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铜仁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48595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包括底座和立柱,所述底座一侧上表面设置有立柱,所述底座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坝体,所述第一坝体上方通过混凝土设置有第二坝体,所述第一坝体与第二坝体之间形成导流腔,所述立柱顶端设置有隔墙,所述第二坝体斜面处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台阶,使用时,当河流中对没有漫过导流腔的开口处时,水流不会向外流,从而保证了河流不会干涸,当水流高度超过导流腔开口处时,水流首先会通过导流腔流出,此时水流不是很大,当河流中的水较多时,则会上涨到隔墙同高度,此时打开闸门,水流就会通过第二坝体进行泄洪消能。

Stepped flow dam for flood discharge and energy dissip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
本技术涉及大坝泄洪消能
,具体是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
技术介绍
水利枢纽为开发利用河流水力资源,在河道上采取工程措施,按国家相关规范,修筑的控制和支配水流的水工式建筑物,同时将其布置在合理的位置上,互相配合与协调工作,从而实现水力水利任务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体。大坝就是挡水和泄水建筑物的代表形式。近年来,大部分水利工程均有高水头、大流量的泄洪特点,大流量泄洪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会对下游河床及岸坡造成冲刷破坏,对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且同时存在泄洪功率过大与下游消能空间甚小的问题,大流量的水流冲刷会对大坝本身以及河道产生巨大的破坏,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包括底座和立柱,所述底座一侧上表面设置有立柱,所述底座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坝体,所述第一坝体上方通过混凝土设置有第二坝体,所述第一坝体与第二坝体之间形成导流腔,所述立柱顶端设置有隔墙,所述第二坝体斜面处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台阶,所述台阶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导流轮,所述导流轮通过转轴与第二坝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坝体底部平缓处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消力墩,所述第一坝体尾部设置有拦流墙,所述拦流墙一侧设置有分流墙。使用时,当河流中对没有漫过导流腔的开口处时,水流不会向外流,从而保证了河流不会干涸,当水流高度超过导流腔开口处时,水流首先会通过导流腔流出,此时水流不是很大,当河流中的水较多时,则会上涨到隔墙同高度,此时打开闸门,水流就会通过第二坝体进行泄洪消能。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隔墙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拱洞,且两个拱洞之间设置有第一通孔。当水流通过隔墙时,在第一通孔与拱洞的作用下,使得洪水被分散开,达到初步的消能作用。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流轮侧壁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叶片,所述叶片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第二通孔。当水流通过导流轮时,导流轮会在水流的作用下转动,从而使得叶片对水流进行消能,并在第二通孔的作用下,使得部分水流通过,以减少水流对叶片冲击造成变形,未通过第二通孔的水流直接冲击导流轮消耗部分能量,并部分反射产生紊流,水流之间产生碰撞摩擦将动能转化为热能消耗部分能量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拦流墙有平面和斜面组成,所述平面连接第一坝体尾部。通过拦流墙平面与斜面之间的配合,使得流下的水流被再次的减速,从而消耗大部分能量。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斜面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第三通孔。通过设置的第三通孔,使得落在斜面上的部分水流通过第三通孔流走,未流走的水流通过斜面的拦截消耗部分能量。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流墙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缺口。通过分流墙设置的若干个缺口,对水流实现了分路流动,从而分散了水流的冲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消能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使用时,当河流中对没有漫过导流腔的开口处时,水流不会向外流,从而保证了河流不会干涸,当水流高度超过导流腔开口处时,水流首先会通过导流腔流出,此时水流不是很大,当河流中的水较多时,则会上涨到隔墙同高度,此时打开闸门,水流就会通过第二坝体进行泄洪消能。2、当水流通过隔墙时,在第一通孔与拱洞的作用下,使得洪水被分散开,达到初步的消能作用,当水流通过导流轮时,导流轮会在水流的作用下转动,从而使得叶片对水流进行消能,并在第二通孔的作用下,使得部分水流通过,以减少水流对叶片冲击造成变形,未通过第二通孔的水流直接冲击导流轮消耗部分能量,并部分反射产生紊流,水流之间产生碰撞摩擦将动能转化为热能消耗部分能量,并在台阶的作用下使得流速被减速,并通过台阶下方的导流轮进行再次的消能。3、通过拦流墙平面与斜面之间的配合,使得流下的水流被再次的减速,从而消耗大部分能量,通过设置的第三通孔,使得落在斜面上的部分水流通过第三通孔流走,未流走的水流通过斜面的拦截消耗部分能量,通过分流墙设置的若干个缺口,对水流实现了分路流动,从而分散了水流的冲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消能的效果,使得水流对下游河床的冲击力变小,以及对水工建筑物的冲击力变小,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本阶梯阶流坝结构合理,泄洪消能能力强,适合社会广泛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中隔墙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中导流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中拦流墙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中分流墙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立柱、3-第一坝体、4-第二坝体、5-导流腔、6-隔墙、7-台阶、8-导流轮、9-消力墩、10-拦流墙、11-分流墙、12-拱洞、13-第一通孔、14-叶片、15-第二通孔、16-平面、17-斜面、18-第三通孔、19-缺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包括底座1和立柱2,所述底座1一侧上表面设置有立柱2,所述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坝体3,所述第一坝体3上方通过混凝土设置有第二坝体4,所述第一坝体3与第二坝体4之间形成导流腔5,所述立柱2顶端设置有隔墙6,所述第二坝体4斜面处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台阶7,所述台阶7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导流轮8,所述导流轮8通过转轴与第二坝体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坝体4底部平缓处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消力墩9,所述第一坝体3尾部设置有拦流墙10,所述拦流墙10一侧设置有分流墙11。使用时,当河流中对没有漫过导流腔5的开口处时,水流不会向外流,从而保证了河流不会干涸,当水流高度超过导流腔5开口处时,水流首先会通过导流腔5流出,此时水流不是很大,当河流中的水较多时,则会上涨到隔墙6同高度,此时打开闸门,水流就会通过第二坝体4进行泄洪消能。所述隔墙6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拱洞12,且两个拱洞12之间设置有第一通孔13。当水流通过隔墙6时,在第一通孔13与拱洞12的作用下,使得洪水被分散开,达到初步的消能作用。所述导流轮8侧壁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叶片14,所述叶片14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第二通孔15。当水流通过导流轮8时,导流轮8会在水流的作用下转动,从而使得叶片14对水流进行消能,并在第二通孔15的作用下,使得部分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包括底座(1)和立柱(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一侧上表面设置有立柱(2),所述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坝体(3),所述第一坝体(3)上方通过混凝土设置有第二坝体(4),所述第一坝体(3)与第二坝体(4)之间形成导流腔(5),所述立柱(2)顶端设置有隔墙(6),所述第二坝体(4)斜面处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台阶(7),所述台阶(7)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导流轮(8),所述导流轮(8)通过转轴与第二坝体(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坝体(4)底部平缓处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消力墩(9),所述第一坝体(3)尾部设置有拦流墙(10),所述拦流墙(10)一侧设置有分流墙(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包括底座(1)和立柱(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一侧上表面设置有立柱(2),所述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坝体(3),所述第一坝体(3)上方通过混凝土设置有第二坝体(4),所述第一坝体(3)与第二坝体(4)之间形成导流腔(5),所述立柱(2)顶端设置有隔墙(6),所述第二坝体(4)斜面处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台阶(7),所述台阶(7)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导流轮(8),所述导流轮(8)通过转轴与第二坝体(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坝体(4)底部平缓处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消力墩(9),所述第一坝体(3)尾部设置有拦流墙(10),所述拦流墙(10)一侧设置有分流墙(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泄洪消能用阶梯阶流坝,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6)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蒋瑜龙远莎张钟阳杨恩其石碧海
申请(专利权)人:铜仁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