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6026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8 2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茶叶加工相关技术领域的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包括经过鲜叶采摘、清洗浸泡、摊晾贮青、做青、控温萎凋、表皮破碎、风味渗透、摊凉晾干、揉捻、发酵、脱水、微火焙香、烘干、翻炒做形后分级封装,工艺完整,在控温萎凋和表皮破碎用风味溶液对茶叶进行风味渗透,让改变红茶风味的调味剂与红茶茶叶本身合为一体,既入味又便于后期的冲泡,以此制作的红茶品质好。

A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black t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茶叶加工相关
,特别涉及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为了增加红茶的风味,也有很多经营者在红茶的茶叶中加入干花或者水果干等不同形式的风味或者功能调味剂,但是,这些风味剂或者调味剂往往是与茶叶分离的,不入茶味,效果不好,并且对红茶的加工没有协同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技术的红茶的风味剂或者调味剂往往是与茶叶分离的,不入茶味,效果不好,并且对红茶的加工没有协同作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鲜叶采摘:于谷雨后采摘独芽、一芽一叶初展的幼嫩茶青或一芽二叶的茶树鲜叶,并在3~4h内将所述茶树鲜叶进行后续处理;S2清洗浸泡:将所述茶树鲜叶洗净后放入30~40℃的温水中浸泡30~45min,并清除杂质;S3摊晾贮青:将清洗浸泡过的所述茶树鲜叶摊成5~10cm厚度,在28~37℃的通风条件中摊晒至所述茶树鲜叶的含水量为12~15%;S4做青:将经过摊晾贮青处理过的所述茶树鲜叶置于温度17~22℃、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中做青,制得做青叶;S5控温萎凋:将经过做青处理的所述做青叶平摊在微波炉架槽内,平摊厚度为8~10cm,设置微波时间为3~5min,温度为40~42℃,通过萎凋槽下面鼓风机吹鼓含氧量为34~40%气流,对所述做青叶进行萎凋处理至失水超过20%,制得萎调叶;S6表皮破碎:将所述萎调叶进行相互摩擦,使所述萎调叶表面细胞破碎,制得表皮破碎叶;S7风味渗透:将所述表皮破碎叶浸没在风味溶液中,通过交变电磁处理12~18h,制得风味渗透叶;S8摊凉晾干:将风味渗透叶从所述风味溶液中分离出来并摊凉晾干;S9揉捻:将经过S8处理的所述风味渗透叶在温度为22~24℃、相对湿度为80~88%的条件下,揉捻至鲜叶成条、叶色转变、茶汁外溢而不顺流成滴、细胞破碎率达到95%以上,成条率95~99%,制得揉捻叶;S10发酵:将所述揉捻叶用湿纱布包裹后,置于竹筛中,摊放成1~3cm的厚度,在温度为28~32℃、相对湿度85~95%、含氧量为45~50%的空气中,发酵至所述揉捻叶呈橙黄色、青气消失,散发淡淡的花果香,制得发酵叶;S11脱水:在160~180r/s的茶叶脱水机下对所述发酵叶脱水,阻止所述发酵叶继续发酵;S12微火焙香:将所述发酵叶按照6~8cm的厚度均匀放入焙烤箱中,80~90℃条件下提香5~6h,至含水量为15~20%,制得焙香叶;S13烘干:在110~120℃条件下对所述焙香叶烘烤20~30min;S14翻炒做形:将经过S13处理的茶叶在温度60~90℃的条件下做形45~60min;使所述茶叶卷曲成颗粒成型,翻炒后茶叶总失水90~95%,即得成品。进一步的,S4所述做青的具体操作包括:第一次:在温度17~22℃、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中摇笼转20~30转,至所述茶树鲜叶的青臭气显露,然后摊晾静置90~120min让所述茶树鲜叶自然减重至叶质微软、青臭气消褪;第二次:摇笼转20~30转,至所述茶树鲜叶的青臭气再次显露,然后摊晾静置90~120min至青气消褪、花香微露。进一步的,S7中所述风味溶液包括花香溶液或果香溶液。进一步的,S7中所述交变电磁的环境场强范围为500~800T,频率范围为10000~20000Hz。进一步的,S7中所述交变电磁处理过程中,每隔1~2h,将所述表皮破碎叶捞起滤干,并更换所述风味溶液重新浸没所述表皮破碎叶继续处理。进一步的,S7中所述交变电磁处理过程中所述风味溶液的液压为0.5~0.8MPa。进一步的,S7所述操作完成后,按照S5、S6、S7的条件和顺序,再进行2~3次同样的操作,再进行S8所述的操作。进一步的,S9中所述揉捻分为:晴天采摘的所述茶树鲜叶在本步的揉捻时间为45~60min;雨天采摘的所述茶树鲜叶在本步的揉捻时间为60~90min。进一步的,S13中所述烘干的具体操作为:初烘:将所述焙香叶在烘干机内铺成3~5cm的厚度,在110~120℃快速烘干10~15min,制得初烘叶;再烘:将初初烘叶按3~5cm的厚度,在110~120℃的电旋转式烘焙机内烘干10~15min制得再烘叶。进一步的,在上述所有红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S14所述操作后还包括:S15筛选与分级包装:将所述成品中残次茶叶和非茶类夹杂物剔除后在真空环境中杀菌消毒并密封包装。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在控温萎凋和表皮破碎用风味溶液对茶叶进行风味渗透,让改变红茶风味的调味剂与红茶茶叶本身合为一体,既入味又便于后期的冲泡;2.经过鲜叶采摘、清洗浸泡、摊晾贮青、做青、控温萎凋、表皮破碎、风味渗透、摊凉晾干、揉捻、发酵、脱水、微火焙香、烘干、翻炒做形后分级封装,工艺完整,红茶品质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加工工艺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技术及操作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另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所示,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具体实施例如下:实施例1S1鲜叶采摘:于谷雨后采摘独芽、一芽一叶初展的幼嫩茶青或一芽二叶的茶树鲜叶,并在3h内将茶树鲜叶进行后续处理;S2清洗浸泡:将茶树鲜叶洗净后放入30℃的温水中浸泡30min,并清除杂质;S3摊晾贮青:将清洗浸泡过的茶树鲜叶摊成5cm厚度,在28℃的通风条件中摊晒至茶树鲜叶的含水量为12~13%;S4做青:将经过摊晾贮青处理过的茶树鲜叶置于温度17℃、相对湿度70%的环境中做青,制得做青叶;其中,做青的具体操作包括:第一次:在温度17℃、相对湿度70%的环境中摇笼转20转,至茶树鲜叶的青臭气显露,然后摊晾静置90min让茶树鲜叶自然减重至叶质微软、青臭气消褪;第二次:摇笼转20转,至茶树鲜叶的青臭气再次显露,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鲜叶采摘:于谷雨后采摘独芽、一芽一叶初展的幼嫩茶青或一芽二叶的茶树鲜叶,并在3~4h内将所述茶树鲜叶进行后续处理;/nS2清洗浸泡:将所述茶树鲜叶洗净后放入30~40℃的温水中浸泡30~45min,并清除杂质;/nS3摊晾贮青:将清洗浸泡过的所述茶树鲜叶摊成5~10cm厚度,在28~37℃的通风条件中摊晒至所述茶树鲜叶的含水量为12~15%;/nS4做青:将经过摊晾贮青处理过的所述茶树鲜叶置于温度17~22℃、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中做青,制得做青叶;/nS5控温萎凋:将经过做青处理的所述做青叶平摊在微波炉架槽内,平摊厚度为8~10cm,设置微波时间为3~5min,温度为40~42℃,通过萎凋槽下面鼓风机吹鼓含氧量为34~40%气流,对所述做青叶进行萎凋处理至失水超过20%,制得萎调叶;/nS6表皮破碎:将所述萎调叶进行相互摩擦,使所述萎调叶表面细胞破碎,制得表皮破碎叶;/nS7风味渗透:将所述表皮破碎叶浸没在风味溶液中,通过交变电磁处理12~18h,制得风味渗透叶;/nS8摊凉晾干:将风味渗透叶从所述风味溶液中分离出来并摊凉晾干;/nS9揉捻:将经过S8处理的所述风味渗透叶在温度为22~24℃、相对湿度为80~88%的条件下,揉捻至鲜叶成条、叶色转变、茶汁外溢而不顺流成滴、细胞破碎率达到95%以上,成条率95~99%,制得揉捻叶;/nS10发酵:将所述揉捻叶用湿纱布包裹后,置于竹筛中,摊放成1~3cm的厚度,在温度为28~32℃、相对湿度85~95%、含氧量为45~50%的空气中,发酵至所述揉捻叶呈橙黄色、青气消失,散发淡淡的花果香,制得发酵叶;/nS11脱水:在160~180r/s的茶叶脱水机下对所述发酵叶脱水,阻止所述发酵叶继续发酵;/nS12微火焙香:将所述发酵叶按照6~8cm的厚度均匀放入焙烤箱中,80~90℃条件下提香5~6h,至含水量为15~20%,制得焙香叶;/nS13烘干:在110~120℃条件下对所述焙香叶烘烤20~30min;/nS14翻炒做形:将经过S13处理的茶叶在温度60~90℃的条件下做形45~60min;使所述茶叶卷曲成颗粒成型,翻炒后茶叶总失水90~95%,即得成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鲜叶采摘:于谷雨后采摘独芽、一芽一叶初展的幼嫩茶青或一芽二叶的茶树鲜叶,并在3~4h内将所述茶树鲜叶进行后续处理;
S2清洗浸泡:将所述茶树鲜叶洗净后放入30~40℃的温水中浸泡30~45min,并清除杂质;
S3摊晾贮青:将清洗浸泡过的所述茶树鲜叶摊成5~10cm厚度,在28~37℃的通风条件中摊晒至所述茶树鲜叶的含水量为12~15%;
S4做青:将经过摊晾贮青处理过的所述茶树鲜叶置于温度17~22℃、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中做青,制得做青叶;
S5控温萎凋:将经过做青处理的所述做青叶平摊在微波炉架槽内,平摊厚度为8~10cm,设置微波时间为3~5min,温度为40~42℃,通过萎凋槽下面鼓风机吹鼓含氧量为34~40%气流,对所述做青叶进行萎凋处理至失水超过20%,制得萎调叶;
S6表皮破碎:将所述萎调叶进行相互摩擦,使所述萎调叶表面细胞破碎,制得表皮破碎叶;
S7风味渗透:将所述表皮破碎叶浸没在风味溶液中,通过交变电磁处理12~18h,制得风味渗透叶;
S8摊凉晾干:将风味渗透叶从所述风味溶液中分离出来并摊凉晾干;
S9揉捻:将经过S8处理的所述风味渗透叶在温度为22~24℃、相对湿度为80~88%的条件下,揉捻至鲜叶成条、叶色转变、茶汁外溢而不顺流成滴、细胞破碎率达到95%以上,成条率95~99%,制得揉捻叶;
S10发酵:将所述揉捻叶用湿纱布包裹后,置于竹筛中,摊放成1~3cm的厚度,在温度为28~32℃、相对湿度85~95%、含氧量为45~50%的空气中,发酵至所述揉捻叶呈橙黄色、青气消失,散发淡淡的花果香,制得发酵叶;
S11脱水:在160~180r/s的茶叶脱水机下对所述发酵叶脱水,阻止所述发酵叶继续发酵;
S12微火焙香:将所述发酵叶按照6~8cm的厚度均匀放入焙烤箱中,80~90℃条件下提香5~6h,至含水量为15~20%,制得焙香叶;
S13烘干:在110~120℃条件下对所述焙香叶烘烤20~30min;
S14翻炒做形:将经过S13处理的茶叶在温度60~90℃的条件下做形45~60min;使所述茶叶卷曲成颗粒成型,翻炒后茶叶总失水90~95%,即得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福珍
申请(专利权)人:太湖县福珍茶叶加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