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502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包括一对单元支架以及设于一对单元支架之间的液压缸;一单元支架包括一对接顶梁、一对承重梁以及若干伸缩立柱;一单元支架设为第一单元支架,另一单元支架设为第二单元支架;第一单元支架的接顶梁设为第一接顶梁,承重梁设为第一承重梁;第二单元支架的接顶梁设为第二接顶梁,承重梁设为第二承重梁;一对第一接顶梁均位于至少一第二承重梁上方;一对第二接顶梁均位于至少一第一承重梁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移动方便,减少劳动力且自身重量和外型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能够适用于端面较小的巷道,在移动过程中接顶梁始终有部分接顶,有效保证安全。

A movable support support for coal mine roadw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
本技术涉及煤矿开采装置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
技术介绍
煤矿巷道掘进或采煤工作面两巷超前压力区需要进行加强支护,掘进工作面一般采用人工悬挂前探梁架设木板被动支护方式,采煤工作面两巷一般采用人工架设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钢梁进行“一梁两柱”抬棚支护的方式,抬棚支护排距一般为800mm,支护范围为沿巷道走向20m,随着工作面推进,末端抬棚梁需人工撤除并移至最前端重新架设,职工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移动式支护支架可以自行移动,无需人工将后端支架抬至前端再进行重新架设,操作方便,减少劳动强度。但是现有的移动式支架均采用底座式支架,而底座式支架为了满足防倒要求,其自身重量和外型均偏大,一般用于断面较大的巷道,而且这种支架在移架过程中接顶梁处于不接顶状态,存在支护空档,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无需人工将后端支架抬至前端再进行重新架设,减少劳动力且自身重量和外型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能够适用于端面较小的巷道,在移动过程中接顶梁始终有部分接顶,有效保证安全。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包括一对平行分布的单元支架以及设于一对单元支架之间的液压缸;一单元支架包括一对接顶梁、一对承重梁以及用以支撑接顶梁和承重梁的若干伸缩立柱;一承重梁一端与一接顶梁固定连接,该承重梁另一端与另一接顶梁固定连接;一单元支架设为第一单元支架,另一单元支架设为第二单元支架;第一单元支架的接顶梁设为第一接顶梁,第一单元支架的承重梁设为第一承重梁;第二单元支架的接顶梁设为第二接顶梁,第二单元支架的承重梁设为第二承重梁;液压缸的伸缩杆固定于第一单元支架,液压缸的缸体固定于第二单元支架;一对第一接顶梁均位于至少一第二承重梁上方;一对第二接顶梁均位于至少一第一承重梁上方。进一步地,一对接顶梁平行分布,一对承重梁平行分布,一对接顶梁和一对承重梁之间以“井”字型排列;伸缩立柱设置有2对,其中一对伸缩立柱分别固定于一接顶梁的两端,另一对伸缩立柱分别固定于另一接顶梁的两端。进一步地,液压缸的缸体固定于第二承重梁靠近第一承重梁的一侧,液压缸的伸缩杆固定于第一承重梁靠近第二承重梁的一侧。进一步地,液压缸设置有一对,一对液压缸平行分布;液压缸的伸缩杆与第一承重梁之间、液压缸的缸体与第二承重梁之间均设置有万向转接头。进一步地,万向转接头包括第一铰接轴以及与第一铰接轴铰接的第二铰接轴,第一铰接轴与第一承重梁平行分布,第二铰接轴与第一铰接轴、液压缸的伸缩杆均垂直分布;第一铰接轴靠近液压缸设置,第二铰接轴远离液压缸设置。进一步地,一接顶梁包括接顶梁一和接顶梁二,接顶梁一和接顶梁二通过第三铰接轴铰接铰接;第三铰接轴与第一铰接轴平行分布。进一步地,一接顶梁与一承重梁之间固定设置有一连接座,连接座用以连接接顶梁和承重梁;连接座沿竖直方向的高度≥250mm。进一步地,连接座设置为柱状,连接座、接顶梁和承重梁三者两两垂直。进一步地,伸缩立柱一端固定于承重梁,且与连接座处于同一铅垂线上;伸缩立柱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一底座。进一步地,一对伸缩立柱之间固定连接有一稳固板,稳固板平行于接顶梁;接顶梁与连接座之间设置有加强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的移动步骤为:(1)第二单元支架固定,第二接顶梁接触巷道顶板并受力,收缩第一单元支架的伸缩立柱,位于第二承重梁上方的第一接顶梁落下并搁置在第二承重梁上,使得第一单元支架的整体承接在第二承重梁上;(2)伸长液压缸的伸缩杆,推动与液压缸固定连接的第一单元支架向远离第二单元支架的方向移动距离L;(3)伸长第一单元支架的伸缩立柱,使得第一单元支架固定,第一接顶梁接触巷道顶板并受力;(4)收缩第二单元支架的伸缩立柱,位于第一承重梁上方的第二接顶梁落下并搁置在第一承重梁上,使得第二单元支架的整体承接在第一承重梁上;(5)收缩液压缸的伸缩杆,拉动与液压缸固定连接的第二单元支架向靠近第一单元支架的方向移动距离L;(6)伸长第二单元支架的伸缩立柱,使得第二单元支架固定,第二接顶梁接触巷道顶板并受力。经过以上6个步骤,完成整个支护支架的一次移动,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前后抬支架并重复架设支架,减少劳动力且本实施例的支护支架自身重量和外型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能够适用于端面较小的巷道,在移动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单元支架的接顶梁接顶,不会存在接顶空档,有效保证安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是图1沿A1向的视图;图4是图1沿A2向的视图;图5是图1沿A3向的视图。图标:11-接顶梁,111-接顶梁一,112-接顶梁二,113-第三铰接轴,12-承重梁,13-连接座,14-伸缩立柱,15-底座,16-稳固板,17-加强板,21-第一接顶梁,22-第一承重梁,23-第一伸缩立柱,31-第二接顶梁,32-第二承重梁,33-第二伸缩立柱,41-液压缸,411-第一液压缸,412-第二液压缸,42-万向转接头,43-第一铰接轴,44-第二铰接轴,50-巷道,51-顶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1-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包括一对平行分布的单元支架以及设于一对单元支架之间的液压缸41;一单元支架包括一对接顶梁11、一对承重梁12以及用以支撑接顶梁11和承重梁12的若干伸缩立柱14;一承重梁12一端与一接顶梁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接顶梁11固定连接;一单元支架设为第一单元支架,另一单元支架设为第二单元支架;第一单元支架的接顶梁11设为第一接顶梁21,第一单元支架的承重梁12设为第一承重梁22;第二单元支架的接顶梁11设为第二接顶梁31,第二单元支架的承重梁12设为第二承重梁32;液压缸41的伸缩杆固定于第一单元支架,液压缸41的缸体固定于第二单元支架;一对第一接顶梁21均位于至少一第二承重梁32上方;一对第二接顶梁31均位于至少一第一承重梁22上方。一对接顶梁11平行分布,一对承重梁12平行分布,一对接顶梁11和一对承重梁12之间以“井”字型排列;伸缩立柱14设置有2对,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平行分布的单元支架以及设于一对所述单元支架之间的液压缸;/n一所述单元支架包括一对接顶梁、一对承重梁以及用以支撑所述接顶梁和所述承重梁的若干伸缩立柱;一所述承重梁一端与一所述接顶梁固定连接,该所述承重梁另一端与另一所述接顶梁固定连接;/n一所述单元支架设为第一单元支架,另一所述单元支架设为第二单元支架;所述第一单元支架的接顶梁设为第一接顶梁,所述第一单元支架的承重梁设为第一承重梁;所述第二单元支架的接顶梁设为第二接顶梁,所述第二单元支架的承重梁设为第二承重梁;/n所述液压缸的伸缩杆固定于所述第一单元支架,所述液压缸的缸体固定于所述第二单元支架;一对所述第一接顶梁均位于至少一所述第二承重梁上方;一对所述第二接顶梁均位于至少一所述第一承重梁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平行分布的单元支架以及设于一对所述单元支架之间的液压缸;
一所述单元支架包括一对接顶梁、一对承重梁以及用以支撑所述接顶梁和所述承重梁的若干伸缩立柱;一所述承重梁一端与一所述接顶梁固定连接,该所述承重梁另一端与另一所述接顶梁固定连接;
一所述单元支架设为第一单元支架,另一所述单元支架设为第二单元支架;所述第一单元支架的接顶梁设为第一接顶梁,所述第一单元支架的承重梁设为第一承重梁;所述第二单元支架的接顶梁设为第二接顶梁,所述第二单元支架的承重梁设为第二承重梁;
所述液压缸的伸缩杆固定于所述第一单元支架,所述液压缸的缸体固定于所述第二单元支架;一对所述第一接顶梁均位于至少一所述第二承重梁上方;一对所述第二接顶梁均位于至少一所述第一承重梁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接顶梁平行分布,一对所述承重梁平行分布,一对所述接顶梁和一对所述承重梁之间以“井”字型排列;
所述伸缩立柱设置有2对,其中一对所述伸缩立柱分别固定于一所述接顶梁的两端,另一对所述伸缩立柱分别固定于另一所述接顶梁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的缸体固定于所述第二承重梁靠近所述第一承重梁的一侧,所述液压缸的伸缩杆固定于所述第一承重梁靠近所述第二承重梁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煤矿巷道移动支护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设置有一对,一对所述液压缸平行分布;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文彬范凯卓军何立菊汪胜彭博王强郑三波赵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华蓥山龙滩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