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与支护桩构成的基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1071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1:38
一种地下室与支护桩构成的基础结构,包括地下室和支护桩;支护桩的顶部之间连有冠梁,冠梁的顶面与外墙顶部平齐;在冠梁的顶部连接有地下室的水平结构;在相邻支护桩之间、紧贴桩间土的外侧面铺挂有钢板网片;钢板网片的外侧依次设置有钢筋网片、混凝土面层、防水层和保护层;钢筋网片压设在钢板网片的外侧;混凝土面层的外表面与支护桩的外侧面平齐;防水层设置在支护桩和混凝土面层的外侧;保护层设置在防水层的外侧;在防水层与地下室的外墙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回填土;冠梁的顶部埋设有与地下室的水平结构相连接的顶部锚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的支护桩在地下室施工完毕后与地下结构独立存在,从而造成支护结构的浪费的技术问题。

A foundation structure composed of basement and supporting p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室与支护桩构成的基础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地下室与支护桩构成的基础结构。
技术介绍
某工程正负零为45.80m,现地面平均标高暂定为42.80m,配套区(深区)基底标高18.40m,基坑深24.40m;主体区(浅区)基底标高22.40m,基坑深20.40m,基坑安全等级按一级考虑,局部三级放坡部位安全等级按二级考虑,设计使用年限为1年;基坑上口线2.0m范围内不得进行任何堆载,2.0m以外超载不得超过各剖面所要求的荷载限值。根据结构设计条件、基坑各部位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等不同情况综合考虑,本工程的基坑支护采用上部挡墙+下部桩锚支护。传统的支护桩在基坑开挖时对基坑侧壁起保护作用,但当地下室施工完毕,基坑回填后就埋在土中,与地下结构独立存在,从而造成支护结构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室与支护桩构成的基础结构,要解决传统的支护桩在地下室施工完毕后与地下结构独立存在,从而造成支护结构的浪费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室与支护桩构成的基础结构,包括有地下室和支护桩;所述支护桩有一组,沿着基坑边缘间隔布置,并且支护桩与地下室的外墙之间留有间距;在支护桩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冠梁,并且冠梁的顶面与外墙顶部平齐;在冠梁的顶部连接有地下室的水平结构;在相邻支护桩之间、紧贴桩间土的外侧面铺挂有钢板网片;所述钢板网片的顶边与冠梁相连接,钢板网片的两侧竖边与支护桩相连;所述钢板网片的外侧依次设置有钢筋网片、混凝土面层、防水层和保护层;所述钢筋网片压设在钢板网片的外侧,钢筋网片的顶边与冠梁相连接,钢筋网片的两侧竖边与支护桩相连;所述混凝土面层的外表面与支护桩的外侧面平齐;所述防水层设置在支护桩和混凝土面层的外侧;所述保护层设置在防水层的外侧;在防水层与地下室的外墙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回填土;所述冠梁的顶部埋设有与地下室的水平结构相连接的顶部锚筋。优选的,所述桩间土的外侧面与支护桩的外侧面的间距不小于25mm。优选的,所述冠梁的底面、位于钢板网片外侧的部位上预埋有底部锚筋;所述底部锚筋有一组,沿冠梁的长轴间隔布置,并且一组底部锚筋压设在钢板网片的外侧面上、与钢板网片焊接连接。优选的,在支护桩的侧面、位于钢板网片外侧的部位上设置有水平的连接筋;所述连接筋有一组,沿竖向间隔布置,且一组连接筋压设在钢板网片的外侧面上、与钢板网片焊接连接;所述钢板网片两侧支护桩上的连接筋对应设置。优选的,所述钢筋网片的竖向钢筋与底部锚筋对应焊接,钢筋网片的横向钢筋与两侧的连接筋对应焊接。优选的,所述支护桩上设有锚杆;所述锚杆至少有两排、沿竖向间隔布置;其中,每排锚杆与支护桩对应设置;所述锚杆的上端锚固在支护桩上,锚杆的下端埋设在支护桩背部的土体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的基础结构,为保证基坑边坡稳定,防止边坡土方坍塌、流失,造成危险,设置支护桩对边坡土体进行防护,随后进行土方开挖、地下结构施工,待地下结构施工至冠梁顶时,进行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防水层、保护层、肥槽土方回填施工,然后施工地下室的水平结构,因支护桩兼做基础桩,需承受地下水平结构荷载,同时将支护桩钢筋与水平结构进行锚固,一方面支护桩能确保边坡结构安全,另一方面作为支护桩能承受结构荷载,与地下结构形成整体,形成桩基础,确保了工程结构的质量安全。2、本技术在相邻支护桩之间铺挂有钢板网片,在钢板网片的外侧依次设置钢筋网片、混凝土面层、防水层和保护层,在地下结构周围形成一层止水帷幕,有效的我防止支护桩背后土体中的地下水渗入地下结构中;同时,本技术在桩间土的底部间隔设置有排水管,当桩间土中的地下水较丰富时,利用排水管将地下水支护桩底部排水沟内,有效的避免了地下水对地下结构的危害,保证了结构稳定安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竖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混凝土面层与排水管连接位置的节点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钢筋网片分别与支护桩和冠梁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地下室、1.1-外墙、1.2-水平结构、2-支护桩、3-冠梁、4-桩间土、5-钢板网片、6-钢筋网片、7-混凝土面层、8-防水层、9-保护层、10-顶部锚筋、11-底部锚筋、12-连接筋、13-锚杆、14-排水管、15-粘土、16-尼目网、17-滤料、18-回填土。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这种地下室与支护桩构成的基础结构,包括有地下室1和支护桩2;所述支护桩2有一组,沿着基坑边缘间隔布置,并且支护桩2与地下室1的外墙1.1之间留有间距;在支护桩2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冠梁3,并且冠梁3的顶面与外墙1.1顶部平齐;在冠梁3的顶部连接有地下室1的水平结构1.2;在相邻支护桩2之间、紧贴桩间土4的外侧面铺挂有钢板网片5;所述钢板网片5的顶边与冠梁3相连接,钢板网片5的两侧竖边与支护桩2相连;所述钢板网片5的外侧依次设置有钢筋网片6、混凝土面层7、防水层8和保护层9;所述钢筋网片6压设在钢板网片5的外侧,钢筋网片6的顶边与冠梁3相连接,钢筋网片6的两侧竖边与支护桩2相连;所述混凝土面层7的外表面与支护桩2的外侧面平齐;所述防水层8设置在支护桩2和混凝土面层7的外侧;所述保护层9设置在防水层8的外侧;在防水层8与地下室1的外墙1.1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回填土18;所述冠梁3的顶部埋设有与地下室1的水平结构1.2相连接的顶部锚筋10。本实施例中,所述桩间土4的外侧面与支护桩2的外侧面的间距不小于25mm。本实施例中,所述冠梁3的底面、位于钢板网片5外侧的部位上预埋有底部锚筋11;所述底部锚筋11有一组,沿冠梁3的长轴间隔布置,并且一组底部锚筋11压设在钢板网片5的外侧面上、与钢板网片5焊接连接。本实施例中,在支护桩2的侧面、位于钢板网片5外侧的部位上设置有水平的连接筋12;所述连接筋12有一组,沿竖向间隔布置,且一组连接筋12压设在钢板网片5的外侧面上、与钢板网片5焊接连接;所述钢板网片5两侧支护桩2上的连接筋12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网片6的竖向钢筋与底部锚筋11对应焊接,钢筋网片6的横向钢筋与两侧的连接筋12对应焊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护桩2上设有锚杆13;所述锚杆13至少有两排、沿竖向间隔布置;其中,每排锚杆13与支护桩2对应设置;所述锚杆13的上端锚固在支护桩2上,锚杆13的下端埋设在支护桩2背部的土体中。本实施例中,地下室1的水平结构1.2为梁或者楼板。本实施例中,每根锚杆13倾斜设置,并且锚杆13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30°。本实施例中,所述锚杆13的上部为无粘结段,锚杆13的其余部位为有粘结段,并且有粘结段的长度大于锚杆13总长度的2/3。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层8和保护层9的厚度为不小于500mm。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层8为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室与支护桩构成的基础结构,包括有地下室(1)和支护桩(2);所述支护桩(2)有一组,沿着基坑边缘间隔布置,并且支护桩(2)与地下室(1)的外墙(1.1)之间留有间距;在支护桩(2)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冠梁(3),并且冠梁(3)的顶面与外墙(1.1)顶部平齐;在冠梁(3)的顶部连接有地下室(1)的水平结构(1.2);其特征在于:在相邻支护桩(2)之间、紧贴桩间土(4)的外侧面铺挂有钢板网片(5);所述钢板网片(5)的顶边与冠梁(3)相连接,钢板网片(5)的两侧竖边与支护桩(2)相连;所述钢板网片(5)的外侧依次设置有钢筋网片(6)、混凝土面层(7)、防水层(8)和保护层(9);所述钢筋网片(6)压设在钢板网片(5)的外侧,钢筋网片(6)的顶边与冠梁(3)相连接,钢筋网片(6)的两侧竖边与支护桩(2)相连;所述混凝土面层(7)的外表面与支护桩(2)的外侧面平齐;所述防水层(8)设置在支护桩(2)和混凝土面层(7)的外侧;所述保护层(9)设置在防水层(8)的外侧;在防水层(8)与地下室(1)的外墙(1.1)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回填土(18);所述冠梁(3)的顶部埋设有与地下室(1)的水平结构(1.2)相连接的顶部锚筋(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与支护桩构成的基础结构,包括有地下室(1)和支护桩(2);所述支护桩(2)有一组,沿着基坑边缘间隔布置,并且支护桩(2)与地下室(1)的外墙(1.1)之间留有间距;在支护桩(2)的顶部之间连接有冠梁(3),并且冠梁(3)的顶面与外墙(1.1)顶部平齐;在冠梁(3)的顶部连接有地下室(1)的水平结构(1.2);其特征在于:在相邻支护桩(2)之间、紧贴桩间土(4)的外侧面铺挂有钢板网片(5);所述钢板网片(5)的顶边与冠梁(3)相连接,钢板网片(5)的两侧竖边与支护桩(2)相连;所述钢板网片(5)的外侧依次设置有钢筋网片(6)、混凝土面层(7)、防水层(8)和保护层(9);所述钢筋网片(6)压设在钢板网片(5)的外侧,钢筋网片(6)的顶边与冠梁(3)相连接,钢筋网片(6)的两侧竖边与支护桩(2)相连;所述混凝土面层(7)的外表面与支护桩(2)的外侧面平齐;所述防水层(8)设置在支护桩(2)和混凝土面层(7)的外侧;所述保护层(9)设置在防水层(8)的外侧;在防水层(8)与地下室(1)的外墙(1.1)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回填土(18);所述冠梁(3)的顶部埋设有与地下室(1)的水平结构(1.2)相连接的顶部锚筋(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与支护桩构成的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间土(4)的外侧面与支护桩(2)的外侧面的间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恒刘京城钟鑫申利成钟涛李振波卢海丰张羽李哲李振坤胡旭东姚友波高磊刘宇赵健成于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