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智能识别的薄膜及智能识别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3606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识别的薄膜,包括第一摩擦层,所述第一摩擦层包括多个第一摩擦区;第二摩擦层,所述第二摩擦层包括多个第二摩擦区;间隔层,所述间隔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所述第二摩擦层之间,且所述间隔层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第一感应电极,所述多个第一感应电极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所述第一摩擦区上;其中,当所述薄膜感应到外力施加到所述第一摩擦层或第二摩擦层上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摩擦区通过一个对应的通孔与一个所述第二摩擦区接触并摩擦,并使得设置在发生摩擦的第一摩擦区上的第一感应电极生成与施加的外力相对应的电信号。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应用所述薄膜的智能识别系统。

Film and intelligent recognition system for intelligent recogn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智能识别的薄膜及智能识别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信息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智能识别的薄膜及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应用于电子产品的加密方式,主要有数字密码加密或者图案密码加密,但是这两类加密方式安全等级比较低,只要获取密码内容即可获取被保护的信息。一些比较高级的加密方式,比如指纹加密或者面部加密,又或者虹膜加密,但是指纹、虹膜和面部特征这类生物特征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又或者遭到破坏,从而使得基于这类生物特征的密码有失效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智能识别的薄膜,包括第一摩擦层,所述第一摩擦层包括多个第一摩擦区;第二摩擦层,所述第二摩擦层包括多个第二摩擦区;间隔层,所述间隔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所述第二摩擦层之间,且所述间隔层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第一感应电极,所述多个第一感应电极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所述第一摩擦区上;其中,当所述薄膜感应到外力施加到所述第一摩擦层或第二摩擦层上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摩擦区通过一个对应的通孔与一个所述第二摩擦区接触并摩擦,并使得设置在发生摩擦的第一摩擦区上的第一感应电极生成与施加的外力相对应的电信号。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摩擦层、所述第二摩擦层、所述间隔层以及所述多个第一感应电极均采用透明材料制成。进一步地,所述薄膜还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引线,每一个第一电极引线均与一个所述第一感应电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薄膜还包括多个第二感应电极,所述多个第二感应电极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所述第二摩擦区上;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第二感应电极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其中,当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摩擦区通过一个对应的通孔与一个所述第二摩擦区接触并摩擦时,设置在发生摩擦的第二摩擦区上的第二感应电极生成电信号。进一步地,所述薄膜还包括多个第二电极引线,每一个第二电极引线均与一个所述第二感应电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薄膜还包括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覆盖在所述第一摩擦层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护层包括屏蔽电极层和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设置于所述屏蔽电极层与所述第一摩擦层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屏蔽电极层贴附于所述保护膜的外表面;或者,所述屏蔽电极层嵌于所述保护膜的内部。进一步地,所述薄膜还包括第二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覆盖在所述第二摩擦层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摩擦层、所述第二摩擦层、所述间隔层、所述第一保护层以及所述第二保护层的尺寸相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其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用于智能识别的薄膜,所述薄膜能够产生与施加的外力相对应的电信号;数据采集分析模块,所述数据采集分析模块用于采集并分析所述电信号,得到与所述电信号相对应的所述施加的外力的特征值;以及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比较所述特征值与预定特征值,并输出比较结果。进一步地,所述特征值或所述预定特征值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施力速度、施力大小、施力时间以及施力间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之一: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薄膜能够与现有的技术成熟、应用面广的数字密码和图案密码相结合,通过提取用户在解锁过程中按压的生物特征,极大增强数字密码和图案密码的安全等级。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薄膜结构简单、易集成而且成本低,能够广泛应用在多个涉及信息安全以及安防的场合。附图说明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专利技术有全面的理解。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薄膜的分解图;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薄膜的间隔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薄膜的第一感应电极或第二感应电极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薄膜的第一摩擦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薄膜的第二摩擦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屏蔽电极层、保护膜、第一摩擦层、间隔层、第二摩擦层以及第二保护层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薄膜的产生感应电荷的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智能识别的薄膜100,其可以包括具有多个第一摩擦区41的第一摩擦层4、具有多个第二摩擦区61的第二摩擦层6以及设置在第一摩擦层4和第二摩擦层6之间的用于隔离二者的间隔层5。而且在间隔层5上设置有多个通孔51,在每个第一摩擦区41的远离间隔层5的一侧上均贴附一个第一感应电极3,即第一感应电极3可以设置有多个,每一个第一感应电极3设置在不同的第一摩擦区41上。这样当所述薄膜感应到外力施加到所述第一摩擦层或第二摩擦层上时,第一摩擦层4的至少一个摩擦区可以通过通孔51与第二摩擦层6的一个第二摩擦区61接触与分离,基于摩擦电效应与静电感应原理,设置在发生摩擦的第一摩擦区41上的第一感应电极3将产生与外界压力、作用时间等激励参数相关的电信号输出,即产生的电信号与施加的外力相对应。这样,通过采集并分析多个第一感应电极3的输出信号,即可得到整个压力施加过程中的生物特性,例如间隔时间等等,进而实现特征辨识和安全防护。而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薄膜100基于摩擦发电原理,具有自驱动特性,即无需设置单独的电源便能产生信号输出。在本实施例中,间隔层3可以采用PET、尼龙、Teflon等材料制成。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间隔层3上的多个通孔51可以是12个圆形通孔51,并采用4行*3列的排列形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通孔51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规则或非规则的排列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实际需求。通孔51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例如,多个通孔51的排列方式可以与现有的密码解锁的数字排列方式相同,例如采用智能手机上10个数字形成的“甲”字形排列,还可以与现有的图案解锁的多个按键的排列方式相同。通孔51的形状还可以是方形、菱形或者其他形状,只要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即可。如图1所示,为了增强薄膜100的性能,在每个第二摩擦区61的远离间隔层5的一侧上均设置一个第二感应电极7,即设置有多个第二感应电极7,每个第二感应电极7设置在不同的第二摩擦区61上。这样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一摩擦层4的至少一个第一摩擦区41可以通过通孔51与第二摩擦层6的一个第二摩擦区61接触与分离,基于摩擦电效应与静电感应原理,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智能识别的薄膜,包括:/n第一摩擦层,所述第一摩擦层包括多个第一摩擦区;/n第二摩擦层,所述第二摩擦层包括多个第二摩擦区;/n间隔层,所述间隔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所述第二摩擦层之间,且所述间隔层设置有多个通孔;以及/n多个第一感应电极,所述多个第一感应电极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所述第一摩擦区上;/n其中,当所述薄膜感应到外力施加到所述第一摩擦层或第二摩擦层上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摩擦区通过一个对应的通孔与一个所述第二摩擦区接触并摩擦,并使得设置在发生摩擦的第一摩擦区上的第一感应电极生成与施加的外力相对应的电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智能识别的薄膜,包括:
第一摩擦层,所述第一摩擦层包括多个第一摩擦区;
第二摩擦层,所述第二摩擦层包括多个第二摩擦区;
间隔层,所述间隔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摩擦层和所述第二摩擦层之间,且所述间隔层设置有多个通孔;以及
多个第一感应电极,所述多个第一感应电极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所述第一摩擦区上;
其中,当所述薄膜感应到外力施加到所述第一摩擦层或第二摩擦层上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摩擦区通过一个对应的通孔与一个所述第二摩擦区接触并摩擦,并使得设置在发生摩擦的第一摩擦区上的第一感应电极生成与施加的外力相对应的电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层、所述第二摩擦层、所述间隔层以及所述多个第一感应电极均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还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引线,每一个第一电极引线均与一个所述第一感应电极连接。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还包括:
多个第二感应电极,所述多个第二感应电极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所述第二摩擦区上;
其中,当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摩擦区通过一个对应的通孔与一个所述第二摩擦区接触并摩擦时,设置在发生摩擦的第二摩擦区上的第二感应电极生成电信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感应电极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治峄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