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楼宇用地下雨水收集利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收集
,具体为一种楼宇用地下雨水收集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天然雨水具有硬度低,污染物少等优点,因此它在减少城市雨洪危害,开拓水源方面正日益成为重要主题。对于大型公用建筑、居住区、建筑群体等屋面及地面雨水,经收集和一定处理后,除用于浇灌农作物、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及一些其它非生活用水用途。现有的楼宇用雨水收集装置大多在地表,在占用地表面积的同时其内部储水面积也是有限的,且地下的雨水收集装置大多是将收集的雨水再进行灌溉,不能对楼宇内进行生活供水,导致收集后的雨水使用范围有限,不利于雨水的二次利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楼宇用地下雨水收集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收集后的雨水不能直接转换为生活用水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楼宇用地下雨水收集利用装置,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底部设置有水槽,所述水槽的上部左侧焊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贯穿基层,且所述进水管的上部外壁套接有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的内部由PP滤芯和竹炭过滤包组成,所述水槽的上部中间开有人孔,所述人孔的内壁中间套接有防护板,所述人孔的上部嵌入于基层内,所述人孔的顶部设置有顶盖,所述水槽的内壁底部右侧焊接有防水箱,所述防水箱的内部焊接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泵的右侧套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位于水槽的右侧,所述出水管的中部外壁套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左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楼宇用地下雨水收集利用装置,包括基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的底部设置有水槽(13),所述水槽(13)的上部左侧焊接有进水管(2),所述进水管(2)贯穿基层(1),且所述进水管(2)的上部外壁套接有净化装置(3),所述净化装置(3)的内部由PP滤芯(14)和竹炭过滤包(16)组成,所述水槽(13)的上部中间开有人孔(4),所述人孔(4)的内壁中间套接有防护板(6),所述人孔(4)的上部嵌入于基层(1)内,所述人孔(4)的顶部设置有顶盖(7),所述水槽(13)的内壁底部右侧焊接有防水箱(12),所述防水箱(12)的内部焊接有增压泵(11),所述增压泵(11)的右侧套接有出水管(10),所述出水管(10)位于水槽(13)的右侧,所述出水管(10)的中部外壁套接有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的左侧与水槽(13)的外壁焊接,所述出水管(10)贯穿基层(1),且所述出水管(10)的顶部套接有太阳能热水器(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楼宇用地下雨水收集利用装置,包括基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的底部设置有水槽(13),所述水槽(13)的上部左侧焊接有进水管(2),所述进水管(2)贯穿基层(1),且所述进水管(2)的上部外壁套接有净化装置(3),所述净化装置(3)的内部由PP滤芯(14)和竹炭过滤包(16)组成,所述水槽(13)的上部中间开有人孔(4),所述人孔(4)的内壁中间套接有防护板(6),所述人孔(4)的上部嵌入于基层(1)内,所述人孔(4)的顶部设置有顶盖(7),所述水槽(13)的内壁底部右侧焊接有防水箱(12),所述防水箱(12)的内部焊接有增压泵(11),所述增压泵(11)的右侧套接有出水管(10),所述出水管(10)位于水槽(13)的右侧,所述出水管(10)的中部外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坚,王留宏,李宁,张保海,王文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元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