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排液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3075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隧道排液系统,其包括沉淀池、第一排液结构、第二排液结构、分流结构以及控制系统,沉淀池内设置有水位计和浮箱,第一排液结构包括第一排液管、第一输送泵以及第一通断阀,第一排液管的入口端设置于浮箱上,第一输送泵和第一通断阀均设置于第一排液管上,第二排液结构包括第二排液管和第二输送泵,第二输送泵设置于第二排液管上,分流结构包括分流管、第三输送泵和单向阀,分流管的出口端连通于第二排液管,第三输送泵和单向阀设置于分流管上,控制系统与水位计、第一输送泵、第二输送泵以及第三输送泵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将泥浆水和山体渗水分流排出,减少需要处理的水量,降低处理成本。

Tunnel drainag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排液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特别涉及隧道排液系统。
技术介绍
在一些隧道的施工过程中,设备工作会产出泥浆水,部分情况下会遇到水脉,从而产生山体渗水,需要将隧道内的泥浆水和山体渗水等液体排出。山体渗水一般较为洁净,可以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或者可经过一些简单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使用;而泥浆水较为浑浊,且有时会含有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使得一些泥浆水不能直接排放于环境中。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将泥浆水和山体渗水等液体混合后一起排出,在将液体经过处理后将其排放至环境中。对于上述方式,需要处理的液体的量较大,会增加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隧道排液系统,能够将泥浆水和山体渗水分流排出,降低液体处理成本。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方案为:隧道排液系统,其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水位计和浮箱;第一排液结构,其包括第一排液管、第一输送泵以及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排液管的入口端设置于所述浮箱上,所述第一输送泵和所述第一通断阀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液管上,且所述第一通断阀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泵的前侧;第二排液结构,其包括第二排液管和第二输送泵,所述第二输送泵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液管上;分流结构,其包括分流管、第三输送泵和单向阀,所述分流管的入口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输送泵后侧的所述第一排液管,所述分流管的出口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输送泵前侧的所述第二排液管,所述第三输送泵和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分流管上;控制系统,与所述水位计、所述第一输送泵、所述第二输送泵以及所述第三输送泵电连接。上述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将泥浆水和山体渗水分流排出,减少需要处理的水量,降低处理成本,同时也便于将山体渗水进行回收处理。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隧道排液系统,所述浮箱包括网笼、挂钩和浮力块,所述网笼通过所述挂钩挂接于所述浮力块上,所述第一排液管的入口端伸入至所述网笼内。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隧道排液系统,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第二排液结构与所述沉淀池之间设置有第三排液管,所述第二排液管上设置有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位于所述第二输送泵的后侧,所述第三排液管的入口端连通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所述第三排液管的出口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输送泵与所述第二通断阀之间的所述第二排液管上。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隧道排液系统,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第四输送泵和第四排液管,所述第四输送泵设置于所述第四排液管上,所述第四排液管的入口端设置于所述浮箱上,所述第四排液管的出口端位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隧道排液系统,所述第四输送泵设置于所述沉淀池的侧壁的顶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隧道排液系统,所述分流管倾斜于所述第一排液管。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隧道排液系统,所述沉淀池的底部呈漏斗状。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简图;图2为浮箱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隧道排液系统,其包括沉淀池10、第一排液结构20、第二排液结构30、分流结构40以及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在沉淀池10内设置有水位计11和浮箱12,第一排液结构20包括第一排液管21、第一输送泵22以及第一通断阀23,第一排液管21的入口端设置于浮箱12上,第一输送泵22和第一通断阀23均设置于第一排液管21上,且第一通断阀23位于第一输送泵22的前侧。第二排液结构30包括第二排液管31和第二输送泵32,第二输送泵32设置于第二排液管31上。分流结构40包括分流管41、第三输送泵42和单向阀43,分流管41的入口端连通于第一输送泵22后侧的第一排液管21,分流管41的出口端连通于第二输送泵32前侧的第二排液管31,第三输送泵42和单向阀43设置于分流管41上。控制系统与水位计11、第一输送泵22、第二输送泵32以及第三输送泵42电连接。控制系统接收水位计11输出的信号,并可控制第一输送泵22、第二输送泵32以及第三输送泵42的启停。山体渗水可排放至沉淀池10,或者通过水泵输送至沉淀池10内,比重较大的杂质可沉积在沉淀池10的底部。当需要排出山体渗水时,可开启第一通断阀23,并通过控制系统将第一输送泵22启动,以将沉淀池10内的水排出。通过水的浮力可使浮箱12以及第一排液管21的入口端离开沉淀池10的底面,避免杂质进入第一排液管21内。当需要排出泥浆水时,可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二输送泵32启动,以将泥浆水排出。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将泥浆水和山体渗水分流排出,能够减少需要处理的水量,降低处理成本,同时也便于将山体渗水进行回收处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第二排液管31内会积聚杂质,此时可关闭第一通断阀23,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三输送泵42启动,以将沉淀池10内的水输入第二排液管31,对第二排液管31进行冲洗。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山体渗水的流量突增的情况,需要快速排出山体渗水,此时可将第一输送泵22和第三输送泵42同时启动,以使沉淀池10内的水经由第一排液管21和第二排液管31同时排出。水位计11可检测沉淀池10内的水位高度并将水位高度的数值反馈至控制系统。水位高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增量即为水位高度的上升速度。如果水位高度的上升速度超过第一设定值,则可判断为山体渗水量突增,此时可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一输送泵22和第三输送泵42同时启动。此外,在水位高度的上升速度未超过第一设定值时,如果水位高度的数值未超过第二设定值,第一输送泵22可以不予启动;当水位高度的数值超过第二设定值后,第一输送泵22启动排水。第一输送泵22可以间歇式工作,降低能耗,且可避免第一输送泵22空运行,亦可避免因为水位较低而导致第一排液管21的入口端下落至沉淀池10的底部而吸入杂质。分流管41倾斜于第一排液管21,以便于水流入分流管41中。参照图2,浮箱12包括网笼121、挂钩122和浮力块123,挂钩122设置于网笼121上,挂钩122挂设于浮力块123上,以使网笼121挂接于浮力块123,第一排液管21的入口端伸入至网笼121内。通过设置网笼121可以避免水中的悬浮杂质被第一排液管21吸入。当需要清洁网笼121或者需要快速排水时,可将网笼121取下。浮力块123可采用木块、泡沫块等结构,亦可采用中空的箱体结构。在沉淀池10内设置有搅拌装置13,第二排液结构30与沉淀池10之间设置有第三排液管51,第二排液管31上设置有第二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隧道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水位计和浮箱;/n第一排液结构,其包括第一排液管、第一输送泵以及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排液管的入口端设置于所述浮箱上,所述第一输送泵和所述第一通断阀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液管上,且所述第一通断阀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泵的前侧;/n第二排液结构,其包括第二排液管和第二输送泵,所述第二输送泵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液管上;/n分流结构,其包括分流管、第三输送泵和单向阀,所述分流管的入口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输送泵后侧的所述第一排液管,所述分流管的出口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输送泵前侧的所述第二排液管,所述第三输送泵和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分流管上;/n控制系统,与所述水位计、所述第一输送泵、所述第二输送泵以及所述第三输送泵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隧道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水位计和浮箱;
第一排液结构,其包括第一排液管、第一输送泵以及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排液管的入口端设置于所述浮箱上,所述第一输送泵和所述第一通断阀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液管上,且所述第一通断阀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泵的前侧;
第二排液结构,其包括第二排液管和第二输送泵,所述第二输送泵设置于所述第二排液管上;
分流结构,其包括分流管、第三输送泵和单向阀,所述分流管的入口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输送泵后侧的所述第一排液管,所述分流管的出口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输送泵前侧的所述第二排液管,所述第三输送泵和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分流管上;
控制系统,与所述水位计、所述第一输送泵、所述第二输送泵以及所述第三输送泵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箱包括网笼、挂钩和浮力块,所述网笼通过所述挂钩挂接于所述浮力块上,所述第一排液管的入口端伸入至所述网笼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智勇钟玉明王锡峰廖伟平杨乐全刘永成彭璞杨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集团三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