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音频编码器、音频解码器、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4年7月11日,优先权日为2013年7月22日的国际申请PCT/EP2014/064915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对应的申请号为201480041694.1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使用联合编码残余信号的音频解码器、音频编码器、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的分案申请。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涉及用于基于已编码表示来提供至少四个音频声道信号的音频解码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涉及用于基于至少四个音频声道信号来提供已编码表示的音频编码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涉及用于基于已编码表示来提供至少四个音频声道信号的方法及用于基于至少四个音频声道信号来提供已编码表示的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涉及用于执行所述方法之一的计算机程序。一般而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涉及n个声道的联合编码。
技术介绍
近年来,对音频内容的储存及发送的需求一直在稳定地增加。此外,对音频内容的储存及发送的质量要求也一直在稳定地增加。因此,用于音频内容的编码及解码的概念已得到增强。例如,已开发了所谓的“先进音频编码”(AAC),在例如国际标准ISO/IEC13818-7:2003中描述了该“先进音频编码”。此外,已创建一些空间延伸,例如所谓的“MPEG环绕声”,在例如国际标准ISO/IEC23003-1:2007中对其进行了描述。此外,在国际标准ISO/IEC23003-2:2010中描述了用于编码及解码音频信号的空间信息的额外改进,该国际标准涉及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音频编码器(100;1100;1200;1500;2100),用于基于至少四个音频声道信号(110、112、114、116;1110、1112、1114、1116;1210、1212、1214、1216;2216、2226、2218、2228)提供已编码表示(130;1144、1154;1220、1222;2272、2282),/n其中,所述音频编码器被配置为使用残余信号辅助的多声道编码(140;1120;1230;2230)对至少第一音频声道信号及第二音频声道信号进行联合编码,以获得第一下变频混频信号(120;1122;1232;2234)及第一残余信号(142;1124;1234;2236);以及/n其中,所述音频编码器被配置为使用残余信号辅助的多声道编码(150;1130;1240;2240)对至少第三音频声道信号及第四音频声道信号进行联合编码,以获得第二下变频混频信号(122;1132;1242;2244)及第二残余信号(152;1134;1244;2246);以及/n其中,所述音频编码器被配置为使用多声道编码(160;1150;1260;2260)对所述第一残余信号及 ...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722 EP 13177376.4;20131018 EP 13189305.91.一种音频编码器(100;1100;1200;1500;2100),用于基于至少四个音频声道信号(110、112、114、116;1110、1112、1114、1116;1210、1212、1214、1216;2216、2226、2218、2228)提供已编码表示(130;1144、1154;1220、1222;2272、2282),
其中,所述音频编码器被配置为使用残余信号辅助的多声道编码(140;1120;1230;2230)对至少第一音频声道信号及第二音频声道信号进行联合编码,以获得第一下变频混频信号(120;1122;1232;2234)及第一残余信号(142;1124;1234;2236);以及
其中,所述音频编码器被配置为使用残余信号辅助的多声道编码(150;1130;1240;2240)对至少第三音频声道信号及第四音频声道信号进行联合编码,以获得第二下变频混频信号(122;1132;1242;2244)及第二残余信号(152;1134;1244;2246);以及
其中,所述音频编码器被配置为使用多声道编码(160;1150;1260;2260)对所述第一残余信号及所述第二残余信号进行联合编码,以获得所述残余信号的联合编码表示(130;1154;1262;226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编码器,其中,所述音频编码器被配置为:使用多声道编码(1140;1250;2250)对所述第一下变频混频信号及所述第二下变频混频信号进行联合编码,以获得下变频混频信号的联合编码表示(1144;1252;225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频编码器,其中,所述音频编码器被配置为:使用基于预测的多声道编码对所述第一残余信号及所述第二残余信号进行联合编码,以及
所述音频编码器被配置为:使用基于预测的多声道编码对所述第一下变频混频信号及所述第二下变频混频信号进行联合编码。
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萨沙·迪克,克里斯汀·厄泰尔,克里斯汀·赫姆瑞希,约翰内斯·希尔珀特,安德烈斯·霍瑟,亚琴·昆兹,
申请(专利权)人: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