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压电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53990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1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柔性压电传感器,柔性压电传感器结构包括:负电极接线端、第一绝缘封装层、负电极层、柔性压电材料层、正电极层、第二绝缘封装层、正电极接线等;该柔性压电传感器的制作主要包括以预制的第一、第二绝缘封装层为载体,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依次同步进行制作电极接线端安装孔,安装负、正电极接线端,喷镀负、正电极层,喷覆负、正极柔性压电材料层,挤压胶合形成柔性压电材料层,进入匀强电场极化等。该柔性压电传感器结构紧凑,柔韧性好,整体封装,耐候性强,性能稳定,安装与维护方便。

A flexible piezoelectric sens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压电传感器
本技术属于柔性压电传感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压电传感器。
技术介绍
结构内部的损伤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工作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积累。这些损伤往往造成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急剧下降,甚至导致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灾难性失效的安全隐患。压电传感器在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传统的压电元件由于质地脆,密度与硬度大,不能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早已不适应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飞行器、轮船和大型工程结构等的几何尺寸和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的趋势。研制能完好的贴合于复杂结构,并能很好地监测结构的健康状态的新型柔性压电传感器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技术。因此,柔性压电材料传感器在航空航天、机械、建筑工程、智能控制、生物穿戴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是一直在不断探索的新技术。传感器作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核心元件,通常会处于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如高低温、振动和噪声等,而且传感器必须轻质,外形简单,在监测的过程中不能影响现代飞行器、轮船和大型工程结构等的工作状态。而且目前柔性压电传感器在人体生理信号的监测上也是业内不断关注的热点,但是一些传感器的制作材料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因此,对于传感器的封装集成处理,使其具有绝缘性、抗老化性以及一定耐候性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薄膜传感器封装工艺需要先对制备敏感元件,再对敏感元件进行边缘处理,涂覆电极,焊接导线,最后封装保护层,剪裁成传感器成品。传统制备工艺过程复杂,流程繁琐,制备效率低。如何集成压电元件制备与封装工艺,形成一套自动化、规范化的柔性传感器制备装置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技术。公开号CN109873074A的技术专利公布了一种压电薄膜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该系统及制作方法步骤繁琐,不能有效的进行过程控制,效率过低,自动化程度低,且不能实现批量自动化生产。公开号为CN108447979A的技术专利公布了一种压电薄膜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该系统及方法缺少压电传感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极化工艺,仅仅只是涉及到一种压电薄膜层状结构,不能直接应用所述压电薄膜传感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柔性压电传感器,它能采用整体封装,结构紧凑,柔韧性好,性能稳定,制造成本低;本柔性压电传感器制作方法,工艺步骤简单可行,生产过程可控,易实现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高,同时从理论上实现任意尺寸柔性压电传感器的制作。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柔性压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电传感器,所述压电传感器以柔性压电材料层为中心层,所述柔性压电材料层上、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有负电极层和正电极层,所述负电极层的上表面和正电极层的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绝缘封装层和第二绝缘封装层,所述负电极层与负电极接线端相连,正电极层与正电极接线端相连。所述第一绝缘封装层和第二绝缘封装层上分别开设有负电极接线端安装孔和正电极接线端安装孔;所述正电极接线端和负电极接线端的引线端上分别设置有正电极接线端导线焊接孔和负电极接线端导线焊接孔。所述正电极接线端和负电极接线端为薄片状金属导体且其在安装前形状为“T”型或“7”型结构,该“T”型或“7”型弯头结构分别穿过负电极接线端安装孔和正电极接线端安装孔后并埋入在相对应的电极层内。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绝缘封装层和第二绝缘封装层材料为厚度在0.01mm-1.00mm范围内的柔性绝缘薄膜。进一步的,所述负电极层和正电极层材料为导电金属膜或导电银胶。进一步的,所述的柔性压电材料层材料为压电复合材料或柔性高分子压电材料。一种柔性压电传感器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预制成卷绝缘封装层的安装,将预制成卷的两卷绝缘薄膜分别作为压电传感器的第一绝缘封装层和第二绝缘封装层,并将两卷绝缘薄膜安装在使其同步传输的传输架上作为传送载体;S2:制作电极接线端安装孔,当S1中的第一绝缘封装层与第二绝缘封装层同步传输至冲孔模具位置时,分别通过冲孔模具冲制出负电极接线端安装孔和正电极接线端安装孔;S3:安装电极接线端,当S2中冲制好的安装孔随绝缘薄膜同步输送至接线端安装位置处,分别通过接线端安装器使负极接线端和正极接线端穿过对应的安装孔,并使对应接线端的弯头结构的部分设置在对应的绝缘封装层内侧;S4:制作电极层,当S3中安装好的负极接线端和正极接线端随绝缘薄膜输送至电极层喷镀装置处时,分别通过电极层喷镀装置在第一绝缘封装层和第二绝缘封装层内侧预设区域涂刷导电银胶或者喷镀导电金属,得到负电极层和正电极层,其中负电极层和正电极层可将正电极接线端和负电极接线端的“T”型或“7”型弯头结构埋入;S5:制作柔性压电材料层,S4制作的负电极层和正电极层内侧分别通过柔性压电材料喷覆装置涂刷或喷覆柔性压电复合材料,得到负极柔性压电材料层和正极柔性压电材料层;S6:柔性压电材料层胶合,S6中的负极柔性压电材料层和正极柔性压电材料层通过一组导向轮结构导向后并随薄膜同步输送至挤压结构内,所述挤压结构并将负极柔性压电材料层和正极柔性压电材料层挤压胶合为一体,得到柔性压电材料层;并使得竖立在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外侧的负电极接线端和正电极接线端随挤压结构折弯,并贴合在对应绝缘封装层外侧面上,形成柔性压电传感器样件;S7:柔性压电材料极化,将S6制作的柔性压电传感器样件送入极化结构进行极化,所述极化结构包括其之间可产生均匀电场的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S8:柔性压电传感器封装与冲裁,将S7中完成极化的柔性压电传感器样件,送入柔性压电传感器封装模中对柔性压电传感器样件进行封装;封装后,通过柔性压电传感器冲裁模具,对封装后的柔性压电传感器进行裁剪,并冲制负电极接线端导线焊接孔及正电极接线端导线焊接孔,得到完整的柔性薄膜压电传感器结构成品。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的接线端安装器包括横向补给装置和纵向安装装置;所述横向补给装置包括接线端装夹腔和推送弹簧;所述纵向补给装置包括纵向推杆;所述推送弹簧与推板相连,所述推板压紧同排的多个正电极接线端或负电极接线端;所述接线端排列设置在装夹腔内,所述推送弹簧依次推送一个接线端至纵向推杆的顶板上,所述纵向推杆推送接线端穿过对应安装孔。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5涂刷或喷覆厚度可以为10um-1mm。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的冲孔模具包括凹模和凸模,所述凹模与凸模相互契合完成相应安装孔的冲制。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的传输架上设置有一对从轮,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分别成卷设置在两从动轮上并分别通过步骤中对应的导向轮结构牵引传输。进一步的,所述步骤8中所述压电传感器封装模包括上压模和下压模,所示上压模和下压模之间形成截面为胶囊状的内腔,内腔两端设置为平形面,上压模和下压模之间在平形面上将柔性压电传感器两端的第一绝缘封装层和第二绝缘封装层贴合,且使正电极接线端和负电极接线端从对应电极层引出部分按封装模内腔两端处的形状弯曲并贴合在对应的封装层上,此时正电极接线端和负电极接线端相互平行;所述柔性压电传感器冲裁模具与柔性压电传感器封装模一体设置,其包括对称设置在上压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柔性压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电传感器(9),所述压电传感器(9)以柔性压电材料层(94)为中心层,所述柔性压电材料层(94)上、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有负电极层(93)和正电极层(95),所述负电极层(93)的上表面和正电极层(95)的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绝缘封装层(92)和第二绝缘封装层(96);所述负电极层(93)与负电极接线端(91)相连穿过设置在第一绝缘封装层(92)上的负电极接线端安装孔(921)后引出,正电极层(95)与正电极接线端(97)相连穿过设置在第二绝缘封装层(96)上的正电极接线端安装孔(961)后引出;所述正电极接线端(97)和负电极接线端(91)为薄片状金属导体且其在安装前形状为“T”型或“7”型结构,该“T”型或“7”型弯头结构分别穿过负电极接线端安装孔(921)和正电极接线端安装孔(961)后并埋入在相对应的电极层内;所述正电极接线端(97)和负电极接线端(91)的引线端上分别设置有正电极接线端导线焊接孔(99)和负电极接线端导线焊接孔(9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压电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电传感器(9),所述压电传感器(9)以柔性压电材料层(94)为中心层,所述柔性压电材料层(94)上、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有负电极层(93)和正电极层(95),所述负电极层(93)的上表面和正电极层(95)的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绝缘封装层(92)和第二绝缘封装层(96);所述负电极层(93)与负电极接线端(91)相连穿过设置在第一绝缘封装层(92)上的负电极接线端安装孔(921)后引出,正电极层(95)与正电极接线端(97)相连穿过设置在第二绝缘封装层(96)上的正电极接线端安装孔(961)后引出;所述正电极接线端(97)和负电极接线端(91)为薄片状金属导体且其在安装前形状为“T”型或“7”型结构,该“T”型或“7”型弯头结构分别穿过负电极接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帅沈意平刘缘袁涛刘翊滕兴顺李林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