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搅拌机主轴轴承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型搅拌机用轴承结构,包括搅拌主轴,搅拌主轴的外壁套接在机架的中间通孔内,且搅拌主轴与机架连接的位置依次套接有滚动轴承、压板和端盖,滚动轴承主要由内圈、外圈和球形滚子组成,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加入压板和轴套,进而使得油液准确的落在滚子上实现润滑作用,利用密封圈隔绝油液,利用轴套实现对轴外壁的保护;通过设置排油道和溢油槽,实现油液的回收,避免造成污染和浪费,利用溢油槽,防止油液回流造成对轴承外壁的污染。
A bearing structure for large mix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型搅拌机用轴承结构
本技术涉及搅拌机主轴轴承设备
,具体为一种大型搅拌机用轴承结构。
技术介绍
搅拌机在进行搅拌过程中,搅拌主轴与机架之间通过轴承连接,而由于搅拌主轴的转速较高,负载较大,在轴承内部滚子与轴承内壁的摩擦较大,产生的热量就越高,在高温下,容易使得轴承变形;而现有技术中对轴承进行润滑冷却通常采用喷油的方式,但喷油过程中容易造成油液的泄漏,进而导致搅拌物被污染。为此提供一种大型搅拌机用轴承结构,用以解决搅拌机轴承在冷却润滑喷油时的泄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型搅拌机用轴承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型搅拌机用轴承结构,包括搅拌主轴,所述搅拌主轴的外壁套接在机架的中间通孔内,且搅拌主轴与机架连接的位置依次套接有滚动轴承、压板和端盖,所述滚动轴承主要由内圈、外圈和球形滚子组成,所述外圈的外壁紧密贴合在机架的内壁,外圈的上端面设置有圆周阵列分布的四个限位块,外圈与内圈同轴安装,且外圈与内圈之间设置有球形滚子,所述球形滚子的下端正对排油道,所述压板的上端面开设有圆周阵列分布的若干插孔,压板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压板的上端面紧密贴合在端盖的下端面,压板通过内螺纹固定螺纹连接轴套,所述插孔内固定插接有喷油管,所述喷油管的上端延伸至端盖的上侧,喷油管的中间段贯穿压板,喷油管的下端正对球形滚子的正上方。优选的,所述排油道开设在机架的内腔中,排油道的下端设置有圆弧形凹槽的溢油槽,排油道的上端正对外圈与内圈之间的间隙,排油道的另一端平行延伸至机架的外侧。优选的,所述端盖安装在机架的上端面,且端盖通过螺钉固定,端盖的内径大于轴套的下端外径。优选的,所述压板的下端面与限位块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块插接在限位孔内腔中。优选的,所述轴套的内壁与搅拌主轴的外壁之间间隙连接,轴套的下端延伸至内圈的上端面,且轴套与内圈上端面之间间隙连接,轴套的上端延伸至端盖的上端。优选的,所述内圈与轴套之间套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接在搅拌主轴的外壁,密封圈的外壁与内圈、轴套紧密贴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加入压板和轴套,进而使得油液准确的落在滚子上实现润滑作用,利用密封圈隔绝油液,利用轴套实现对轴外壁的保护;2.本技术通过设置排油道和溢油槽,实现油液的回收,避免造成污染和浪费,利用溢油槽,防止油液回流造成对轴承外壁的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压板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压板立体结构侧视图。图中:1搅拌主轴、2机架、3滚动轴承、4外圈、5内圈、6球形滚子、7压板、8轴套、9端盖、10螺钉、11喷油管、12密封圈、13排油道、14溢油槽、15限位块、16限位孔、17内螺纹、18插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大型搅拌机用轴承结构,包括搅拌主轴1,搅拌主轴1的外壁套接在机架2的中间通孔内,且搅拌主轴1与机架2的连接位置外壁依次套接有滚动轴承3、压板7和端盖9,利用套接的方式,实现滚动轴承3的安装。滚动轴承3主要由内圈5、外圈4和球形滚子6组成,外圈4的外壁紧密贴合在机架2的内壁,外圈4的上端面设置有圆周阵列分布的四个限位块15,压板7的下端面与限位块15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限位孔16,限位块15插接在限位孔16内腔中,利用限位块15和限位孔16的配合,实现外圈4与压板7之间的固定连接。外圈4与内圈5同轴安装,且外圈4与内圈5之间设置有球形滚子6,球形滚子6的下端正对排油道13,排油道13开设在机架2的内腔中,排油道13的上端正对外圈4与内圈5之间的间隙,排油道13的另一端平行延伸至机架2的外侧,利用排油道13,实现对球形滚子6上滴落润滑液的收集,进而实现油液的循环使用,达到环保的要求。排油道13的下端设置有圆弧形凹槽的溢油槽14,利用溢油槽14缓冲油液循环速度,防止油液回流造成对轴承外壁的污染。压板7的上端面开设有圆周阵列分布的若干插孔18,插孔18内固定插接有喷油管11,利用插孔18实现喷油管11的固定安装,同时将喷油管11的下端对准球形滚子6,提高了润滑和冷却效率。压板7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17,压板7的通过内螺纹17固定螺纹连接轴套8,实现轴套8的固定安装。轴套8的内壁与搅拌主轴1的外壁之间间隙连接,轴套8的下端延伸至内圈5的上端面,且轴套8与内圈5上端面之间间隙连接,轴套8的上端延伸至端盖9的上端,利用轴套8与内圈、搅拌主轴1之间的间隙安装,防止轴套8影响搅拌主轴1转动,同时实现轴套8对搅拌主轴1的保护作用。内圈5与轴套8之间套接有密封圈12,密封圈12套接在搅拌主轴1的外壁,密封圈12的外壁与内圈5、轴套8紧密贴合,利用轴套8与密封圈12实现将油液与搅拌主轴1隔离,防止油液污染搅拌主轴1外壁。压板7的上端面紧密贴合在端盖9的下端面,端盖9安装在机架2的上端面,且端盖9通过螺钉10固定,端盖9的内径大于轴套8的下端外径,利用端盖9固定安装压板7,实现压板7与机架2之间的固定安装。插孔18内固定插接有喷油管11,喷油管11的上端延伸至端盖9的上侧,喷油管11的中间段贯穿压板7,喷油管11的下端正对球形滚子6的正上方,利用喷油管11实现对滚动轴承3供油实现润滑冷却的作用。工作原理:首先利用端盖9固定安装压板7,实现压板7与机架2之间的固定安装,然后利用喷油管11实现对滚动轴承3供油,实现润滑冷却的作用,油液正对球形滚子6喷射,提高了润滑和冷却效率,油液经过球形滚子6的下端落入排油道13内,利用排油道13内的溢油槽14缓冲油液循环速度,防止油液回流造成对轴承外壁的污染,利用排油道13实现对球形滚子6上滴落润滑液的收集,进而实现油液的循环使用,达到环保的要求,在润滑冷却的过程中,利用轴套8与密封圈12实现将油液与搅拌主轴1隔离,防止油液污染搅拌主轴1外壁。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型搅拌机用轴承结构,包括搅拌主轴(1),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主轴(1)的外壁套接在机架(2)的中间通孔内,且搅拌主轴(1)与机架(2)连接的位置依次套接有滚动轴承(3)、压板(7)和端盖(9),所述滚动轴承(3)主要由内圈(5)、外圈(4)和球形滚子(6)组成,所述外圈(4)的外壁紧密贴合在机架(2)的内壁,外圈(4)的上端面设置有圆周阵列分布的四个限位块(15),外圈(4)与内圈(5)同轴安装,且外圈(4)与内圈(5)之间设置有球形滚子(6),所述球形滚子(6)的下端正对排油道(13),所述压板(7)的上端面开设有圆周阵列分布的若干插孔(18),压板(7)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17),压板(7)的上端面紧密贴合在端盖(9)的下端面,压板(7)通过内螺纹(17)固定螺纹连接轴套(8),所述插孔(18)内固定插接有喷油管(11),所述喷油管(11)的上端延伸至端盖(9)的上侧,喷油管(11)的中间段贯穿压板(7),喷油管(11)的下端正对球形滚子(6)的正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型搅拌机用轴承结构,包括搅拌主轴(1),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主轴(1)的外壁套接在机架(2)的中间通孔内,且搅拌主轴(1)与机架(2)连接的位置依次套接有滚动轴承(3)、压板(7)和端盖(9),所述滚动轴承(3)主要由内圈(5)、外圈(4)和球形滚子(6)组成,所述外圈(4)的外壁紧密贴合在机架(2)的内壁,外圈(4)的上端面设置有圆周阵列分布的四个限位块(15),外圈(4)与内圈(5)同轴安装,且外圈(4)与内圈(5)之间设置有球形滚子(6),所述球形滚子(6)的下端正对排油道(13),所述压板(7)的上端面开设有圆周阵列分布的若干插孔(18),压板(7)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17),压板(7)的上端面紧密贴合在端盖(9)的下端面,压板(7)通过内螺纹(17)固定螺纹连接轴套(8),所述插孔(18)内固定插接有喷油管(11),所述喷油管(11)的上端延伸至端盖(9)的上侧,喷油管(11)的中间段贯穿压板(7),喷油管(11)的下端正对球形滚子(6)的正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型搅拌机用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道(13)开设在机架(2)的内腔中,排油道(13)的下端设置有圆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仲林,
申请(专利权)人:新昌县信诺轴承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