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义茗专利>正文

混合动力发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5850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发电机,其是将发电机安设在基座,并将发电机中分别设有磁铁或线圈中的一个的本体和转子驱动为相反方向转动,而该驱动本体和转子反向转动的动力源且可设为同一或分属不同,据此,借由本体和转子相反方向转动,将可使线圈周围的磁场变化大幅提高,进而提高线圈电磁感应所产生的感应电流,达到提高电能转换效率和发电量效果。

Hybrid ge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动力发电机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合电力发电机。
技术介绍
发电机是利用各种动力(如水力或风力或火力或电动机的动力或其他动力机械的传动轴的动力等)使线圈在磁铁的两极间转动;当线圈转动时,线圈内的磁场改变,因此产生感应电流,是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将动力所作的功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即,该「电磁感应」原理,乃是当线圈附近的磁场发生变化时,线圈即可产生感应电流,而发电机即是利用此电磁感应进行发电的一种装置。又,现有的发电机大抵区分有轴向磁场发电机和径向磁场发电机,其等主要都包含有本体和转子,转子设有磁铁或线圈中的一个,本体设有另一者,利用转子转动即可使线圈周围的磁场发生变化,即可进行发电。因此在线圈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磁场变化量与发电量即成正比,为了使磁场变化量提高,即必需提高转子的转动速度,或是增加磁铁的数量,然,增加转子的转动速度与增加磁铁的数量,都会导致输入转子的转动能量需大幅提升,因此并不会使发电机的电能转换效率增加,而存有可待改善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乃在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发电机,其可改善上述缺失,并使发电机不需改变既有本体和转子的设计结构,即可达到提高电能转换效率和发电量的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发电机,其包括:基座、发电机、电力输送装置及动力装置;其中,该基座供发电机安设;该发电机自由转动的安设在基座,设有本体和安设在本体内的转子,该转子设有磁铁或线圈中的一个,在转子的中心设有第一动力轴,该第一动力轴延伸外露于本体并自由转动的定位在基座,该第一动力轴在连接转子的相对端且安设有第一驱动轮;该本体设有与转子的磁铁或线圈相对应的另一个,在本体设有第二动力轴,该第二动力轴与连接转子的第一动力轴呈同一轴线对应并自由转动定位在基座,该第二动力轴且在连接本体的相对端安设有第二驱动轮;该电力输出装置设有导线连接于发电机,该导线供发电机产生的电力往外传输;该动力装置将动力传输到发电机的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并使该第一动力轴与第二动力轴呈相反方向转动,该传输到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的动力源为同一或不相同,该动力装置的动力源至少设有一个原动机,该原动机通过传动组件分别连接于该安设在第一动力轴的第一驱动轮和该安设在第二动力轴的第二驱动轮。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该发电机的第二动力轴安设有撑体,该撑体的一端自由转动枢设在发电机的第一转轴。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该发电机的第一动力轴设有轴向通道连通于外,该轴向通道可供电力输出装置的导线穿设。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该发电机的第二动力轴设有轴向通道连通于外,该轴向通道可供电力输出装置的导线穿设。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该同一动力源的动力装置至少设有第一原动机和转向齿轮组,该第一原动机通过变速系统连接该转向齿轮组,该转向齿轮组至少包含有连接该变速系统的第一转动轴、设于该第一转轴的第一齿轮、及分别与该第一齿轮连接并互做相反方向转动的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该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分别通过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枢设在基座,该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且通过传动组件,分别的连接于发电机的第一动力轴上的第一驱动轮和第二动力轴上的第二驱动轮。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该第二转轴在安设第二齿轮的相对端设有第三驱动轮,该第三转轴在安设第三齿轮的相对端设有第四驱动轮,在该第三驱动轮与该第一动力轴上的第一驱动轮之间连接有第一驱动带,在该第四驱动轮与该第二动力轴上的第二驱动轮之间连接有第二驱动带。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该不相同动力源的动力装置设有第二原动机和第三原动机,该第二原动机和第三原动机通过传动组件,分别的连接于发电机的第一动力轴上的第一驱动轮和第二动力轴上的第二驱动轮。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该动力装置的传动组件为传动轮和驱动带。本技术将发电机安设在基座,并将发电机中分别设有磁铁或线圈中的一个的本体和转子驱动为相反方向转动,而该驱动本体和转子反向转动的动力源且可设为同一或分属不同,据此,借由本体和转子相反方向转动,将可使线圈周围的磁场变化大幅提高,进而提高线圈电磁感应所产生的感应电流,达到提高电能转换效率和发电量效果。换言之,使用本技术的改良的负电位治疗器将至少具有下述优点:1、设置简单,具经济性;2、组装、操作简易、方便,具实施便捷性;3、可实质提高线圈电磁感应的发电量;4、可有效提高电能转换效率。附图说明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图1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混合动力发电机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混合动力发电机的俯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混合动力发电机的俯视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混合动力发电机的俯视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混合动力发电机的俯视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A:轴承B:轴承C:轴承D:传动组件E:传动组件10:基座20:发电机201:本体202:转子203:第一动力轴204:第一驱动轮205:第二动力轴206:第二驱动轮207:撑体208:轴向通道30:电力输出装置301:导线302:回转接头40:动力装置401:第一原动机4011:变速系统402:转向齿轮组4020:第一转轴4021:第一齿轮4022:第二齿轮4023:第三齿轮4024:第二转轴4025:第三转轴4026:第三驱动轮4027:第四驱动轮4028:第一驱动带4029:第二驱动带403:第二原动机4031:第三驱动带404:第三原动机4041:第四驱动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习知的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制的;并且重复的组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表示的。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混合动力发电机,包含有基座10、发电机20、电力输出装置30及动力装置40;其中,该基座10供发电机20安设;该发电机20自由转动的安设在基座10,主要设有本体201及安设在本体201内的转子202;该转子202设有磁铁或线圈中的一个,在转子202的中心设有第一动力轴203,该第一动力轴203延伸外露于本体201并自由转动的定位在基座10,该第一动力轴203在连接转子202的相对端且安设有第一驱动轮204;该本体201设有与转子202的磁铁或线圈相对应的另一个,在本体201的中心设有第二动力轴205,该第二动力轴205与连接转子的第一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动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基座、发电机、电力输送装置及动力装置;/n其中,该基座供发电机安设;/n该发电机自由转动的安设在基座,设有本体和安设在本体内的转子,该转子设有磁铁或线圈中的一个,在转子的中心设有第一动力轴,该第一动力轴延伸外露于本体并自由转动的定位在基座,该第一动力轴在连接转子的相对端且安设有第一驱动轮;该本体设有与转子的磁铁或线圈相对应的另一个,在本体设有第二动力轴,该第二动力轴与连接转子的第一动力轴呈同一轴线对应并自由转动定位在基座,该第二动力轴且在连接本体的相对端安设有第二驱动轮;/n该电力输出装置设有导线连接于发电机,该导线供发电机产生的电力往外传输;/n该动力装置将动力传输到发电机的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并使该第一动力轴与第二动力轴呈相反方向转动,该传输到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的动力源为同一或不相同,该动力装置的动力源至少设有一个原动机,该原动机通过传动组件分别连接于该安设在第一动力轴的第一驱动轮和该安设在第二动力轴的第二驱动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基座、发电机、电力输送装置及动力装置;
其中,该基座供发电机安设;
该发电机自由转动的安设在基座,设有本体和安设在本体内的转子,该转子设有磁铁或线圈中的一个,在转子的中心设有第一动力轴,该第一动力轴延伸外露于本体并自由转动的定位在基座,该第一动力轴在连接转子的相对端且安设有第一驱动轮;该本体设有与转子的磁铁或线圈相对应的另一个,在本体设有第二动力轴,该第二动力轴与连接转子的第一动力轴呈同一轴线对应并自由转动定位在基座,该第二动力轴且在连接本体的相对端安设有第二驱动轮;
该电力输出装置设有导线连接于发电机,该导线供发电机产生的电力往外传输;
该动力装置将动力传输到发电机的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并使该第一动力轴与第二动力轴呈相反方向转动,该传输到第一动力轴和第二动力轴的动力源为同一或不相同,该动力装置的动力源至少设有一个原动机,该原动机通过传动组件分别连接于该安设在第一动力轴的第一驱动轮和该安设在第二动力轴的第二驱动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该发电机的第二动力轴安设有撑体,该撑体的一端自由转动枢设在发电机的第一转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发电机,其特征在于,该发电机的第一动力轴设有轴向通道连通于外,该轴向通道可供电力输出装置的导线穿设。


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义茗刘淑翠
申请(专利权)人:徐义茗刘淑翠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