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1025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系统,包括浮置板、承轨台、扣件组件、钢轨和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承轨台浇筑在浮置板上,扣件组件将钢轨固定在承轨台上,隔振器的正刚度组件包括座体和设置在座体的腔体内的第一弹性件,座体的底部设置在基础上;支撑部与第一弹性件的上端抵接;浮动部浇筑在浮置板内,浮置板与基础之间具有间隙;负刚度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弹性部和承载部,弹性部与支撑部和/或浮动部连接,承载部与座体连接;浮动部在承受载荷时,弹性部向承载部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对第一弹性件的弹力的方向倾斜或垂直设置。通过该技术方案,能够提高隔振器以及轨道系统的隔振频率范围和低频减振效果,控制列车经过轨道系统时的动态位移。

Track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系统
本技术涉及轨道系统减振降噪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系统。
技术介绍
轨道系统的低频隔振是轨道交通隔振领域一大研究热点和难点。结构振动控制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采用主动控制隔振和半主动控制隔振两种技术很好地隔离低频振动,但是其结构复杂,占用空间较大,制造成本高,均需要外界提供能量,且存在不稳定和电磁污染等问题。相比之下,传统的被动隔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工作可靠、不会额外消耗外界的能量,但是当其结构一旦确定,其固有频率就被确定,只有当激励频率大于隔振系统固有频率的特定倍数才能起到隔振效果。一般情况下被动隔振可较好地隔离中、高频振动,但隔离低频振动的能力较差。根据隔振系统自身特性和描述振动的数学模型的不同,隔振系统又可分为线性隔振系统和非线性隔振系统。其中,线性隔振系统是指质量保持不变,但其弹性力和阻尼力与运动参数成线性关系的系统,其数学模型可以用线性常系数常微分方程表示。而不属于线性隔振系统的系统即为非线性隔振系统。由隔振理论可知,线性隔振系统的传递率与其刚度k和阻尼c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置板(81)、承轨台(82)、扣件组件(83)、钢轨(84)和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所述承轨台(82)浇筑在所述浮置板(81)上,所述扣件组件(83)将所述钢轨(84)固定在所述承轨台(82)上,所述隔振器包括:/n正刚度组件(10),所述正刚度组件(10)包括座体(11)和设置在所述座体(11)的腔体内的第一弹性件(12),所述座体(11)的底部设置在基础(85)上;/n支撑部(20),所述支撑部(20)与所述第一弹性件(12)的上端抵接;/n浮动部(30),所述浮动部(30)与所述支撑部(20)配合连接,所述浮动部(30)浇筑在所述浮置板(81)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置板(81)、承轨台(82)、扣件组件(83)、钢轨(84)和高静低动刚度特性的隔振器,所述承轨台(82)浇筑在所述浮置板(81)上,所述扣件组件(83)将所述钢轨(84)固定在所述承轨台(82)上,所述隔振器包括:
正刚度组件(10),所述正刚度组件(10)包括座体(11)和设置在所述座体(11)的腔体内的第一弹性件(12),所述座体(11)的底部设置在基础(85)上;
支撑部(20),所述支撑部(20)与所述第一弹性件(12)的上端抵接;
浮动部(30),所述浮动部(30)与所述支撑部(20)配合连接,所述浮动部(30)浇筑在所述浮置板(81)内,所述浮置板(81)与所述基础(85)之间具有间隙;
负刚度组件,所述负刚度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弹性部(40)和承载部(50),所述弹性部(40)与所述支撑部(20)和/或所述浮动部(30)连接,所述承载部(50)与所述座体(11)连接;
所述浮动部(30)在承受载荷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12)的情况下,所述弹性部(40)向所述承载部(50)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一弹性件(12)的弹力的方向倾斜或垂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轨台(82)为多个,多个所述承轨台(82)沿所述钢轨(8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隔振器为多个,多个所述隔振器沿所述钢轨(8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隔振器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承轨台(8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85)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地面基础、隧道基础、桥梁基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40)包括第二弹性件(41)和与所述第二弹性件(41)连接的第一推动件(42),所述第二弹性件(41)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一推动件(42)与所述承载部(50)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50)包括连杆(52)和承载件(53),所述连杆(52)的下端与所述座体(11)的底部连接,所述连杆(52)的上端与所述承载件(53)连接,所述第一推动件(42)与所述承载件(53)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40)与所述支撑部(20)连接,所述弹性部(40)设置在所述支撑部(20)的第一腔体内,所述支撑部(20)包括:
架体(21),所述承载部(50)穿设通过所述架体(21);
盖板(22),设置在所述架体(21)的上部,所述盖板(22)与所述架体(21)之间具有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弹性件(41)与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连接,所述浮动部(30)与所述盖板(2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40)还包括:
导向结构(43),所述导向结构(43)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弹性件(41)设置在所述导向结构(43)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40)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部(40)分布在所述承载部(50)的周向。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部(30)包括筒体(31)和设置在所述筒体(31)的内壁上的支撑件(32),所述筒体(31)浇筑在所述浮置板(81)内,所述支撑件(32)与所述支撑部(20)的上部连接,所述筒体(31)内在所述支撑件(32)的上方具有第二腔体,所述弹性部(40)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40)与所述浮动部(30)连接,所述浮动部(3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筒体(31)的内壁上的第一固定件(33),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支撑件(32)和所述第一固定件(33)之间,所述弹性部(40)还包括导向结构(43),所述导向结构(43)的上部与所述第一固定件(33)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41)设置在所述导向结构(43)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动部(30)还包括第二固定件(34),所述第二固定件(34)的下部与所述支撑部(20)连接,所述导向结构(43)的下部与所述第二固定件(34)的上部连接;
所述弹性部(40)还包括限位件(44),所述限位件(44)设置在所述导向结构(43)的端部,所述限位件(44)用于对所述第二弹性件(41)进行限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与所述座体(11)间隔设置,所述支撑部(20)的下端面与所述座体(11)的上端面对应设置,所述隔振器还包括密封件(60),所述密封件(60)套设在所述支撑部(20)和所述座体(11)上,以封堵住所述支撑部(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香刚刘韦施成刘伟斌王继军肖俊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