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于运输的钢结构支撑梁,包括若干端部可依次拼接的预制架,预制架包括上梁、下梁以及若干支撑柱,支撑柱由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柱和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二支撑柱构成,第一支撑柱的长度与第二支撑柱的长度相同,第二支撑柱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上梁和下梁上,第一支撑柱的一端铰接在上梁上,第二支撑柱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下梁上,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相互垂直设置。将预制架上的第一支撑柱与下梁连接的端部拆下,上梁和下梁之间只剩下转动方向一致的第二支撑柱来进行连接,上梁和下梁之间可通过转动第二支撑柱来相互靠近,再将若干预制架搬运到现场后进行钢结构支撑梁的组装,安装快速,且能够方便搬运工作。
A supporting beam of steel structure easy to transp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运输的钢结构支撑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运输的钢结构支撑梁。
技术介绍
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度好、抵抗变形能力强。在建筑行业中广泛使用的钢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梁钢、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目前,公告号为CN20851820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钢结构焊接桁架,包括工字钢一、桁架横梁机构和工字钢二,所述工字钢一和工字钢二之间设有桁架横梁机构,工字钢一和工字钢二内侧均设有内卡槽,桁架横梁机构的两端分别卡设在工字钢一和工字钢二的内卡槽中;所述桁架横梁机构由下梁板、板状斜撑和上梁板组成。板状斜撑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下梁板和上梁板上。钢结构往往会在工厂里预制,上述专利中的钢结构焊接桁架在工厂预制出来后若先在工厂内进行焊接以形成固定结构,则会由于整体钢结构的体积较大,在搬运到现场时会十分不便的。而若是在预制出来后,先搬运到现场再进行焊接,则无法有效降低现场施工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便于运输的钢结构支撑梁,其具有方便进行运输的优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于运输的钢结构支撑梁,包括若干端部可依次拼接的预制架,所述预制架包括上梁、下梁以及若干安装在上梁和下梁之间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由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柱和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二支撑柱构成,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长度与第二支撑柱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上梁和下梁上,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一端铰接在上梁上,第二支撑柱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下梁上,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相互垂直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工厂中制作出若干预制架后,将预制架上的第一支撑柱与下梁连接的端部从下梁上拆下,上梁和下梁之间失去第一支撑柱的连接后,只剩下转动方向一致的第二支撑柱来进行连接,上梁和下梁之间可通过转动第二支撑柱来相互靠近,减少预制架的占用空间,从而方便运输;并且将若干预制架搬运到现场后再进行钢结构支撑梁的组装,安装快速,且能够进一步方便搬运工作。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同一预制架中的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支撑柱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柱交叉设置,且第一支撑柱的中部和对应的第二支撑柱的中部铰接在一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支撑柱和对应的第二支撑柱需要交叉设置,第一支撑柱和对应的第二支撑柱在上梁上的铰接位置接近,降低预制架的长度,进一步地方便运输。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梁的一端端部上设有凸起的第一卡接块,上梁的另一端上设有与第一卡接块对应的第一卡接槽;所述下梁的一端端部上设有凸起的第二卡接块,下梁的另一端上设有与第二卡接块对应的第二卡接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预制架之间进行拼接时,其中一个上梁的第一卡接块插入到另一个上梁的第一卡接槽中进行连接,同样的其中一个下梁的第二卡接块插入到另一个下梁的第二卡接槽,方便相邻预制架的连接。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梁的一端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柱,上梁的另一端上铰接有第二连接柱,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分别铰接在上梁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下梁的一端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连接柱的第一安装座,下梁的另一端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二连接柱的第二安装座,同一预制架中的第一安装座处在第二连接柱下方,同一预制架中的第二安装座处在第一连接柱下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相邻的预制架拼接完成后,再将其中一个预制架上的第一连接柱安装到另一预制架的第一安装座上,而该预制架上的第二安装座与另一预制架上的第二连接柱连接,加强相邻预制架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相邻预制架之间的拼接出现松动。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梁的端部上均设有通槽,所述下梁朝向上梁的表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安装槽处在通槽的正下方,相邻预制架的通槽连通在一起并形成通道,相邻预制架的凹槽连通在一起并形成安装槽,相邻预制架之间设有立柱以及盖板,所述立柱的一端穿过通道并插入到安装槽中,立柱的另一端处在通道中,所述盖板覆盖在通道上,所述盖板通过螺栓分别与相邻预制架以及立柱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沿上梁的宽度方向分别处在立柱的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相邻预制架拼接到一起后,装入立柱,并通过盖板将立柱与两个相邻的上梁连接到一起,由立柱主要承担两个上梁连接位置受到的压力,降低两个上梁连接位置出现受力过大而导致连接松动的情况。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柱朝向立柱的侧壁上设有避让槽,所述第二连接柱朝向立柱的侧壁上同样设有避让槽,所述立柱的两侧侧壁分别卡在相近的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的避让槽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拼接相邻预制架时,需先完成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的安装之后,才能安装立柱,若预制架没有拼接准确,第一连接柱和相近的第二连接柱的避让槽无法对齐,立柱将无法顺利安装,起到检测安装精度的作用,另外立柱卡在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之间后也能够限制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发生转动,使预制架保持当前的状态。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梁上设有若干与第一支撑柱一一对应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一支撑柱端部的内腔,所述连接座处在下梁长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上均开设有供第一支撑柱端部进出内腔的开口,所述第一支撑柱未与上梁铰接的端部上设有通孔,所述连接座的侧壁上活动连接有插接杆,当第一支撑柱设有通孔的端部处在相应连接座的内腔中时,插接杆穿过通孔并限制第一支撑柱转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运输过程中,第一支撑柱设有通孔的端部处在连接座外,使上梁靠近下梁,而运输到现场后,将第一支撑柱设有通孔的端部转入到相应的连接座的内腔并固定连接后,第一支撑柱无法继续转动,使上梁能够被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支撑起来。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座的开口均上铰接有用于启闭开口的翻盖,所述连接座的内腔呈敞口设置且敞口朝向上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整个钢结构支撑梁安装到位并调试没有问题后,可以将混凝土从连接座的敞口处注入,待混凝土凝固后,第一支撑柱将会与下梁彻底固定连接,提高钢结构支撑梁的结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若干可压缩高度的预制架,方便进行运输,在现场安装时也较为简便;2.通过设置立柱、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增强相邻预制架之间的连接强度;3.通过设置具有敞口的连接座,方便混凝土的浇筑,提高最终成型的钢结构支撑梁的结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中的用于展示预制架一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中的用于展示预制架另一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中用于展示相邻预制架连接部位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预制架;2、上梁;21、第一卡接块;22、第一卡接槽;23、通槽;3、下梁;31、第二卡接块;32、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运输的钢结构支撑梁,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端部可依次拼接的预制架(1),所述预制架(1)包括上梁(2)、下梁(3)以及若干安装在上梁(2)和下梁(3)之间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由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柱(4)和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二支撑柱(5)构成,所述第一支撑柱(4)的长度与第二支撑柱(5)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支撑柱(5)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上梁(2)和下梁(3)上,所述第一支撑柱(4)的一端铰接在上梁(2)上,第二支撑柱(5)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下梁(3)上,第一支撑柱(4)和第二支撑柱(5)相互垂直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运输的钢结构支撑梁,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端部可依次拼接的预制架(1),所述预制架(1)包括上梁(2)、下梁(3)以及若干安装在上梁(2)和下梁(3)之间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由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柱(4)和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二支撑柱(5)构成,所述第一支撑柱(4)的长度与第二支撑柱(5)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支撑柱(5)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上梁(2)和下梁(3)上,所述第一支撑柱(4)的一端铰接在上梁(2)上,第二支撑柱(5)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下梁(3)上,第一支撑柱(4)和第二支撑柱(5)相互垂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运输的钢结构支撑梁,其特征在于:同一预制架(1)中的第一支撑柱(4)和第二支撑柱(5)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支撑柱(4)与对应的第二支撑柱(5)交叉设置,且第一支撑柱(4)的中部和对应的第二支撑柱(5)的中部铰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运输的钢结构支撑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梁(2)的一端端部上设有凸起的第一卡接块(21),上梁(2)的另一端上设有与第一卡接块(21)对应的第一卡接槽(22);所述下梁(3)的一端端部上设有凸起的第二卡接块(31),下梁(3)的另一端上设有与第二卡接块(31)对应的第二卡接槽(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运输的钢结构支撑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梁(2)的一端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柱(6),上梁(2)的另一端上铰接有第二连接柱(7),第一连接柱(6)和第二连接柱(7)分别铰接在上梁(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下梁(3)的一端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连接柱(6)的第一安装座(34),下梁(3)的另一端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二连接柱(7)的第二安装座(35),同一预制架(1)中的第一安装座(34)处在第二连接柱(7)下方,同一预制架(1)中的第二安装座(35)处在第一连接柱(6)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之强,黎洪,赵红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高盛钢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