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3184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包括圆形板,所述圆形板上设有除雾收集结构,所述除雾收集结构包括柱形罩、收集槽、排水口A、连接通孔、矩形口、排放管道、排水口B、长孔、导流槽、制冷管、连接罩、防雨罩、空腔、圆形槽、转动通孔、螺杆、滑动孔、滑动杆、顶板、收集罩以及管式除雾器,所述柱形罩设置在所述圆形板表面,所述滑动杆活动套装在所述螺杆上,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滑动杆一端,所述收集罩设置在所述连接通孔内下端,所述管式除雾器设置在所述收集罩下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雾气进行快速冷却,并将冷凝产生的水进行收集以及排放,避免携带异物灰尘流回至塔内。

A tube bundle demister in ammonia absorption t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收塔用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
技术介绍
吸收塔是实现吸收操作的设备。按气液相接触形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气体以气泡形态分散在液相中的板式塔、鼓泡吸收塔、搅拌鼓泡吸收塔;第二类是液体以液滴状分散在气相中的喷射器、文氏管、喷雾塔;第三类为液体以膜状运动与气相进行接触的填料吸收塔和降膜吸收塔。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方式可以逆流也可并流。通常采用逆流操作,吸收剂以塔顶加入自上而下流动,与从下向上流动的气体接触,吸收了吸收质的液体从塔底排出,净化后的气体从塔顶排出,净化后的空气处于高温状态,里外的温差较大时,会产生大量的液体,会导致携带大量灰尘流回至塔内,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除雾收集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从而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包括圆形板,所述圆形板上设有除雾收集结构,所述除雾收集结构包括柱形罩、收集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包括圆形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板(1)上设有除雾收集结构,所述除雾收集结构包括柱形罩(2)、收集槽(3)、排水口A(4)、连接通孔(5)、矩形口(6)、排放管道(7)、排水口B(8)、长孔(9)、导流槽(10)、制冷管(11)、连接罩(12)、防雨罩(13)、空腔(14)、圆形槽(15)、转动通孔(16)、螺杆(17)、滑动孔(18)、滑动杆(19)、顶板(20)、收集罩(21)以及管式除雾器(22),所述柱形罩(2)设置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收集槽(3)开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排水口A(4)开在所述收集槽(3)内侧壁,所述连接通孔(5)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包括圆形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板(1)上设有除雾收集结构,所述除雾收集结构包括柱形罩(2)、收集槽(3)、排水口A(4)、连接通孔(5)、矩形口(6)、排放管道(7)、排水口B(8)、长孔(9)、导流槽(10)、制冷管(11)、连接罩(12)、防雨罩(13)、空腔(14)、圆形槽(15)、转动通孔(16)、螺杆(17)、滑动孔(18)、滑动杆(19)、顶板(20)、收集罩(21)以及管式除雾器(22),所述柱形罩(2)设置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收集槽(3)开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排水口A(4)开在所述收集槽(3)内侧壁,所述连接通孔(5)开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矩形口(6)开在所述柱形罩(2)侧壁,所述排放管道(7)连接在所述矩形口(6)与所述连接通孔(5)之间,所述排水口B(8)开在所述排放管道(7)底面,所述长孔(9)开在所述排放管道(7)内侧壁且位于倾斜过度处,所述导流槽(10)开在所述排放管道(7)内侧壁且与所述长孔(9)相连通,所述制冷管(11)设置在所述排放管道(7)内,所述连接罩(12)设置在所述排放管道(7)与所述矩形口(6)之间,所述防雨罩(13)设置在所述柱形罩(2)侧壁且位于所述矩形口(6)处,所述空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恒刘玉花孙晓英李燕张倩瑜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汇筑恒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