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内循环式木材碳化窑,包括方形支撑框架、内循环装置、加热装置、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下底板、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的外侧均设置一内保温层,在位于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的内保温层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排潮口,所述第一排潮口与所述方形支撑框架内部相贯通,所述内循环装置包括若干组内循环机构,每一组所述内循环机构均包括上通道、侧通道和热风循环驱动机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若干碳化硅加热管;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外侧均设置一外保温层。该碳化窑内的加热管与木材处于隔离状态,从而可避免因木屑着火而引起木材着火现象的发生,继而利于木材碳化的顺利进行。
An internal circulation wood carbonization kil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循环式木材碳化窑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循环式木材碳化窑。
技术介绍
木材炭化是在不含任何化学剂条件下应用高温对木材进行同质炭化处理,使木材表面具有深棕色的美观效果,并拥有防腐及抗生物侵袭的作用,碳化木其含水率低、不易吸水、材质稳定、不变形、完全脱脂不溢脂、隔热性能好、施工简单、涂刷方便、无特殊气味,是理想的室内及桑拿浴室材料,成为卫浴装饰新的流行趋势;其防腐烂,抗虫蛀、抗变形开裂,耐高温性能也成为户外泳池景观的理想材料。目前,木材一般是通过木材碳化窑进行碳化处理,现有的木材碳化窑的加热管一般是设置在碳化窑内部底侧,其加热管处于非隔离状态,在进行碳化加热时,因冷热空气对流的作用,使得木材表面附着的大量木屑乱飞,大量乱飞的木屑一旦附着在加热管表面后,则导致木屑着火,木屑着火后很容易引起碳化窑内木材的燃烧,一旦木材着火,则导致木材碳化处理失败,且很容易引起火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循环式木材碳化窑,该碳化窑内的加热管与木材处于隔离状态,从而可避免因木屑着火而引起木材着火现象的发生,继而利于木材碳化的顺利进行。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循环式木材碳化窑,包括方形支撑框架、内循环装置、加热装置、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下底板、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的外侧均设置一内保温层,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前侧设置一开关门,在所述开关门上设置一所述内保温层,在位于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的内保温层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排潮口,所述第一排潮口与所述方形支撑框架内部相贯通,所述内循环装置包括若干组内循环机构,每一组所述内循环机构均包括上通道、侧通道和热风循环驱动机构,所述上通道设置在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上的内保温层上方,两个侧通道相应的分别设置在方向支撑框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内保温层外侧,所述上通道和两个侧通道相贯通,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内保温层上分别设置一用于贯通方形支撑框架内部与侧通道的第一出风口,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上的内保温层上设置一与所述上通道相贯通的第一进风口,通过热风循环驱动机构可实现气流从第一进风口进从第一出风口出的反复流通,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若干碳化硅加热管,在每一个所述侧通道内均设置有若干所述碳化硅加热管,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内部,所述控制器与碳化硅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外侧均设置一外保温层,且相应的上通道和侧通道均卡置在外保温层内,在位于所述方形支撑框架上方的外保温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排潮口相对应的第二排潮口,在所述第一排潮口和第二排潮口内放置有排潮垫。优选地,所述侧通道呈上小下大状分布。进一步地,若干所述碳化硅加热管的排布呈上小下大辐射状分布在所述侧通道内。进一步地,所述热风循环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横流叶轮,所述横流叶轮竖直设置在所述上通道内,且横流叶轮位于第一进风口上方,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位于方形支撑框架上方的外保温层上,且驱动电机可驱动横流叶轮旋转,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进一步地,在位于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左侧的外保温层和内保温层上设置一与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内部相贯通的第二进风口,在所述第二进风口外侧设置一第一封闭板,所述第一封闭板用于第二进风口的开启和关闭,在位于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上部的外保温层和内保温层上设置一与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内部相贯通的第二出风口,在所述第二出风口外侧设置一排风管,在所述排风管内设置一第二封闭板,所述第二封闭板用于第二出风口的开启和关闭,在所述排风管内设置一位于第二封闭板上方的抽风机,所述抽风机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封闭板卡置在两个位于第二进风口外侧的导向板之间,第一封闭板的一端与一第一气缸的活动端相连接,第一气缸的往复运动带动第一封闭板的往复运动继而实现第二进风口的开启与关闭,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一气缸的运行。进一步地,所述排风管包括方形管和圆管,所述圆管和方形管从上到下依次分布在所述第二出风口上方,抽风机设置在所述圆管内,所述第二封闭板卡置在所述方形管内,且第二封闭板的一端与一第二气缸的活动端相连接,第二气缸的往复运动带动第二封闭板的往复运动继而实现第二出风口的开启与关闭,所述控制器控制第二气缸的运行。进一步地,该木材碳化窑还包括木材运输小车和辅助滑行支架,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下底板和辅助滑行支架上均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轨道,所述木材运输小车可在轨道上滑行,所述辅助滑行支架用于辅助木材运输小车从地面移动到方形支撑框架内。进一步地,所述排潮垫为棉被或多层吸潮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便利;本技术内,利用内保温层实现碳化硅加热管与木材的隔离,从而可防止大量木屑直接落入到碳化硅加热管上,继而避免木屑着火引发木材着火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得木材碳化顺利进行,同时,提高了木材碳化过程的安全性;侧通道上小下大,从而可显著降低第一出风口内热风的流速,降低了木屑乱飞程度,进一步地,碳化硅加热管在侧通道内呈辐射状分布,从而使得热空气加热均匀,继而利于木材碳化过程中受热均匀;在进行木材碳化前期,利用抽风机、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可实现辅助排潮,继而实现木材碳化初期的大量排潮,利于提高木材碳化处理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侧视图;图3为内循环机构在方形支撑框架上的分布示意图;图4为侧通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A处放大图;图6为图1中B处放大图;图7为图2中C处放大图;图8为图3中D处放大图;图中:1方形支撑框架、2内保温层、21第一排潮口、22第一出风口、23第一进风口、31上通道、32侧通道、331驱动电机、332横流叶轮、4碳化硅加热管、5外保温层、51第二排潮口、52第二进风口、53第二出风口、6排潮垫、71第一封闭板、711导向板、72第一气缸、81第二封闭板、82排风管、821方形管、822圆管、83第二气缸、91木材运输小车、92辅助滑行支架、93滑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1-8,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变形,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循环式木材碳化窑(如图1所示),包括方形支撑框架1、内循环装置、加热装置、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1的上侧壁、下底板、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循环式木材碳化窑,包括方形支撑框架,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下底板、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的外侧均设置一内保温层,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前侧设置一开关门,在所述开关门上设置一所述内保温层,其特征是,该木材碳化窑还包括内循环装置、加热装置、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在位于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的内保温层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排潮口,所述第一排潮口与所述方形支撑框架内部相贯通,所述内循环装置包括若干组内循环机构,每一组所述内循环机构均包括上通道、侧通道和热风循环驱动机构,所述上通道设置在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上的内保温层上方,两个侧通道相应的分别设置在方向支撑框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内保温层外侧,所述上通道和两个侧通道相贯通,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内保温层上分别设置一用于贯通方形支撑框架内部与侧通道的第一出风口,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上的内保温层上设置一与所述上通道相贯通的第一进风口,通过热风循环驱动机构可实现气流从第一进风口进从第一出风口出的反复流通,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若干碳化硅加热管,在每一个所述侧通道内均设置有若干所述碳化硅加热管,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内部,所述控制器与碳化硅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n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外侧均设置一外保温层,且相应的上通道和侧通道均卡置在外保温层内,在位于所述方形支撑框架上方的外保温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排潮口相对应的第二排潮口,在所述第一排潮口和第二排潮口内放置有排潮垫。/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式木材碳化窑,包括方形支撑框架,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下底板、左侧壁、右侧壁和后侧壁的外侧均设置一内保温层,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前侧设置一开关门,在所述开关门上设置一所述内保温层,其特征是,该木材碳化窑还包括内循环装置、加热装置、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在位于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的内保温层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排潮口,所述第一排潮口与所述方形支撑框架内部相贯通,所述内循环装置包括若干组内循环机构,每一组所述内循环机构均包括上通道、侧通道和热风循环驱动机构,所述上通道设置在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上的内保温层上方,两个侧通道相应的分别设置在方向支撑框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内保温层外侧,所述上通道和两个侧通道相贯通,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的内保温层上分别设置一用于贯通方形支撑框架内部与侧通道的第一出风口,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上的内保温层上设置一与所述上通道相贯通的第一进风口,通过热风循环驱动机构可实现气流从第一进风口进从第一出风口出的反复流通,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若干碳化硅加热管,在每一个所述侧通道内均设置有若干所述碳化硅加热管,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内部,所述控制器与碳化硅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在所述方形支撑框架的上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外侧均设置一外保温层,且相应的上通道和侧通道均卡置在外保温层内,在位于所述方形支撑框架上方的外保温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排潮口相对应的第二排潮口,在所述第一排潮口和第二排潮口内放置有排潮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式木材碳化窑,其特征是,所述侧通道呈上小下大状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式木材碳化窑,其特征是,若干所述碳化硅加热管的排布呈上小下大辐射状分布在所述侧通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式木材碳化窑,其特征是,所述热风循环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横流叶轮,所述横流叶轮竖直设置在所述上通道内,且横流叶轮位于第一进风口上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因进,
申请(专利权)人:李因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