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用门构造,其通过轻量且简单的构造防止门在侧面碰撞时敞开。该汽车用门构造具有在后车门(10)的外面板(12)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的外门把手(16),外门把手(16)具有转动部(20)和操作者能够握持的手柄部(18),该转动部(20)相比于手柄部(18)位于车辆前方并设置为能够转动,在外门把手(16)处于闭状态时,在外门把手(16)与相比于手柄部(18)位于转动部侧的外面板(12)之间设有间隙(28)。
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d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用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用门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侧面碰撞时防止门外面板变形而门敞开的门构造。在该门构造中,在把手框架与配设于门内面板附近的构造物之间配置有填缝构件。在侧面碰撞时,填缝构件与构造物碰撞,从而能够限制把手框架向门内面板的移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639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门构造中,由于配置有填缝构件,因此车身重量因该填缝构件本身而增加。另外,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门构造中,需要使把手框架本身高刚性化以避免把手框架挠曲,因此车身重量更进一步增加。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前述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轻量且简单的构造防止门在侧面碰撞时敞开的汽车用门构造。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在门的外面板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外门把手的汽车用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门把手具有转动部和操作者能够握持的手柄部,其中,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手柄部相比位于车辆前方并设置为能够转动,在所述外门把手处于闭状态时,在所述外门把手与相比于所述手柄部位于所述转动部侧的所述外面板之间设有间隙。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获得能够通过轻量且简单的构造防止门在侧面碰撞时敞开的汽车用门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门构造的汽车的局部省略侧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3是示出在图2所示的通常状态下输入侧碰撞载荷F而外面板变形了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4与图2对应,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方式的门构造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5与图2对应,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门构造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6与图2对应,是示出本专利技术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门构造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7是沿着图6的VII-VII线的放大剖视图。图8是示出图7所示的门把手的板状体变形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图9与图2对应,是示出在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的对比例的门构造中门关闭的通常状态(闭状态)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10是示出在图9所示的通常状态下输入侧碰撞载荷F而外面板变形了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后车门(门)12、12a、12b外面板14闩锁单元(闩锁)16、16a、16b、16c外门把手18手柄部20转动部22闩锁侧把手部28间隙30把手基座38弯折变形部40另一间隙42凹部44a、44b板状体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应用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门构造的汽车的局部省略侧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3是示出在图2所示的通常状态下输入侧碰撞载荷F而外面板变形了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门构造应用于位于车身侧面的车辆后方的后车门(后部左车门)10。该后车门10(以下简记为“门10”)构成为包括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面板12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未图示的内面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应用于后车门10的情况作为其一例示出,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位于车辆前方的前车门。如图2所示,在门10的外面板12的车辆后方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用于将门10保持为闭状态(闭位置)的闩锁单元(闩锁)14。该闩锁单元14具有未图示的公知的闩锁及棘爪,按照棘爪的卡合部能够与闩锁的被卡合部卡合的方式设置。如图1所示,在门10的车辆后方部位,在外面板12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外门把手16(以下记为“门把手16”)。如图2所示,该门把手16具有手柄部18、转动部20、闩锁侧把手部22、把手后部24。如图2所示,手柄部18位于门把手16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是设置为在使门10开闭时操作者能够握持的部分。转动部20与手柄部18相比位于车辆前方,设置为能够以在车辆前方端部形成的狭缝26为转动中心而转动规定角度。闩锁侧把手部22靠近闩锁单元14侧且位于手柄部18的车辆后方。把手后部24固定在外面板12的外表面,其设置为,在握持手柄部18并对门把手16进行了操作时,能够与闩锁侧把手部22分离。另外,在门把手16处于闭状态(闭位置)时(图2所示的状态),在门把手16和相比于手柄部18位于转动部20侧的外面板12a之间设有间隙28。该间隙28为,外面板12a与门把手16的分离间隔随着从车辆前方趋向车辆后方逐渐变大。构成该间隙28的外面板12a及门把手16设置为相互能够以面抵接。如图2所示,在门把手16的相反侧,在外面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把手基座30。该把手基座30的刚性、强度低于外面板12的刚性、强度。此外,外面板12在与手柄部18相对的部位设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部32。在弯曲部32的车辆前方连续形成车辆前方侧面部34,且在弯曲部32的车辆后方连续形成车辆后方侧面部36。在外面板12的弯曲部32与车辆前方侧面部34之间设有弯折变形部38。该弯折变形部38的截面从车辆前方侧面部34的末端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屈曲,以在侧面碰撞时容易弯折变形。该弯折变形部38与手柄部18相比位于车辆前方且位于间隙28的车辆后方。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门构造的门10基本上按照上述方式构成,接下来说明其作用效果。首先说明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的对比例的门构造。图9与图2对应,是示出在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的对比例的门构造中门关闭的通常状态(闭状态)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10是示出在图9所示的通常状态下输入侧碰撞载荷F而外面板变形了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如图9所示,该对比例的门构造与本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在门把手16处于闭状态(通常状态)时,在门把手16与相比于手柄部18位于转动部20侧的外面板12a之间未设置间隙28(参照图2)。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比例中,对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在对比例中,在图9所示的通常状态下,在门10被输入了侧碰撞载荷F的情况下,位于门把手16的车辆前方侧的外面板12a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变形,变形了的外面板12将门把手16向车宽方向外侧推压(参照图10的箭头)。此时,门把手16的车辆后方侧的外面板12及把手后部24均保持状态不变而未产生任何变形。在对比例中,外面板12a变形而将门把手16向车宽方向外侧推压,从而门把手16成为伪拉拽的状态,门10敞开(参照图10)。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门把手16处于闭状态(通常状态)时,预先在门把手16与相比于手柄部18位于转动部20侧的外面板12之间设置间隙28。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即使在被输入侧碰撞载荷F而车辆前方侧的外面板12a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变形了的情况下,门把手16也隔着间隙28而与外面板12a分离规定间隔,因此能够恰当地避免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用门构造,其在门的外面板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外门把手,所述汽车用门构造的特征在于,/n所述外门把手具有转动部和操作者能够握持的手柄部,其中,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手柄部相比位于车辆前方并设置为能够转动,/n在所述外门把手处于闭状态时,在所述外门把手与相比于所述手柄部位于所述转动部侧的所述外面板之间设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24 JP 2018-1997671.一种汽车用门构造,其在门的外面板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外门把手,所述汽车用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门把手具有转动部和操作者能够握持的手柄部,其中,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手柄部相比位于车辆前方并设置为能够转动,
在所述外门把手处于闭状态时,在所述外门把手与相比于所述手柄部位于所述转动部侧的所述外面板之间设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门把手具有与所述手柄部相比位于车辆后方的闩锁侧把手部,
在所述外门把手处于闭状态时,在所述外门把手与位于所述闩锁侧把手部侧的所述外面板之间设有另一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间隙或所述另一间隙的所述外面板及所述外门把手设置为相互能够以面抵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野光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