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用于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电磁兼容测试的电极转接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16837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3:43
用于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电磁兼容测试的电极转接工装,包括转接电路板、若干第一连接触点和第二连接触点,以及用于与注入电压测试电路板的第一接插端配合的第二接插端,若干第一连接触点、第二连接触点通过第二接插端与注入电压测试电路板的若干第一测试通道、第二测试通道电连接;转接板,固定在转接电路板的另一侧板面上;若干金属转接端,安装在转接板背对转接电路板的一侧板面上,若干金属转接端一端穿过转接板与若干第一连接触点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植入电极的若干电极触点电连接。通过在转接电路板的第一连接触点的背面固定转接板,并在转接板上安装金属转接端,使得电极触点与第一连接触点之间的连接距离尽可能的短,降低测试线路的阻抗。

Electrode adapter for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test of implantable nerve stimul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电磁兼容测试的电极转接工装
本技术涉及植入式医疗仪器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有源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电磁兼容测试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有源植入式神经刺激器是通过电刺激的方式来兴奋、抑制或调解神经系统传导,从而达到恢复和改善人体机能运作的治疗效果。与传统的外科毁损手术相比较,植入式神经刺激疗法安全可逆,且疗效明显,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有源植入式神经刺激器,要求进行电磁干扰防护测试,尤其是对于频率16.6Hz-80MHz电磁干扰防护的测试,考虑磁场和电场耦合对患者导线的影响,需要进行整机测试(不仅包括刺激器本身,还包括延长导线和电极等导线部分),而在测试时需要重点考虑解决神经刺激器电极触点与测试通道电气连接可靠性以及测试路径尽量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电磁兼容测试的电极转接工装,以解决神经刺激器电极触点与测试通道电气连接可靠性以及测试路径尽量短的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电磁兼容测试的电极转接工装,包括转接电路板,一侧板面上设有若干第一连接触点和第二连接触点,以及用于与注入电压测试电路板的第一接插端配合的第二接插端,所述若干第一连接触点、所述第二连接触点通过所述第二接插端与所述注入电压测试电路板的若干第一测试通道、第二测试通道电连接;转接板,固定在所述转接电路板的另一侧板面上;若干金属转接端,安装在所述转接板背对所述转接电路板的一侧板面上,所述若干金属转接端一端穿过所述转接板与所述若干第一连接触点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植入电极的若干电极触点电连接。可选地,所述金属转接端为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一端穿过所述转接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触点焊接连接,另一端用于夹持所述植入电极的对应电极触点。可选地,所述转接板背向所述转接电路板一侧板面上成型有至少一个条形卡槽,所述条形卡槽的槽底设有若干个贯穿所述转接板的穿孔,若干所述金属弹片安装在所述条形卡槽中,所述金属弹片的一端端部通过对应的所述穿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触点焊接连接。可选地,所述金属弹片大致呈“S”形,“S”形的所述金属弹片的一端端部穿出对应的所述穿孔,另一端与“S”形的中间臂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电极触点的弹性夹持开口,所述弹性夹持开口背对所述转接电路板。可选地,所述第二接插端为双排插座;所述条形卡槽设置为两个,等距离地分布在所述双排插座的两侧。可选地,所述金属弹片设置为16个,每一个所述条形卡槽中均匀间隔设置有8个所述金属弹片。可选地,位于同一所述条形卡槽的相邻两所述金属弹片的间距为1mm、1.5mm、4mm、6mm。可选地,还包括电极锁定结构,所述电极锁定结构具有锁定状态和打开状态,在所述锁定状态,所述电极锁定结构将所述植入电极锁定在所述若干金属转接端上。可选地,所述转接电路板水平地安装在转接电路板工装上;所述电极锁定结构包括可翻转地设置在所述转接电路板工装上的盖板,以及固定结构,所述盖板能够将所述植入电极压在所述若干金属转接端上并通过所述固定结构固定。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电极转接工装,通过在转接电路板的第一连接触点的背面固定转接板,并在转接板上安装金属转接端,使得电极触点与第一连接触点之间的连接距离尽可能的短,降低测试线路的阻抗。2.本技术提供的电极转接工装,通过在金属弹片一端夹住电极触点,另一端焊接在转接电路板上,为了保持电极触点与金属弹片连接稳定,电极锁定工装中还设计盖板能够将植入电极压在卡槽内并固定,使得神经刺激器植入电极的各个电极触点通过电极锁定工装和转接电路板实现与注入电压测试电路板的各个测试通道电连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注入电压测试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后视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电极转接工装和电极锁定工装的结构示意图(盖板处于锁定状态);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电极转接工装和电极锁定工装的另一结构示意图(盖板处于打开状态);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经皮电极与金属弹片的装配图;图8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金属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刺激器金属壳接触工装的立体结构图(未示出压盖);图10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转接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适用经皮电极);图1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另一转接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适用外科电极);图1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图;图1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组织等效电路原理图;图1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注入电压测试装置的测试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注入电压测试电路板;11-第一测试通道;12-第二测试通道;13-第一接插端;131-连接点;2-测试工装;21-转接电路板;22-第一连接触点;221-连线;23-第二连接触点;24-第二接插端;251-转接板;252-条形卡槽;253-金属弹片;261-盖板;2611-压紧凸起;262-固定结构;27-刺激器金属壳接触工装;271-刺激器金属壳安装腔;272-金属探针;273-压盖;28-转接电路板工装;29-注入电压测试电路板工装;3-基座;31-支撑架;4-植入电极;41-电极触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电磁兼容测试的电极转接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n转接电路板,一侧板面上设有若干第一连接触点和第二连接触点,以及用于与注入电压测试电路板的第一接插端配合的第二接插端,所述若干第一连接触点、所述第二连接触点通过所述第二接插端与所述注入电压测试电路板的若干第一测试通道、第二测试通道电连接;/n转接板,固定在所述转接电路板的另一侧板面上;/n若干金属转接端,安装在所述转接板背对所述转接电路板的一侧板面上,所述若干金属转接端一端穿过所述转接板与所述若干第一连接触点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植入电极的若干电极触点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电磁兼容测试的电极转接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接电路板,一侧板面上设有若干第一连接触点和第二连接触点,以及用于与注入电压测试电路板的第一接插端配合的第二接插端,所述若干第一连接触点、所述第二连接触点通过所述第二接插端与所述注入电压测试电路板的若干第一测试通道、第二测试通道电连接;
转接板,固定在所述转接电路板的另一侧板面上;
若干金属转接端,安装在所述转接板背对所述转接电路板的一侧板面上,所述若干金属转接端一端穿过所述转接板与所述若干第一连接触点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植入电极的若干电极触点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转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转接端为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一端穿过所述转接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触点焊接连接,另一端用于夹持所述植入电极的对应电极触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转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背向所述转接电路板一侧板面上成型有至少一个条形卡槽,所述条形卡槽的槽底设有若干个贯穿所述转接板的穿孔,若干所述金属弹片安装在所述条形卡槽中,所述金属弹片的一端端部通过对应的所述穿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触点焊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转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明吴峰李冰文雄伟李路明薛林刘方军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