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03014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其包括第一支撑架和/或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用于抵接地下室外墙模板,所述第二支撑架用于抵接相邻的地下室外墙模板;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架体和角部预埋装置,所述架体为三角形结构,其水平直角边设置于地基,其竖向直角边与地下室外墙模板抵接,所述角部预埋装置设置于架体的直角部位以抵消混凝土成型过程中产生的对架体的作用力;所述第二支撑架由钢管搭设而成,其与地下室外墙模板的地抵接处设置有调节装置,以调整第二支撑架与地下室外墙模板的抵接程度。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其结构合理,抵消墙体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模板产生的侧向压力,保证地下室外墙模板的可靠固定。

One side formwork support system of basement exterior wall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涉及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施工时,有时采取在外墙内侧进行单侧模板及支撑体系施工。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施工过程中,墙体模板模型由传统的多跨连续梁板变为悬臂模板结构,侧压力需全部通过支撑体系传递至下部结构,同时产生较大的水平变形。当混凝土接触到模板面板时,侧压力也作用于模板,模板受到向后推力。因此,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施工的问题是如何抵抗墙体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模板产生的侧向压力,并将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技术问题,提供的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结构合理,施工便捷,能够抵消混凝土的侧压力及模板的向上力,使得支架组件能够对地下室外墙模板进行可靠固定,保证地下室外墙的施工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其包括第一支撑架和/或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用于抵接地下室外墙模板,所述第二支撑架用于抵接相邻的地下室外墙模板;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架体和角部预埋装置,所述架体为三角形结构,其水平直角边设置于地基,其竖向直角边与地下室外墙模板抵接,所述角部预埋装置设置于架体的直角部位以抵消混凝土成型过程中产生的对架体的作用力;所述第二支撑架由钢管搭设而成,其与地下室外墙模板的地抵接处设置有调节装置,以调整第二支撑架与地下室外墙模板的抵接程度。优选地,所述角部预埋装置包括固定座、预埋件和连接螺杆;所述预埋件设置于固定座内侧,其预埋于混凝土结构内;所述连接螺杆设置于固定座外侧,所述连接螺杆的一端与所述预埋件抵接。优选地,所述预埋件由线性棒状结构折弯形成倾斜段和水平段,所述倾斜段穿过地下室外墙模板的下侧设置,所述水平段平行于混凝土结构的顶面设置。优选地,所述预埋件埋入混凝土结构的长度不小于560mm。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横杆、纵杆和立杆,所述横杆和纵杆垂直设置,所述立杆设置于横杆与纵杆的交汇处;所述横杆垂直于地下室外墙模板,所述横杆通过调节装置与竖肋抵接,所述竖肋竖向设置于地下室外墙模板的外侧;所述调节装置可沿横杆的轴线方向移动以使竖肋抵接于地下室外墙模板。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架还包括斜撑杆,其斜向设置于横杆、纵杆和立杆形成的架体内;所述横杆、纵杆、立杆和斜撑杆为扣件式钢管,其与钢管上预留的铸头连接。优选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主体和锁紧件,所述调节主体由支撑杆和U型托架组成,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置有U型托架,其另一端插接于所述横杆内,所述调节主体与横杆由所述锁紧件固定调节主体的位置。优选地,所述架体包括标准节和加高节,所述标准节包括三角形底部和登高部,所述加高节为梯形结构,所述加高节设置于标准节的三角形底部的下侧。同时,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施工方法,使用上面所述的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准备材料,搭设架体;S2,将架体初步设置于地下室外墙模板的外侧,安装角部预埋装置;S3,将架体与地下室外墙模板固定;S4,调整地下室外墙模板的垂直度。优选地,步骤S1中,准备材料,搭设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交错设置。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结构合理,施工便捷,能够抵消混凝土的侧压力及模板的向上力,使得支架组件能够对地下室外墙模板进行可靠固定,保证地下室外墙的施工效果。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角部预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对应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施工方法的流程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如下:10.第一支撑架;11.架体;111.标准节;1111.三角形底部;1112.登高部;112.加高节;12.角部预埋装置;121.固定座;122.预埋件;1221.倾斜段;1222.水平段;123.连接螺杆;20.第二支撑架;21.横杆;22.纵杆;23.立杆;24.调节装置;241.调节主体;2411.支撑杆;2412.U型托架;242.锁紧件;25.竖肋;26.斜撑杆;30.地下室外墙模板;40.角度调节装置。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6是本申请所述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的相关示意图,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专利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及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本申请所述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的相关示意图,如图1及图3所示,所述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包括第一支撑架10和/或第二支撑架20,所述第一支撑架10用于抵接地下室外墙模板30,所述第二支撑架20用于抵接相邻的地下室外墙模板30;所述第一支撑架10包括架体11和角部预埋装置12,所述架体11为三角形结构,其水平直角边设置于地基,其竖向直角边与地下室外墙模板30抵接,所述角部预埋装置12设置于架体11的直角部位以抵消混凝土成型过程中产生的对架体11的作用力;所述第二支撑架20由钢管搭设而成,其与地下室外墙模板30的地抵接处设置有调节装置24,以调整第二支撑架20与地下室外墙模板30的抵接程度。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角部预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角部预埋装置12包括固定座121、预埋件122和连接螺杆123;所述预埋件122设置于固定座121内侧,其预埋于混凝土结构内;所述连接螺杆123设置于固定座121外侧,所述连接螺杆123的一端与所述预埋件122抵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埋件122由线性棒状结构折弯形成倾斜段1221和水平段1222,所述倾斜段1221穿过地下室外墙模板30的下侧设置,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架和/或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用于抵接地下室外墙模板,所述第二支撑架用于抵接相邻的地下室外墙模板;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架体和角部预埋装置,所述架体为三角形结构,其水平直角边设置于地基,其竖向直角边与地下室外墙模板抵接,所述角部预埋装置设置于架体的直角部位以抵消混凝土成型过程中产生的对架体的作用力;所述第二支撑架由钢管搭设而成,其与地下室外墙模板的地抵接处设置有调节装置,以调整第二支撑架与地下室外墙模板的抵接程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架和/或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用于抵接地下室外墙模板,所述第二支撑架用于抵接相邻的地下室外墙模板;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架体和角部预埋装置,所述架体为三角形结构,其水平直角边设置于地基,其竖向直角边与地下室外墙模板抵接,所述角部预埋装置设置于架体的直角部位以抵消混凝土成型过程中产生的对架体的作用力;所述第二支撑架由钢管搭设而成,其与地下室外墙模板的地抵接处设置有调节装置,以调整第二支撑架与地下室外墙模板的抵接程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角部预埋装置包括固定座、预埋件和连接螺杆;所述预埋件设置于固定座内侧,其预埋于混凝土结构内;所述连接螺杆设置于固定座外侧,所述连接螺杆的一端与所述预埋件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件由线性棒状结构折弯形成倾斜段和水平段,所述倾斜段穿过地下室外墙模板的下侧设置,所述水平段平行于混凝土结构的顶面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件埋入混凝土结构的长度不小于56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横杆、纵杆和立杆,所述横杆和纵杆垂直设置,所述立杆设置于横杆与纵杆的交汇处;所述横杆垂直于地下室外墙模板,所述横杆通过调节装置与竖肋抵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恒申利成杨霞张羽侯志康梅志远李振坤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