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531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包括冷凝装置外壳,冷凝装置内腔;所述冷凝装置外壳包括管程出口,管程进口,壳程进口,壳程出口,第一封头,第二封头,管板;所述冷凝装置内腔包括杠杆式导液板,冷凝管,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排液槽,分液板,分液栅。该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通过冷凝管螺纹型外齿,防止水膜形成,增大换热面积,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底部设置排液槽,排液槽内安装有杠杆式导液板,防止积液,该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体积小,结构简单,安装简单。

A condensing device for screw chil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
本技术涉及冷凝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冷凝初期,干度大,冷凝装置的换热效率高,随着冷凝液的积聚,液体在换热面上产生较大热阻,降低了后续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包括冷凝装置外壳,冷凝装置内腔;所述冷凝装置外壳包括管程出口,管程进口,壳程进口,壳程出口,第一封头,第二封头,管板。所述冷凝装置外壳包括2个封头,分别为第一封头,第二封头;所述管板通过法兰盘与冷凝装置外壳连接,所述封头连接于管板上,所述管板有2个;所述第一封头上端设置有管程出口,所述第一封头下端设置有管程进口。所述冷凝装置外壳左上端设置有壳程进口,所述壳程进口位于管程出口右侧;所述冷凝装置外壳右下端设置有壳程出口。所述2个管板与冷凝装置外壳形成冷凝装置内腔;所述冷凝装置内腔包括杠杆式导液板,冷凝管,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排液槽,分液板,分液栅。所述冷凝装置内腔底部设置有排液槽,所述排液槽上端安装有分液板,所述排液槽内部安装有杠杆式导液板,所述分液板上设置有分液栅,所述分液栅左右各2个,所述分液栅的位置与杠杆式导液板边缘相对应。所述冷凝装置内腔上端设置有第一折流板,下侧设置有第二折流板。所述第一折流板与冷凝管形成的夹角α为60°~80°,所述第二折流板与冷凝管形成的夹角β为100°~120°。所述冷凝管贯穿安装于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固定于管板内,所述冷凝管外表面有冷凝管外齿,所述冷凝管外齿高且窄,所述冷凝管外齿带有螺纹,预防水膜形成。本技术具有有益效果: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该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通过冷凝管螺纹型外齿,防止水膜形成,增大换热面积,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底部设置排液槽,排液槽内安装有杠杆式导液板,防止积液,该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体积小,结构简单,安装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分液板俯视图;图3为冷凝管外齿示意图;图中:100-冷凝装置外壳,101-管程出口,102-管程进口,103-壳程进口,104-壳程出口,105-第一封头,106-第二封头,107-管板,200-冷凝装置内腔,201-杠杆式导液板,202-冷凝管,203-第一折流板,204-第二折流板,205-排液槽,300-冷凝管外齿,301-螺纹,400-分液板,401-分液栅。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包括冷凝装置外壳100,冷凝装置内腔200;所述冷凝装置外壳100包括管程出口101,管程进口102,壳程进口103,壳程出口104,第一封头105,第二封头106,管板107。如图1所示,所述冷凝装置外壳100包括2个封头,分别为第一封头105,第二封头106;所述管板107通过法兰盘与冷凝装置外壳100连接,所述封头连接于管板107上,所述管板107有2个;所述第一封头105上端设置有管程出口101,所述第一封头105下端设置有管程进口102。所述冷凝装置外壳100左上端设置有壳程进口103,所述壳程进口103位于管程出口101右侧;所述冷凝装置外壳100右下端设置有壳程出口104。如图1、2所示,所述2个管板107与冷凝装置外壳100形成冷凝装置内腔200;所述冷凝装置内腔200包括杠杆式导液板201,冷凝管202,第一折流板203,第二折流板204,排液槽205,分液板400,分液栅401。如图1、2所示,所述冷凝装置内腔200底部设置有排液槽205,所述排液槽205上端安装有分液板400,所述排液槽205内部安装有杠杆式导液板201,所述分液板400上设置有分液栅401,所述分液栅401左右各2个,所述分液栅401的位置与杠杆式导液板201边缘相对应。所述冷凝装置内腔200上端设置有第一折流板203,下侧设置有第二折流板204。所述第一折流板203与冷凝管202形成的夹角α为60°~80°,所述第二折流板204与冷凝管202形成的夹角β为100°~120°。如图1、3所示,所述冷凝管202贯穿安装于第一折流板203,第二折流板204,固定于管板107内,所述冷凝管202外表面有冷凝管外齿300,所述冷凝管外齿300高且窄,所述冷凝管外齿300带有螺纹301,预防水膜形成。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冷凝流体从壳程进口103进入冷却装置,在冷凝装置内腔200中多个冷凝管202外进行冷凝,冷凝流体经过一个折流周期的冷凝后,产生一定量的冷凝液,冷凝液流向冷凝装置内腔200中的分液板400,从分液栅401漏出后落入杠杆式导液板201,因重力作用,杠杆式导液板201会不断左右晃动,增加冷凝液从分液栅401向壳程出口104运动的路程,防止排液槽205底部积液;冷却流体从管程进口102进入冷却装置,气化后从管程出口101排出。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装置外壳(100),冷凝装置内腔(200);所述冷凝装置外壳(100)包括管程出口(101),管程进口(102),壳程进口(103),壳程出口(104),第一封头(105),第二封头(106),管板(107);/n所述冷凝装置外壳(100)包括2个封头,分别为第一封头(105),第二封头(106);所述管板(107)通过法兰盘与冷凝装置外壳(100)连接,所述封头连接于管板(107)上,所述管板(107)有2个;所述第一封头(105)上端设置有管程出口(101),所述第一封头(105)下端设置有管程进口(102);所述冷凝装置外壳(100)左上端设置有壳程进口(103),所述壳程进口(103)位于管程出口(101)右侧;所述冷凝装置外壳(100)右下端设置有壳程出口(104);/n所述2个管板(107)与冷凝装置外壳(100)形成冷凝装置内腔(200);所述冷凝装置内腔(200)包括杠杆式导液板(201),冷凝管(202),第一折流板(203),第二折流板(204),排液槽(205),分液板(400),分液栅(401);/n所述冷凝装置内腔(200)底部设置有排液槽(205),所述排液槽(205)上端安装有分液板(400),所述排液槽(205)内部安装有杠杆式导液板(201),所述分液板(400)上设置有分液栅(401);所述冷凝装置内腔(200)上端设置有第一折流板(203),下侧设置有第二折流板(204);所述冷凝管(202)贯穿安装于第一折流板(203),第二折流板(204),固定于管板(107)内,所述冷凝管(202)外表面有冷凝管外齿(3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螺杆式冷水机组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装置外壳(100),冷凝装置内腔(200);所述冷凝装置外壳(100)包括管程出口(101),管程进口(102),壳程进口(103),壳程出口(104),第一封头(105),第二封头(106),管板(107);
所述冷凝装置外壳(100)包括2个封头,分别为第一封头(105),第二封头(106);所述管板(107)通过法兰盘与冷凝装置外壳(100)连接,所述封头连接于管板(107)上,所述管板(107)有2个;所述第一封头(105)上端设置有管程出口(101),所述第一封头(105)下端设置有管程进口(102);所述冷凝装置外壳(100)左上端设置有壳程进口(103),所述壳程进口(103)位于管程出口(101)右侧;所述冷凝装置外壳(100)右下端设置有壳程出口(104);
所述2个管板(107)与冷凝装置外壳(100)形成冷凝装置内腔(200);所述冷凝装置内腔(200)包括杠杆式导液板(201),冷凝管(202),第一折流板(203),第二折流板(204),排液槽(205),分液板(400),分液栅(401);
所述冷凝装置内腔(200)底部设置有排液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本拓智能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