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显示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技术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显示技术,已在手机、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电视机、车载显示器、工控显示器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液晶自身不具备发光的功能,因此,通常需采用背光模组为其提供背光源。众所周知,目前的背光模组主要以复色光白光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作为光源,并使用依次紧密排列的如导光板、扩散膜、增光层等多层光学膜结构分离组合而成。结构形式主要包括侧入式和直下式这两种。具体地,在侧入式背光模组的范例中,白光LED光源位于导光板周围的一侧或两侧上,光线从侧面进入到导光板,经导光板导光后从导光板的上表面出射,然后依次进入到扩散膜、增光层,最终照射到液晶模块上。然而,侧入式背光模组虽然将光源设置在侧边后能确保整体厚度较薄,但因其导光距离太长,容易导致功耗大、光利用率低,其中,光利用率一般小于50%。另外,由侧入式背光模组组装成的液晶显示器还存在对比度低、屏占比低以及异形屏难以处理等 ...
【技术保护点】
1.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电路板、多个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单色发光单元、透明的覆盖于所述单色发光单元上的封装层以及依次覆盖于所述封装层正上方的增光层和遮光层;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n复合功能结构,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设置在所述封装层和所述增光层之间并覆盖所述封装层,通过反射实现混光功能并将所述单色发光单元发出的单色光转换为复色光射出;/n相邻两所述单色发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5mm;所述背光模组的总厚度能达到小于0.8mm。/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电路板、多个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单色发光单元、透明的覆盖于所述单色发光单元上的封装层以及依次覆盖于所述封装层正上方的增光层和遮光层;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复合功能结构,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设置在所述封装层和所述增光层之间并覆盖所述封装层,通过反射实现混光功能并将所述单色发光单元发出的单色光转换为复色光射出;
相邻两所述单色发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5mm;所述背光模组的总厚度能达到小于0.8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功能结构包括复合混光膜和复合光学膜,所述复合光学膜与所述复合混光膜在所述封装层和所述增光层之间为上下覆盖关系;
所述复合混光膜包括:
第一光学膜层;以及,
混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表面和/或内部,设置有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匀光面;所述匀光面的反射率范围为50~100%,透射率范围为0~50%;
所述复合光学膜包括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的光转换功能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光学膜、所述复合混光膜和所述封装层依次上下覆盖设置;所述混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外表面上,并抵接在所述封装层上;
所述光转换功能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层上的光转换层和设置于所述光转换层的出射面上的聚光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混光膜、所述复合光学膜和所述封装层依次上下覆盖设置;所述光转换功能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上的光转换层和设置于所述光转换层的出射面上的聚光层;
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一侧设置于所述增光层上,另一侧抵接于所述聚光层;所述混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层靠近所述光转换层一侧的内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混光膜、所述复合光学膜和所述封装层依次上下覆盖设置;所述光转换功能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上的聚光层和设置于所述聚光层的出光面上的光转换层;
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一侧设置于所述增光层上;所述混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另一侧的外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功能结构包括一侧设置于所述增光层上、另一侧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上的复合混光光学膜;
所述复合混光光学膜包括:
第二光学膜层;
混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表面和/或内部,设置有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匀光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庆,刘瀚,潘业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