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其包括MOS管Q1,以及用于驱动控制MOS管Q1导通或截止的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开关管Q2、MOS管Q3、开关管Q4,以及电阻R1、电阻R2、电阻R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马达驱动电路,可使得在待机状态时马达不会运转,而且具有电路结构简单,电路损耗小等优点。
A motor drive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马达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驱动电路,具体涉及一种马达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电池供电的马达驱动电路如附图1或附图2所示,在附图1的所示的马达驱动电路中,其电路结构简单,但是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在待机状态下,也会导致马达运转。在待机时,开关管Q4的基极驱动MotorPWM没有电压,开关管Q4/Q3不导通,供电电池的正连接端B+的电池电压经过电阻R2流过开关管Q2的BE极形成电流,因此开关管Q2导通,使得N沟道的开关管Q1导通,马达运转。而在待机状态下,导致马达运转,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在附图2的所示的马达驱动电路中,其可以有效解决在待机状态下防止马达运转的问题,但是也增加了由开关管Q5、Q6,电阻R3、R4组成的开关电路。在待机时,开关管Q6G极的Motro_EN为低电平,开关管Q6不导通,开关管Q5也不导通。而即使开关管Q4不导通,由于电阻R2没有电流流过到开关管Q2的BE极,因此,开关管Q2不导通,从而开关管Q1不导通,马达不会运转。正常工作时,开关管Q6的基极Motro_EN为高电平,开关管Q6导通,三极管Q5导通,此时MotorPWM为低电平时,开关管Q4不导通,开关管Q2导通,因此开关管Q1导通,马达正常运转。因此,该马达驱动电路可以实现待机时电池不耗电,并且马达不会运转的缺陷,但也是由于增加了由开关管Q5、Q6,电阻R3、R4组成的开关电路,并且需要MCU两路输出作驱动,从而使得电路元器件增多,电路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马达驱动电路,该马达驱动电路可使得在待机状态时马达不会运转,而且具有电路结构简单,电路损耗小等优点。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其包括MOS管Q1,以及用于驱动控制MOS管Q1导通或截止的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开关管Q2、MOS管Q3、开关管Q4,以及电阻R1、电阻R2、电阻R3;所述MOS管Q1的漏极与马达的负连接端连接,马达的正连接端与供电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1与开关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供电电池的正极与所述开关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且所述供电电池的正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开关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开关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所述MOS管Q3的栅极以及开关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所述MOS管Q3的源极以及所述开关管Q4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开关管Q4的基极与用于驱动马达运转的开关信号输出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马达的正连接端和负连接端之间连接有磁复位电路。优选地,所述磁复位电路包括有二极管D1,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马达的正连接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马达的负连接端连接。优选地,所述MOS管Q1与所述MOS管Q3均为N沟道MOS管。优选地,所述开关管Q2为PNP三极管或P沟道MOS管;所述开关管Q4为NPN三极管或N沟道MOS管。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提供的马达驱动电路,其可以在待机状态时,用于驱动马达的MOS管Q1不会导通,因此在待机状态时马达不会转动,并且可有效减少开关管的数量,具有电路损耗小,电路结构简单及电路成本小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马达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马达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马达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附图3所示,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其包括MOS管Q1,以及用于驱动控制MOS管Q1导通或截止的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开关管Q2、MOS管Q3、开关管Q4,以及电阻R1、电阻R2、电阻R3;所述MOS管Q1的漏极与马达的负连接端连接,马达的正连接端与供电电池的正极B+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1与开关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供电电池的正极与所述开关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且所述供电电池的正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开关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开关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所述MOS管Q3的栅极以及开关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所述MOS管Q3的源极以及所述开关管Q4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开关管Q4的基极与用于驱动马达运转的开关信号输出端连接。本实施例中,用于驱动马达运转的开关信号由单片机(MCU)发出,MCU输出PWM信号来控制驱动马达的运转。在图3中,标号为MotorPWM的连接端即为所述开关信号输出端。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马达的正连接端和负连接端之间连接有磁复位电路。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磁复位电路包括有二极管D1,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马达的正连接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马达的负连接端连接。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MOS管Q1与所述MOS管Q3均为N沟道MOS管。另外,所述开关管Q2可以为PNP三极管或P沟道MOS管;所述开关管Q4可以为NPN三极管或N沟道MOS管。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管Q2优选为PNP三极管,所述开关管Q4优选为NPN三极管。以下简要说明本技术提供的马达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在待机状态时,用于驱动马达运转的开关信号输出端MotorPWM为低电平,因此三极管Q4的基极为低电平,三极管Q4不导通,因而三极管Q2也不导通。供电电池的正极B+通过电阻R2、电阻R3;使得MOS管Q3的栅极(G极)对地(GND)电压升高到供电电池正极B+的电压,导致MOS管Q3导通,将MOS管Q1的G极的电压拉低到0V,因此MOS管Q1不导通。由于MOS管Q3的G极到GND之间没有电阻,所以在待机状态时,供电电池没有耗电,且MOS管Q1也不导通。当需要驱动马达工作时,用于驱动马达运转的开关信号输出端MotorPWM输出高电平,此时三极管Q4的基极为高电平,三极管Q4导通,MOS管Q3的G极没有电压而不导通,此时电流由供电电池的正极B+→三极管Q2的EB结→电阻R3→三极管Q4的CE结→GND,因此使得三极管Q2导通,供电电池的正极B+电压通过Q2使得MOS管Q1的G极电压升高而导通,从而可以驱动马达运转。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提供的马达驱动电路,其无需增加多一路开关电路,即可解决马达在待机状态时不会运转的问题,可实现马达待机时电池不耗电的功能,而且具有电路结构简单及电路成本小等优点。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的较佳的实现方式,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驱动电路包括MOS管Q1,以及用于驱动控制MOS管Q1导通或截止的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开关管Q2、MOS管Q3、开关管Q4,以及电阻R1、电阻R2、电阻R3;/n所述MOS管Q1的漏极与马达的负连接端连接,马达的正连接端与供电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1与开关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供电电池的正极与所述开关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且所述供电电池的正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开关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开关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所述MOS管Q3的栅极以及开关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所述MOS管Q3的源极以及所述开关管Q4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开关管Q4的基极与用于驱动马达运转的开关信号输出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驱动电路包括MOS管Q1,以及用于驱动控制MOS管Q1导通或截止的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开关管Q2、MOS管Q3、开关管Q4,以及电阻R1、电阻R2、电阻R3;
所述MOS管Q1的漏极与马达的负连接端连接,马达的正连接端与供电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1与开关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供电电池的正极与所述开关管Q2的发射极连接,且所述供电电池的正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开关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开关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所述MOS管Q3的栅极以及开关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所述MOS管Q3的源极以及所述开关管Q4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开关管Q4的基极与用于驱动马达运转的开关信号输出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方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启益电器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