边框上;所述1号钢丝绳(6)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联接在配重块(12)的上端,且所述1号钢丝绳(6)绕过上滑轮组的轮槽,另一端与联接块(3)的上端通过螺栓固联;所述2号钢丝绳(9)的一端与配重块(12)的下端通过螺栓固联,且所述2号钢丝绳(9)绕过小滑轮(8)的轮槽,另一端与联接块(3)的下端通过螺栓固联。所述2号钢丝绳(9)的右下段(901)与1号钢丝绳(6)的右上段(601)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平行于2号钢丝绳(9)的右下段(901)与1号钢丝绳(6)的右上段(601);所述2号钢丝绳(9)的左下段(902)与1号钢丝绳(6)的左上段(602)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平行于2号钢丝绳(9)的左下段(902)与1号钢丝绳(6)的左上段(602);即所述2号钢丝绳(9)、1号钢丝绳(6)及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该平面垂直于靠背板(2)的上表面;所述靠背板(2)的上表面固定有被褥(21);所述配重块(12)和配重块导轨副(11)的滑块的质量和等于靠背板(2)、联接块(3)和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的滑块、被褥(21)的质量和;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轴线与靠背板(2)的上表面平行;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与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的轴线成α角度,α角度的取值范围为5度至20度;所述靠背板(2)的上表面与床体(14)的上表面在垂直平面内的角度为β;当所述角度β小于α/2时,所述配重块(12)和配重块导轨副(11)的滑块所受重力在沿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轴线方向上的分力大于靠背板(2)、联接块(3)和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的滑块和被褥(21)所受重力在沿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的轴线方向上的分力,此时,靠背板(2)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当所述角度β大于α/2时,所述配重块(12)和配重块导轨副(11)的滑块所受重力在沿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轴线方向上的分力小于靠背板(2)、联接块(3)和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的滑块和被褥(21)所受重力在沿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的轴线方向上的分力,此时,靠背板(2)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技术方案中所述配重块(12)为长方体结构。技术方案中所述起坐外框(13)由上下边框和左右边框焊接而成,上下边框和左右边框均为方管,所述起坐外框(13)的左右边框的下端通过铰链(16)与床体(14)铰接。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滑轮组包括上滑轮(5);所述1号钢丝绳(6)绕过上滑轮(5)的轮槽。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滑轮支撑座(4)通过螺栓固定在起坐外框(13)的上边框。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止动块(22);所述止动块(22)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床体(14)上,且当靠背板(2)处于水平状态时,所述止动块(22)正处于配重块(12)的正下方位置,且所述止动块22的上表面与配重块(12)的下表面接触。技术方案中该装置还包括电动推杆(18),所述电动推杆(18)的推杆端部铰接在工型板(10)上;所述电动推杆(18)的底部铰接在床体(14)上。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滑轮组包括1号滑轮(15)、2号滑轮(17);所述1号钢丝绳(6)绕过1号滑轮(15)、2号滑轮(17)的轮槽;所述1号滑轮(15)固定在1号滑轮座(19)上;所述2号滑轮(17)固定在2号滑轮座(20)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起背装置采用由靠背板、配重块所组成的自适应机构,实现靠背板随患者背部的移动而自动调节跟随,解决了现有护理器械因背板拉患者背部衣服而造成不舒适的问题,使护理安全性更高。在此过程中,没有采用电机、液压泵、电动推杆等动力源,且实事证明这些动力源越多,产生振动、噪音等负面因素越多而影响患者休息,因此,通过无动力源设计本装置,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且结构简单,并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起背装置的轴测投影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起背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起背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起背装置的安装总体示意图。图中:1.靠背板导轨副,2.靠背板,3.联接块,4.上滑轮支撑座,5.配重块,6.1号钢丝绳,7.小滑轮支撑座,8.小滑轮,9.2号钢丝绳,10.工型板,11.配重块导轨副,12.配重块,13.起坐外框,14.床体,15.1号滑轮,16.铰链,17.2号滑轮,18.电动推杆,19.1号滑轮座,20.2号滑轮座,21.被褥,22.止动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描述: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参阅图1、图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起背装置,包括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靠背板2、联接块3、上滑轮支撑座4、上滑轮组、1号钢丝绳6、小滑轮支撑座7、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起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靠背板(2)、联接块(3)、上滑轮支撑座(4)、上滑轮组、1号钢丝绳(6)、小滑轮支撑座(7)、小滑轮(8)、2号钢丝绳(9)、工型板(10)、配重块导轨副(11)、配重块(12)、起坐外框(13);/n两个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通过螺栓固定在起坐外框(13)的左右边框的上表面,且两个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靠背板(2)为长方形板类零件,两个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滑块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靠背板(2)的下表面两侧;所述联接块(3)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靠背板(2)的下表面;/n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通过螺栓连接在工型板(10)上,所述工型板(10)左右两端通过螺栓固联在起坐外框(13)的左右边框上;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与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轴线互相平行;/n所述配重块(12)通过螺栓固定在配重块导轨副(11)的滑块上;/n所述小滑轮(8)通过小滑轮支撑座(7)固定在起坐外框(13)的下边框上;/n所述1号钢丝绳(6)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联接在配重块(12)的上端,且所述1号钢丝绳(6)绕过上滑轮组的轮槽,另一端与联接块(3)的上端通过螺栓固联;所述2号钢丝绳(9)的一端与配重块(12)的下端通过螺栓固联,且所述2号钢丝绳(9)绕过小滑轮(8)的轮槽,另一端与联接块(3)的下端通过螺栓固联。/n所述2号钢丝绳(9)的右下段(901)与1号钢丝绳(6)的右上段(601)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平行于2号钢丝绳(9)的右下段(901)与1号钢丝绳(6)的右上段(601);所述2号钢丝绳(9)的左下段(902)与1号钢丝绳(6)的左上段(602)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平行于2号钢丝绳(9)的左下段(902)与1号钢丝绳(6)的左上段(602);即所述2号钢丝绳(9)、1号钢丝绳(6)及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该平面垂直于靠背板(2)的上表面;/n所述靠背板(2)的上表面固定有被褥(21);/n所述配重块(12)和配重块导轨副(11)的滑块的质量和等于靠背板(2)、联接块(3)和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的滑块、被褥(21)的质量和;/n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轴线与靠背板(2)的上表面平行;/n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与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的轴线成α角度,α角度的取值范围为5度至20度;所述靠背板(2)的上表面与床体(14)的上表面在垂直平面内的角度为β;/n当所述角度β小于α/2时,所述配重块(12)和配重块导轨副(11)的滑块所受重力在沿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轴线方向上的分力大于靠背板(2)、联接块(3)和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的滑块和被褥(21)所受重力在沿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的轴线方向上的分力,此时,靠背板(2)有向下运动的趋势;/n当所述角度β大于α/2时,所述配重块(12)和配重块导轨副(11)的滑块所受重力在沿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轴线方向上的分力小于靠背板(2)、联接块(3)和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的滑块和被褥(21)所受重力在沿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的轴线方向上的分力,此时,靠背板(2)有向上运动的趋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靠背板(2)、联接块(3)、上滑轮支撑座(4)、上滑轮组、1号钢丝绳(6)、小滑轮支撑座(7)、小滑轮(8)、2号钢丝绳(9)、工型板(10)、配重块导轨副(11)、配重块(12)、起坐外框(13);
两个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通过螺栓固定在起坐外框(13)的左右边框的上表面,且两个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靠背板(2)为长方形板类零件,两个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滑块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靠背板(2)的下表面两侧;所述联接块(3)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靠背板(2)的下表面;
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通过螺栓连接在工型板(10)上,所述工型板(10)左右两端通过螺栓固联在起坐外框(13)的左右边框上;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与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轴线互相平行;
所述配重块(12)通过螺栓固定在配重块导轨副(11)的滑块上;
所述小滑轮(8)通过小滑轮支撑座(7)固定在起坐外框(13)的下边框上;
所述1号钢丝绳(6)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联接在配重块(12)的上端,且所述1号钢丝绳(6)绕过上滑轮组的轮槽,另一端与联接块(3)的上端通过螺栓固联;所述2号钢丝绳(9)的一端与配重块(12)的下端通过螺栓固联,且所述2号钢丝绳(9)绕过小滑轮(8)的轮槽,另一端与联接块(3)的下端通过螺栓固联。
所述2号钢丝绳(9)的右下段(901)与1号钢丝绳(6)的右上段(601)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平行于2号钢丝绳(9)的右下段(901)与1号钢丝绳(6)的右上段(601);所述2号钢丝绳(9)的左下段(902)与1号钢丝绳(6)的左上段(602)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平行于2号钢丝绳(9)的左下段(902)与1号钢丝绳(6)的左上段(602);即所述2号钢丝绳(9)、1号钢丝绳(6)及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该平面垂直于靠背板(2)的上表面;
所述靠背板(2)的上表面固定有被褥(21);
所述配重块(12)和配重块导轨副(11)的滑块的质量和等于靠背板(2)、联接块(3)和两个靠背板导轨副(1)的滑块、被褥(21)的质量和;
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轨轴线与靠背板(2)的上表面平行;
所述配重块导轨副(11)的导轨的轴线与所述靠背板导轨副(1)的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洲,安志权,关尚军,阴子昊,程智渠,
申请(专利权)人:北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