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拆装的支架套筒,包括外套筒、内套筒、连接盖、限位片,所述内套筒插入所述外套筒内,所述外套筒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段,所述限位片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段,所述连接盖包括第二连接环、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环顶端面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段,所述第二内螺纹段与所述外螺纹段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侧壁底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斜切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支架套筒模块化设计,可快速拆卸安装,并可二次回收利用,安装结构稳固,极大地提高了支架套筒的实用性。
A detachable support slee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拆装的支架套筒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配件,尤其涉及一种可拆装的支架套筒。
技术介绍
传统的座椅靠枕连接多为一次性安装结构,如在座椅内插入套筒,再在套筒内插入连接筒,利用棘齿与倒棘齿的配合,使连接筒插入套筒后卡紧在套筒内,而连接筒并不能再拆卸下来,使得此连接结构不能再回收利用,不利于绿色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需要一种可拆装的支架套筒,整体可便捷地模块化拆装。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拆装的支架套筒,包括外套筒、内套筒、连接盖、限位片,所述内套筒的外侧壁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条卡紧环,所述内套筒插入所述外套筒内,所述外套筒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段,所述限位片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段,所述第一内螺纹段与所述外螺纹段相互配合连接,所述连接盖包括第二连接环、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环顶端面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段,所述第二内螺纹段与所述外螺纹段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侧壁底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斜切面,所述斜切面由上至下沿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环的中心线方向倾斜。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顶端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外径大于所述外套筒的内径,所述限位环的外径小于所述外套筒的外径。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外侧壁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槽孔,所述槽孔延伸至所述内套筒的底端。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外侧壁对应所述槽孔的位置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弹性圆环。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片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可拆装的支架套筒,可将此支架套筒安装于座椅内,外套筒的外侧壁通过第一内螺纹段与外螺纹段的配合连接有限位片,限位片用于将支架套筒整体连接固定在座椅上,根据需要,可调节第一内螺纹段配合在外螺纹段上的位置,以调节外套筒在座椅内的高度,将内套筒插入到外套筒内,再在外套筒的顶端拧入连接盖,拧入连接盖时,由于手是着力于第二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的外侧壁在光滑的情况下难以着力,因此在第二连接环的的外侧壁设置斜切面,可方便手着力于斜切面上,拧紧时更加方便,不需要借用其他工具,不会刮花第二连接环的外侧壁,并且斜切面设置于第二连接环的底部,减少对整体外观的影响,非常实用,在限位片的第二通孔内插入头枕上的连杆,连杆进入到内套筒内时会将内套筒胀紧,内套筒上的卡紧环与外套筒的外侧壁相抵,进一步卡紧插入到内套筒内的连杆,拨出连杆时,盖板可将内套筒挡在外套筒内,不会使连杆连带将内套筒也拔出,如此将支架套筒安装在座椅后,也可方便拆出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套筒、2-内套筒、3-限位片、4-卡紧环、5-第一连接环、6-第二连接环、7-盖板、8-斜切面、9-槽孔、10-弹性圆环、11-安装孔、12-限位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一种可拆装的支架套筒,如图1所示,包括外套筒1、内套筒2、连接盖、限位片3,所述内套筒2的外侧壁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条卡紧环4,所述内套筒2插入所述外套筒1内,所述外套筒1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段,所述限位片3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一连接环5,所述第一连接环5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段,所述第一内螺纹段与所述外螺纹段相互配合连接,所述连接盖包括第二连接环6、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环6顶端面的盖板7,所述盖板7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环6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段,所述第二内螺纹段与所述外螺纹段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环6的外侧壁底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斜切面8,所述斜切面8由上至下沿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环6的中心线方向倾斜。由上述可知,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拆装的支架套筒,可将此支架套筒安装于座椅内,外套筒1的外侧壁通过第一内螺纹段与外螺纹段的配合连接有限位片3,限位片3用于将支架套筒整体连接固定在座椅上,根据需要,可调节第一内螺纹段配合在外螺纹段上的位置,以调节外套筒1在座椅内的高度,将内套筒2插入到外套筒1内,再在外套筒1的顶端拧入连接盖,拧入连接盖时,由于手是着力于第二连接环6,第二连接环6的外侧壁在光滑的情况下难以着力,因此在第二连接环6的的外侧壁设置斜切面8,可方便手着力于斜切面8上,拧紧时更加方便,不需要借用其他工具,不会刮花第二连接环6的外侧壁,并且斜切面8设置于第二连接环6的底部,减少对整体外观的影响,非常实用,在限位片3的第二通孔内插入头枕上的连杆,连杆进入到内套筒2内时会将内套筒2胀紧,内套筒2上的卡紧环4与外套筒1的外侧壁相抵,进一步卡紧插入到内套筒2内的连杆,拨出连杆时,盖板7可将内套筒2挡在外套筒1内,不会使连杆连带将内套筒2也拔出,如此将支架套筒安装在座椅后,也可方便拆出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所述内套筒2的顶端设置有限位环12,所述限位环12的外径大于所述外套筒1的内径,所述限位环12的外径小于所述外套筒1的外径,限位环12可卡在盖板7与内套筒2之间,避免内套筒2在外套筒1内插入过深。所述内套筒2的外侧壁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槽孔9,所述槽孔9延伸至所述内套筒2的底端,内套筒2上的槽孔9可使内套筒2的底部形成瓣状结构,便于胀大,更好地使内套筒2卡紧在外套筒1内。所述内套筒2的外侧壁对应所述槽孔9的位置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弹性圆环10,弹性圆环10可箍紧内套筒2,使内套筒2上的槽孔9处受力胀大时,限制其胀大的幅度,从而加紧对调节杆的夹紧力,使连杆更好地固定在内套筒2内。所述限位片3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11,可在安装孔11内打入螺丝,方便将水平限位片3直接固定在安装物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拆装的支架套筒,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筒(1)、内套筒(2)、连接盖、限位片(3),所述内套筒(2)的外侧壁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条卡紧环(4),所述内套筒(2)插入所述外套筒(1)内,所述外套筒(1)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段,所述限位片(3)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一连接环(5),所述第一连接环(5)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段,所述第一内螺纹段与所述外螺纹段相互配合连接,所述连接盖包括第二连接环(6)、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环(6)顶端面的盖板(7),所述盖板(7)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环(6)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段,所述第二内螺纹段与所述外螺纹段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环(6)的外侧壁底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斜切面(8),所述斜切面(8)由上至下沿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环(6)的中心线方向倾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拆装的支架套筒,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筒(1)、内套筒(2)、连接盖、限位片(3),所述内套筒(2)的外侧壁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条卡紧环(4),所述内套筒(2)插入所述外套筒(1)内,所述外套筒(1)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段,所述限位片(3)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一连接环(5),所述第一连接环(5)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段,所述第一内螺纹段与所述外螺纹段相互配合连接,所述连接盖包括第二连接环(6)、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环(6)顶端面的盖板(7),所述盖板(7)的中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环(6)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段,所述第二内螺纹段与所述外螺纹段相互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环(6)的外侧壁底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斜切面(8),所述斜切面(8)由上至下沿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环(6)的中心线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灼文,
申请(专利权)人:陈灼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