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3184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包括圆形板,所述圆形板上设有除雾收集结构,所述除雾收集结构包括柱形罩、收集槽、排水口A、连接通孔、矩形口、排放管道、排水口B、长孔、导流槽、制冷管、连接罩、防雨罩、空腔、圆形槽、转动通孔、螺杆、滑动孔、滑动杆、顶板、收集罩以及管式除雾器,所述柱形罩设置在所述圆形板表面,所述滑动杆活动套装在所述螺杆上,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滑动杆一端,所述收集罩设置在所述连接通孔内下端,所述管式除雾器设置在所述收集罩下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雾气进行快速冷却,并将冷凝产生的水进行收集以及排放,避免携带异物灰尘流回至塔内。

A tube bundle demister in ammonia absorption t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收塔用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
技术介绍
吸收塔是实现吸收操作的设备。按气液相接触形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气体以气泡形态分散在液相中的板式塔、鼓泡吸收塔、搅拌鼓泡吸收塔;第二类是液体以液滴状分散在气相中的喷射器、文氏管、喷雾塔;第三类为液体以膜状运动与气相进行接触的填料吸收塔和降膜吸收塔。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方式可以逆流也可并流。通常采用逆流操作,吸收剂以塔顶加入自上而下流动,与从下向上流动的气体接触,吸收了吸收质的液体从塔底排出,净化后的气体从塔顶排出,净化后的空气处于高温状态,里外的温差较大时,会产生大量的液体,会导致携带大量灰尘流回至塔内,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除雾收集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从而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包括圆形板,所述圆形板上设有除雾收集结构,所述除雾收集结构包括柱形罩、收集槽、排水口A、连接通孔、矩形口、排放管道、排水口B、长孔、导流槽、制冷管、连接罩、防雨罩、空腔、圆形槽、转动通孔、螺杆、滑动孔、滑动杆、顶板、收集罩以及管式除雾器,所述柱形罩设置在所述圆形板表面,所述收集槽开在所述圆形板表面,所述排水口A开在所述收集槽内侧壁,所述连接通孔开在所述圆形板表面,所述矩形口开在所述柱形罩侧壁,所述排放管道连接在所述矩形口与所述连接通孔之间,所述排水口B开在所述排放管道底面,所述长孔开在所述排放管道内侧壁且位于倾斜过度处,所述导流槽开在所述排放管道内侧壁且与所述长孔相连通,所述制冷管设置在所述排放管道内,所述连接罩设置在所述排放管道与所述矩形口之间,所述防雨罩设置在所述柱形罩侧壁且位于所述矩形口处,所述空腔数量为三个且均开在所述圆形板内,所述圆形槽开在所述圆形板侧壁,所述转动通孔开在所述空腔与所述圆形槽之间且相连通,所述螺杆活动套装在所述转动通孔内且一端与所述空腔内侧壁活动连接,所述滑动孔开在空腔内底面,所述滑动杆活动套装在所述螺杆上,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滑动杆一端,所述收集罩设置在所述连接通孔内下端,所述管式除雾器设置在所述收集罩下端。更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杆与螺杆相接触处开有内螺纹。优选的,所述滑动杆截面呈L字形结构。优选的,所述收集槽底面为倾斜面且排水口处为最低面。更进一步的,所述圆形板底面设置有防护罩且套装在所述滑动杆上,所述圆形槽内嵌装有密封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雾气进行快速冷却,并将冷凝产生的水进行收集以及排放,避免携带异物灰尘流回至塔内。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所示:1、圆形板;2、柱形罩;3、收集槽;4、排水口A;5、连接通孔;6、矩形口;7、排放管道;8、排水口B;9、长孔;10、导流槽;11、制冷管;12、连接罩;13、防雨罩;14、空腔;15、圆形槽;16、转动通孔;17、螺杆;18、滑动孔;19、滑动杆;20、顶板;21、收集罩;22、管式除雾器;23、内螺纹;24、防护罩;25、密封塞。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中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包括圆形板1,所述圆形板1上设有除雾收集结构,所述除雾收集结构包括柱形罩2、收集槽3、排水口A4、连接通孔5、矩形口6、排放管道7、排水口B8、长孔9、导流槽10、制冷管11、连接罩12、防雨罩13、空腔14、圆形槽15、转动通孔16、螺杆17、滑动孔18、滑动杆19、顶板20、收集罩21以及管式除雾器22,所述柱形罩2设置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收集槽3开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排水口A4开在所述收集槽3内侧壁,所述连接通孔5开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矩形口6开在所述柱形罩2侧壁,所述排放管道7连接在所述矩形口6与所述连接通孔5之间,所述排水口B8开在所述排放管道7底面,所述长孔9开在所述排放管道7内侧壁且位于倾斜过度处,所述导流槽10开在所述排放管道7内侧壁且与所述长孔9相连通,所述制冷管11设置在所述排放管道7内,所述连接罩12设置在所述排放管道7与所述矩形口6之间,所述防雨罩13设置在所述柱形罩2侧壁且位于所述矩形口6处,所述空腔14数量为三个且均开在所述圆形板1内,所述圆形槽15开在所述圆形板1侧壁,所述转动通孔16开在所述空腔14与所述圆形槽15之间且相连通,所述螺杆17活动套装在所述转动通孔16内且一端与所述空腔14内侧壁活动连接,所述滑动孔18开在空腔14内底面,所述滑动杆19活动套装在所述螺杆17上,所述顶板20设置在所述滑动杆19一端,所述收集罩21设置在所述连接通孔5内下端,所述管式除雾器22设置在所述收集罩21下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杆19与螺杆17相接触处开有内螺纹23,所述滑动杆19截面呈L字形结构,所述收集槽3底面为倾斜面且排水口处为最低面,所述圆形板1底面设置有防护罩24且套装在所述滑动杆19上,所述圆形槽15内嵌装有密封塞25。具体使用时:将管式除雾器22与收集罩21插入到吸收塔的顶端的管内,然后将密封塞25取下,密封塞25用于避免雨水进入导致螺杆17上锈,转动螺杆17,使通过内螺纹23固定在螺杆17上的滑动杆19与顶板20顶住进行固定,排出的雾气先经过管式除雾器22将含有的水分打散,然后通过连接通孔5进入到排放管道7内,排放管道7内通过制冷管11将雾气降温,内部产生的水会通过导流槽10、长孔9以及排水口B8排出流入到收集槽3内,然后再通过排水口A4排出,连接罩12是为了能够扩散排放量,防雨罩13避免雨天的雨水进入到塔内。最后,还应说明,上述举例和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宗旨,也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再次说明,上述实施例只是给出了随意举了一个目前常用的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包括圆形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板(1)上设有除雾收集结构,所述除雾收集结构包括柱形罩(2)、收集槽(3)、排水口A(4)、连接通孔(5)、矩形口(6)、排放管道(7)、排水口B(8)、长孔(9)、导流槽(10)、制冷管(11)、连接罩(12)、防雨罩(13)、空腔(14)、圆形槽(15)、转动通孔(16)、螺杆(17)、滑动孔(18)、滑动杆(19)、顶板(20)、收集罩(21)以及管式除雾器(22),所述柱形罩(2)设置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收集槽(3)开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排水口A(4)开在所述收集槽(3)内侧壁,所述连接通孔(5)开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矩形口(6)开在所述柱形罩(2)侧壁,所述排放管道(7)连接在所述矩形口(6)与所述连接通孔(5)之间,所述排水口B(8)开在所述排放管道(7)底面,所述长孔(9)开在所述排放管道(7)内侧壁且位于倾斜过度处,所述导流槽(10)开在所述排放管道(7)内侧壁且与所述长孔(9)相连通,所述制冷管(11)设置在所述排放管道(7)内,所述连接罩(12)设置在所述排放管道(7)与所述矩形口(6)之间,所述防雨罩(13)设置在所述柱形罩(2)侧壁且位于所述矩形口(6)处,所述空腔(14)数量为三个且均开在所述圆形板(1)内,所述圆形槽(15)开在所述圆形板(1)侧壁,所述转动通孔(16)开在所述空腔(14)与所述圆形槽(15)之间且相连通,所述螺杆(17)活动套装在所述转动通孔(16)内且一端与所述空腔(14)内侧壁活动连接,所述滑动孔(18)开在空腔(14)内底面,所述滑动杆(19)活动套装在所述螺杆(17)上,所述顶板(20)设置在所述滑动杆(19)一端,所述收集罩(21)设置在所述连接通孔(5)内下端,所述管式除雾器(22)设置在所述收集罩(21)下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氨水吸收塔内管束式除雾器,包括圆形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板(1)上设有除雾收集结构,所述除雾收集结构包括柱形罩(2)、收集槽(3)、排水口A(4)、连接通孔(5)、矩形口(6)、排放管道(7)、排水口B(8)、长孔(9)、导流槽(10)、制冷管(11)、连接罩(12)、防雨罩(13)、空腔(14)、圆形槽(15)、转动通孔(16)、螺杆(17)、滑动孔(18)、滑动杆(19)、顶板(20)、收集罩(21)以及管式除雾器(22),所述柱形罩(2)设置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收集槽(3)开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排水口A(4)开在所述收集槽(3)内侧壁,所述连接通孔(5)开在所述圆形板(1)表面,所述矩形口(6)开在所述柱形罩(2)侧壁,所述排放管道(7)连接在所述矩形口(6)与所述连接通孔(5)之间,所述排水口B(8)开在所述排放管道(7)底面,所述长孔(9)开在所述排放管道(7)内侧壁且位于倾斜过度处,所述导流槽(10)开在所述排放管道(7)内侧壁且与所述长孔(9)相连通,所述制冷管(11)设置在所述排放管道(7)内,所述连接罩(12)设置在所述排放管道(7)与所述矩形口(6)之间,所述防雨罩(13)设置在所述柱形罩(2)侧壁且位于所述矩形口(6)处,所述空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恒刘玉花孙晓英李燕张倩瑜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汇筑恒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