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压脱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0491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1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模压脱模装置,包括有模具架、轨道、主缸、副缸、运车以及模具;该轨道、主缸和副缸均设置于模具架上,主缸和副缸沿轨道延伸的方向间隔排布并均位于轨道的上方;该运车设置于轨道上并沿轨道移动;模具上下贯穿形成有模腔;通过于模具架上设置有一专门用于顶出模压制品的副缸,从而避免了模压制品的模压和脱模共用同一施力设备,使得脱模可以独立使用副缸处理而不受主缸的限制,其不会出现行程不够的情况,以及,通过轨道搭配运车的运输方式,可以便捷地将模具运送到主缸或者副缸下方进行模压或者脱模处理,由此可见,本装置解决了因压机行程不够引起的脱模不便之问题。

A mould pressing and demould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压脱模装置
本技术涉及新材料生产
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模压脱模装置。
技术介绍
成型工序是特种石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序,而成型的方式主要有挤压成型、模压成型、等静压成型、振动成型等几种方式,其中模压成型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成型方式。模压成型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压粉装入一定形状的模腔内,通过压机的主缸传递压力将压粉压制成跟模腔对应的形状的制品,然后将模压制品顶出模具外,将模具内压制好的制品顶出模具外的过程就叫脱模。然而,在脱模的过程中,因要将模压制品顶出模具外,所以压机需要有足够的行程,通常,在压制小制品时,压机的行程是足够的,但在压制大制品时,压机的行程往往不够,不便于脱模。因此,有必要现有的脱模装置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压脱模装置,其能解决现有之脱模装置行程不够、不便于脱模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模压脱模装置,包括有模具架、轨道、主缸、副缸、运车以及模具;该模具架上开设有用于供模压制品落下的通孔;该轨道、主缸和副缸均设置于模具架上,主缸和副缸沿轨道延伸的方向间隔排布并均位于轨道的上方,且副缸位于通孔的正上方;该运车设置于轨道上并沿轨道移动;该模具放置于运车上,模具上下贯穿形成有模腔,模腔的内径不大于通孔的内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孔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承接模压制品的可升降平台或者叉车。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运车为四轮车,运车的底部垫设有支撑运车的垫块。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模具上具有分布设置的多个吊耳,每一吊耳上设置两条用于吊挂模具且长度一样的钢丝绳。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多个吊耳为均布的四个。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副缸的压板设有用于吊挂钢丝绳的卡固件。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卡固件为圆柱状。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通过于模具架上设置有一专门用于顶出模压制品的副缸,从而避免了模压制品的模压和脱模共用同一施力设备,使得脱模可以独立使用副缸处理而不受主缸的限制,无论是对小制品或者大制品进行脱模,其都不会出现行程不够的情况,以及,通过轨道搭配运车的运输方式,可以便捷地将模具运送到主缸或者副缸下方进行模压或者脱模处理,由此可见,本装置解决了因压机行程不够引起的脱模不便之问题,在应用过程中,当主缸将压粉压制形成模压制品之后,再通过运车将模具运送到副缸下方,接着把小车从模具底下移走,就可以利用副缸将模压制品顶出,十分方便。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运车由主缸移动到副缸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准备顶出模压制品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模压制品被顶出下落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模具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模具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运车侧视图;图7是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运车俯视图。附图标识说明:10、模具架101、通孔20、轨道30、主缸40、副缸41、压板42、卡固件50、运车51、轮子52、运载平板60、模具601、模腔61、吊耳70、模压制品80、叉车91、垫块92、钢丝绳。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模具架10、轨道20、主缸30、副缸40、运车50以及模具60。该模具架10上开设有用于供模压制品70落下的通孔101,在本实施例中,该通孔101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承接模压制品70的可升降平台或者叉车80,如此,无需耗费人工就可以让模压制品70直接落到可升降平台或者叉车80上,十分便捷,而且节省了成本。该轨道20、主缸30和副缸40均设置于模具架10上,主缸30和副缸40沿轨道20延伸的方向间隔排布并均位于轨道20的上方,且副缸40位于通孔101的正上方,副缸40的压板41正对通孔101。该运车50设置于轨道20上并沿轨道20移动,在本实施例中,该运车50为四轮车,如图6、图7所示,该运车50包括有四个轮子51以及一运载平板52,该四个轮子51设置在运载平板52底下,以及,该运车50的底部垫设有支撑运车50的垫块91,其能在压制过程中保护轮子51及轨道20。该模具60放置于运车50上,模具60上下贯穿形成有模腔601,模腔601的内径不大于通孔101的内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该模具60外形和模腔601均呈圆形状,该模具60上具有分布设置的多个吊耳61,该多个吊耳61设置于模具60顶部,且该多个吊耳61为均布的四个,每一吊耳61上设置两条用于吊挂模具60且长度一样的钢丝绳92,该钢丝绳92可以方便用户搬运模具60,而前述副缸40的压板41设有用于吊挂钢丝绳92的卡固件42,该卡固件42为圆柱状,故用户可以将钢丝绳92吊挂在卡固件42上并通过副缸40之压板41的升降对模具60进行升降移动。详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将运车50放置在模具架10的轨道20上,并将模具60放置在运车50上,然后将压粉装入模腔601,之后,让运车50将模具60运到压机主缸30的下方,并于该运车50的底部垫设有支撑运车50的垫块91,接着,通过主缸30传递压力将压粉压制成跟模腔601对应形状的模压制品70。然后,让运车50沿轨道20将模具60运到副缸40下方,接着,将钢丝绳92吊挂在卡固件42上并通过副缸40之压板41的上升而把模具60升到一定高度,此时,将运车50移走,之后,通过副缸40之压板41的下降而把模具60下降放置到模具架10上,并确保模腔601正对通孔101。最后,通过副缸40之压板41将模压制品70从模腔601中向下顶出,模压制品70通过通孔101直接落到提前准备好的可升降平台或者叉车80上,此时,用户就可以将模压制品70运走了。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于模具架上设置有一专门用于顶出模压制品的副缸,从而避免了模压制品的模压和脱模共用同一施力设备,使得脱模可以独立使用副缸处理而不受主缸的限制,无论是对小制品或者大制品进行脱模,其都不会出现行程不够的情况,以及,通过轨道搭配运车的运输方式,可以便捷地将模具运送到主缸或者副缸下方进行模压或者脱模处理,由此可见,本装置解决了因压机行程不够引起的脱模不便之问题,在应用过程中,当主缸将压粉压制形成模压制品之后,再通过运车将模具运送到副缸下方,接着把小车从模具底下移走,就可以利用副缸将模压制品顶出,十分方便。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压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模具架、轨道、主缸、副缸、运车以及模具;该模具架上开设有用于供模压制品落下的通孔;该轨道、主缸和副缸均设置于模具架上,主缸和副缸沿轨道延伸的方向间隔排布并均位于轨道的上方,且副缸位于通孔的正上方;该运车设置于轨道上并沿轨道移动;该模具放置于运车上,模具上下贯穿形成有模腔,模腔的内径不大于通孔的内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压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模具架、轨道、主缸、副缸、运车以及模具;该模具架上开设有用于供模压制品落下的通孔;该轨道、主缸和副缸均设置于模具架上,主缸和副缸沿轨道延伸的方向间隔排布并均位于轨道的上方,且副缸位于通孔的正上方;该运车设置于轨道上并沿轨道移动;该模具放置于运车上,模具上下贯穿形成有模腔,模腔的内径不大于通孔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压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承接模压制品的可升降平台或者叉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压脱模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育民王铁军
申请(专利权)人:永安市鼎丰碳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