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3934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其结构包括小通孔、拉环、固定孔、上端盖、挡块、塞体、接触底板、减震层、加强层、中心加强柱,固定孔穿过上端盖表面的右端,拉环贯穿固定孔,塞体黏合于上端盖下方,接触底板胶连接于塞体下方,挡块水平固定在塞体外表面,减震层紧贴于塞体内部,中心加强柱水平固定在加强层内侧,减震层设有橡胶层、海绵层、尼龙网,橡胶层与塞体紧紧贴合,海绵层装设在橡胶层内部,尼龙网胶连接于海绵层内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有的减震层,能减少电池工作以及气体和液体在机体内活动的震动,使孔塞的位置固定,气体和液体能规律的在设备内部活动,蓄电池正常充放电。

A design structure of battery exhaust return hole plu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属于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领域。
技术介绍
密封免维护蓄电池采用九十年代最新设计的全密封结构及现代化生产工艺。使其具有高性能、长寿命、无污染、免维护、安全可靠的卓越性能。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020656382.0的一种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属于免维护铅酸蓄电池
它主要是解决现有排气盖上回流导酸柱结构存在容易导致喷酸现象发生的问题。它的主要特征是:排气回流孔塞安放于蓄电池大盖的上排气回流管与排气盖的下排气回流管形成的排气回流孔中,上排气回流管端口与下排气回流管端口热封连接;该排气回流孔塞包括顶部为锥形腔体、中部为圆桶形腔体、底部为喇叭形口的塞体;塞体中部圆桶形腔体的中部设有外径与电池大盖出气回流孔孔径相等的圆柱形凸台;塞体顶部锥形腔体上设有通孔。本专利技术具有独立安放于排气回流孔内、易于安装并在安装后固定牢固的特点,主要用于双层密封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的独立排气回流孔塞,现有技术电池工作震动较大,气体和液体在机体内活动也会引发震动,容易导致孔塞的位置移动,使液体和气体流出,影响蓄电池的发电和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电池工作震动较大,气体和液体在机体内活动也会引发震动,容易导致孔塞的位置移动,使液体和气体流出,影响蓄电池的发电和充电效率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其结构包括小通孔、拉环、固定孔、上端盖、挡块、塞体、接触底板、减震层、加强层、中心加强柱,所述小通孔等距均匀的分布于上端盖上表面,所述固定孔穿过上端盖表面的右端,所述拉环贯穿固定孔,所述塞体黏合于上端盖下方,所述接触底板胶连接于塞体下方,所述挡块水平固定在塞体外表面,所述减震层紧贴于塞体内部,所述加强层胶连接于减震层内部,所述中心加强柱水平固定在加强层内侧,所述减震层设有橡胶层、海绵层、尼龙网,所述橡胶层与塞体紧紧贴合,所述海绵层装设在橡胶层内部,所述尼龙网胶连接于海绵层内侧。进一步地,所述小通孔设有2个以上。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加强柱为圆柱形。进一步地,所述接触底板厚度为2.5cm。进一步地,所述挡块设有2个以上。进一步地,所述橡胶层为天然橡胶,耐磨度高,减震效果好。进一步地,所述接触底板为合金材料,耐酸耐碱。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有的减震层,能减少电池工作以及气体和液体在机体内活动的震动,使孔塞的位置固定,气体和液体能规律的在设备内部活动,蓄电池正常充放电。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减震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通孔-1、拉环-2、固定孔-3、上端盖-4、挡块-5、塞体-6、接触底板-7、减震层-8、加强层-9、中心加强柱-10、橡胶层-801、海绵层-802、尼龙网-80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图2、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其结构包括小通孔1、拉环2、固定孔3、上端盖4、挡块5、塞体6、接触底板7、减震层8、加强层9、中心加强柱10,所述小通孔1等距均匀的分布于上端盖4上表面,所述固定孔3穿过上端盖4表面的右端,所述拉环2贯穿固定孔3,所述塞体6黏合于上端盖4下方,所述接触底板7胶连接于塞体6下方,所述挡块5水平固定在塞体6外表面,所述减震层8紧贴于塞体6内部,所述加强层9胶连接于减震层8内部,所述中心加强柱10水平固定在加强层9内侧,所述减震层8设有橡胶层801、海绵层802、尼龙网803,所述橡胶层801与塞体6紧紧贴合,所述海绵层802装设在橡胶层801内部,所述尼龙网803胶连接于海绵层802内侧,所述小通孔1设有2个以上,所述中心加强柱10为圆柱形,所述接触底板7厚度为2.5cm,所述挡块5设有2个以上,所述橡胶层801为天然橡胶,耐磨度高,减震效果好,所述接触底板7为合金材料,耐酸耐碱。在使用时,将塞体6与蓄电池的排气回流口进行对接,旋转塞体6,使挡块5与排气回流口放的凹槽互相卡紧,使塞体6紧紧的挡住排气回流口,气体或者液体从小通孔1通过;当蓄电池工作或者液体流动时,产生的震动会先传导到塞体6上,然后传递到橡胶层801上,橡胶层801发生弹性形变将一部分外力抵消,然后经过海绵层802,海绵层802将一部分力吸收掉,尼龙网803通过收缩将最后的力道抵消,使塞体6受到的震动减到最小。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尼龙网803是以尼龙丝、锦纶丝、涤纶丝、纳纶丝等化学纤维为原料,经丝网机械加工而成的化纤编织网,锦伦有耐高温耐碱之功能,聚乙烯有耐酸之功效。本专利技术的小通孔1、拉环2、固定孔3、上端盖4、挡块5、塞体6、接触底板7、减震层8、加强层9、中心加强柱10、橡胶层801、海绵层802、尼龙网803,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电池工作震动较大,气体和液体在机体内活动也会引发震动,容易导致孔塞的位置移动,使液体和气体流出,影响蓄电池的发电和充电效率,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能减少电池工作以及气体和液体在机体内活动的震动,使孔塞的位置固定,气体和液体能规律的在设备内部活动,蓄电池正常充放电,具体如下所述:所述橡胶层801与塞体6紧紧贴合,所述海绵层802装设在橡胶层801内部,所述尼龙网803胶连接于海绵层802内侧。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其结构包括小通孔(1)、拉环(2)、固定孔(3)、上端盖(4)、挡块(5)、塞体(6)、接触底板(7)、减震层(8)、加强层(9)、中心加强柱(10),所述小通孔(1)等距均匀的分布于上端盖(4)上表面,所述固定孔(3)穿过上端盖(4)表面的右端,其特征在于:/n所述拉环(2)贯穿固定孔(3),所述塞体(6)黏合于上端盖(4)下方,所述接触底板(7)胶连接于塞体(6)下方,所述挡块(5)水平固定在塞体(6)外表面,所述减震层(8)紧贴于塞体(6)内部,所述加强层(9)胶连接于减震层(8)内部,所述中心加强柱(10)水平固定在加强层(9)内侧;/n所述减震层(8)设有橡胶层(801)、海绵层(802)、尼龙网(803),所述橡胶层(801)与塞体(6)紧紧贴合,所述海绵层(802)装设在橡胶层(801)内部,所述尼龙网(803)胶连接于海绵层(802)内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排气回流孔塞设计结构,其结构包括小通孔(1)、拉环(2)、固定孔(3)、上端盖(4)、挡块(5)、塞体(6)、接触底板(7)、减震层(8)、加强层(9)、中心加强柱(10),所述小通孔(1)等距均匀的分布于上端盖(4)上表面,所述固定孔(3)穿过上端盖(4)表面的右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环(2)贯穿固定孔(3),所述塞体(6)黏合于上端盖(4)下方,所述接触底板(7)胶连接于塞体(6)下方,所述挡块(5)水平固定在塞体(6)外表面,所述减震层(8)紧贴于塞体(6)内部,所述加强层(9)胶连接于减震层(8)内部,所述中心加强柱(10)水平固定在加强层(9)内侧;
所述减震层(8)设有橡胶层(801)、海绵层(8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高鹏
申请(专利权)人:仪征市鹏程玻璃钢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