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髋臼部分切除导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6118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8 2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髋臼部分切除导板,包括本体,本体呈片状且一侧与髂骨、坐骨、耻骨的形状相匹配,本体相对髋臼设置,本体的另一侧向内开设有髋臼截骨刀槽、坐骨截骨刀槽、耻骨截骨刀槽、观察窗,髋臼截骨刀槽、坐骨截骨刀槽、耻骨截骨刀槽、观察窗均贯穿本体,髋臼截骨刀槽相对髋臼设置,坐骨截骨刀槽相对坐骨设置,耻骨截骨刀槽相对耻骨设置,观察窗设置于坐骨与髋臼窝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方便的为截骨设备进行导向,防止截骨设备偏离既定路线。

A guide plate for partial acetabular res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髋臼部分切除导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髋臼部分切除导板。
技术介绍
髋臼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覆股骨头,基于髋关节的功能和特点,研究表明,髋臼病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主要有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炎和髋臼肿瘤等,髋臼截骨后移位或替换是治疗这些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移位的方式治疗时,采用Ganz髋臼周围截骨术,是重建髋臼术式中较常用的一种,在髋臼从周围进行多边形截骨,将髋臼从周围的骨盆中分离出来,截取的髋臼可以大幅度移动,使股骨头的覆盖得到较大程度的矫正;通过替换的方式治疗时,将髋臼全部或者部分切除。进行截骨时,需要靠手术人员的经验判定截骨的路线是否正确,存在截骨设备偏离既定路线的情况,主要靠手术人员的经验和感觉进行,缺少截骨导向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髋臼部分切除导板,解决现有技术中截骨时需要人工注意截骨方向控制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髋臼部分切除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呈片状且一侧与髂骨、坐骨、耻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本体相对髋臼设置,所述本体的另一侧向内开设有髋臼截骨刀槽、坐骨截骨刀槽、耻骨截骨刀槽、观察窗,所述髋臼截骨刀槽、坐骨截骨刀槽、耻骨截骨刀槽、观察窗均贯穿所述本体,所述髋臼截骨刀槽与相对所述髋臼设置,所述坐骨截骨刀槽相对坐骨设置,所述耻骨截骨刀槽相对耻骨设置,所述观察窗设置于所述坐骨与所述髋臼窝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髋臼部分切除导板,进行髋臼截骨手术时,使得髋臼截骨刀槽、坐骨截骨刀槽、耻骨截骨刀槽、观察窗处于相对应的位置,然后将髋臼部分切除导板固定于髋骨,通过截骨器械沿髋臼截骨刀槽、坐骨截骨刀槽、耻骨截骨刀槽进行截骨。截骨时,由于髋臼截骨刀槽、坐骨截骨刀槽、耻骨截骨刀槽的存在,操作设备沿髋臼截骨刀槽、坐骨截骨刀槽、耻骨截骨刀槽的导向移动即可,降低了手术难度,能有效避免截骨设备偏离既定路线,为手术人员减负。附图说明图1是髋骨的三维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髋臼部分切除导板安装于髋骨的三维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髋臼部分切除导板的三维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髋臼部分切除导板另一视角的三维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髋臼部分切除导板又一视角的三维示意图。附图标记:1-髋骨,11-髂骨、12-坐骨、13-耻骨,14-髋臼,141-髋臼窝,142-髋臼切迹,143-髋臼唇,2髋臼部分切除导板,21-本体,22-第一凸台,23-第二凸台,24-第三凸台,25-导板髋臼窝,26-导板髋臼切迹,2a-髋臼截骨刀槽,2b-坐骨截骨刀槽,2c-耻骨截骨刀槽,2d-观察窗,2e-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髋臼部分切除导板2,如图1至5所示,包括本体21,本体21呈片状且一侧与髂骨11、坐骨12、耻骨13的形状相吻合,本体21相对髋臼14设置,本体21的另一侧向内开设有髋臼截骨刀槽2a、坐骨截骨刀槽2b、耻骨截骨刀槽2c、观察窗2d,髋臼截骨刀槽2a、坐骨截骨刀槽2b、耻骨截骨刀槽2c、观察窗2d均贯穿本体21,髋臼截骨刀槽2a相对髋臼14设置,坐骨截骨刀槽2b相对坐骨12设置,耻骨截骨刀槽2c相对耻骨13设置,观察窗2d设置于坐骨12与髋臼窝141之间。通过设置观察窗2d,安装本专利技术的髋臼部分切除导板2时,用于观察本体21安装过程中的位置状态,便于本体21的精准安装和定位。优选的,本体21的厚度为2至3mm,坐骨截骨刀槽2b贯穿本体21靠近耻骨截骨刀槽2c的一侧;耻骨截骨刀槽2c贯穿本体21靠近坐骨截骨刀槽2b的一侧。进一步的,本体21的厚度为2.5mm,本体21与髋骨1的距离为0.5至1mm。通过设置该间隙,为手术过程中剥离后剩余软组织留空间,确保本体21就位准确。具体的,本体21的另一侧沿髋臼截骨刀槽2a的导向向外凸出形成有第一凸台22,第一凸台22呈环形且环绕髋臼截骨刀槽2a设置;本体21的另一侧沿坐骨截骨刀槽2b的导向向外凸出形成有第二凸台23,第二凸台23环绕坐骨截骨刀槽2b设置;本体21的另一侧沿耻骨截骨刀槽2c的导向向外凸出形成有第三凸台24,第三凸台24环绕耻骨截骨刀槽2c设置。优选的,第一凸台22、第二凸台23、第三凸台24的厚度均为3至4mm。进一步的,第一凸台22、第二凸台23、第三凸台24的厚度均为3.5mm。由于本体21为片状结构,厚度较薄,本体21上开设了髋臼截骨刀槽2a、坐骨截骨刀槽2b、耻骨截骨刀槽2c,较薄的本体21的截骨刀槽的导向性差,且本体21局部的结构强度降低,通过设置第一凸台22、第二凸台23、第三凸台24,能增强髋臼截骨刀槽2a、坐骨截骨刀槽2b、耻骨截骨刀槽2c的导向性,使得截骨位置和方向精确;还能加强髋臼截骨刀槽2a、坐骨截骨刀槽2b、耻骨截骨刀槽2c周围的结构强度,降低开槽对本体21结构强度的影响。本体21的另一侧向内开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e,固定孔e贯穿本体21。固定孔e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等,优选的,固定孔e的数量为两个,固定孔e为直径2.1mmd的圆柱形孔。本体21向一侧凸出形成导板髋臼窝25、向另一侧凸出形成导板髋臼切迹26,导板髋臼窝25与所述髋臼窝141相配合,所述导板髋臼切迹26与所述髋臼切迹142相配合。通过设置导板髋臼窝25、导板髋臼切迹26可以对本体21进行定位,便于将本体准确的固定在本体21上。具体的工作流程:首先,对患者髋关节及其周围进行CT扫描,获得DICOM格式的原始数据;然后将DICOM格式数据导入到专业的医学建模软件中,对图像进行处理,建立髋骨1三维模型,并确定病灶区域和截骨范围;其次,根据患者髋骨1的三维模型,制造与之匹配的髋臼部分切除导板2,使片状导板的下表面与髋骨1之间的间隙小于1mm,为手术过程中剥离后剩余软组织留空间,确保导板就位准确;采用增材制造的方式制造出本专利技术的髋臼部分切除导板2,增材制造的方式可以为3D打印,但是制造方式不限定于此,制造完成后对髋臼部分切除导板2消毒封装,以备临床手术使用;最后,在手术过程中,剥离软组织,使患侧髋臼14暴露于视野中,安装消毒后的髋臼部分切除导板2,并通过观察窗2d观察导板是否就位,待导板就位后,使用螺钉通过固定孔e对导板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用截骨器械沿着髋臼截骨刀槽2a、坐骨截骨刀槽2b和耻骨截骨刀槽2c进行截骨处理。以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髋臼部分切除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本体,所述本体呈片状且一侧与髂骨、坐骨、耻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本体相对髋臼设置,所述本体的另一侧向内开设有髋臼截骨刀槽、坐骨截骨刀槽、耻骨截骨刀槽、观察窗,所述髋臼截骨刀槽、坐骨截骨刀槽、耻骨截骨刀槽、观察窗均贯穿所述本体,所述髋臼截骨刀槽相对所述髋臼设置,所述坐骨截骨刀槽相对坐骨设置,所述耻骨截骨刀槽相对耻骨设置,所述观察窗设置于所述坐骨与所述髋臼窝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髋臼部分切除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呈片状且一侧与髂骨、坐骨、耻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本体相对髋臼设置,所述本体的另一侧向内开设有髋臼截骨刀槽、坐骨截骨刀槽、耻骨截骨刀槽、观察窗,所述髋臼截骨刀槽、坐骨截骨刀槽、耻骨截骨刀槽、观察窗均贯穿所述本体,所述髋臼截骨刀槽相对所述髋臼设置,所述坐骨截骨刀槽相对坐骨设置,所述耻骨截骨刀槽相对耻骨设置,所述观察窗设置于所述坐骨与所述髋臼窝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髋臼部分切除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沿所述髋臼截骨刀槽的导向向外凸出形成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呈环形且环绕所述髋臼截骨刀槽设置;所述本体的另一侧沿所述坐骨截骨刀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增务王佰川马晓孟葛志祥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优联百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