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通信设备领域,具体涉及新型BBU散热框架,包括框体,框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能够通风的上隔层和下隔层,上隔层和下隔层之间设置BBU,框体底部前端设置进风口,框体顶部后端设置出风口,出风口设置用于抽风的风扇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不改变BBU设备的情况下,改变了BBU的风道,使BBU的通风更顺畅,降温效果更好,保证了BBU正常的运行。
New BBU cooling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BBU散热框架
本技术属于通信设备
,具体涉及新型BBU散热框架。
技术介绍
近年来,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已经成为通信业和学术界探讨的热点。5G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驱动力。一方面以长期演进技术为代表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已全面商用,对下一代技术的讨论提上日程;另一方面,移动数据的需求爆炸式增长,先有移动通信系统难以满足未来需求,急需研发新一代5G系统。5G的发展也来自于对移动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中,新的服务和应用层出不穷,全球移动宽带用户在2018年有望达到90亿,到2020年,预计移动通信网络的容量需要在当前的网络容量上增长1000倍。移动数据流量的暴涨将给网络带来严峻的挑战。首先,如果按照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容量难以支持千倍流量的增长,网络能耗和比特成本难以承受;其次,流量增长必然带来对频谱的进一步需求,而移动通信频谱稀缺,可用频谱呈大跨度、碎片化分布,难以实现频谱的高效使用;此外,要提升网络容量,必须智能高效利用网络资源,例如针对业务和用户的个性进行智能优化,但这方面的能力不足;最后,未来网络必然是一个多网并存的异构移动网络,要提升网络容量,必须解决高效管理各个网络,简化互操作,增强用户体验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挑战,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流量需求,亟需发展新一代5G移动通信网络,尤其是要针对目前通信设备的缺点进行改进。现有BBU框架是通过左右进风,通风不够顺畅,降温效果不够好,影响BBU正常运行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BBU散热框架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框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能够通风的上隔层和下隔层,上隔层和下隔层之间设置BBU,框体底部前端设置进风口,框体顶部后端设置出风口,出风口设置用于抽风的风扇组件。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层和下隔层均设置多个与BBU对应的通风口,BBU与上隔层和下隔层上对应的通风口形成独立的风道。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层与框体的顶板之间设置出风导风件,出风导风件上具有用于导风的圆弧面。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隔层与框体的底板之间设置进风导风件,进风导风件上具有用于导风的圆弧面。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导风件滑动连接于下隔层与底板之间,进风导风件上具有进风导风件导向槽,框体的底板上具有与进风导风件导向槽对应的导向螺柱,底板上还设置用于滑动支撑进风导风件的导轨。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上设置温控开关。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前端上部设置接地铜排。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前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第一走线槽道和第二走线槽道。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当BBU不能装满上隔层和下隔层之间的空间时,上隔层和下隔层之间还设置L形的框架面板,框架面板的竖直部位于框体的前端,框架面板的水平部挡住下隔层上对应的通风口。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面板的水平部后端设置框架面板导向槽,框体内部设置与框架面板导向槽对应的框架面板导向限位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不改变BBU设备的情况下,改变了BBU的风道,使BBU的通风更顺畅,降温效果更好,保证了BBU正常的运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右视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技术右视结构示意图之二;图4为本技术中的进风导风件结构示意图。图中:框体1、顶板100、底板101、导向螺柱1010、上隔层2、下隔层3、BBU4、上通风道5、下通风道6、风扇组件7、进风导风件8、进风导风件导向槽800、导轨9、出风导风件10、温控开关11、接地铜排12、第一走线槽道13、第二走线槽道14、框架面板15、框架面板导向槽1500、框架面板导向限位件1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新型BBU散热框架,包括框体1,框体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上隔层2和下隔层3,上隔层2和下隔层3之间插设多个BBU4,框体1底部前端设置进风口5,框体1顶部后端设置出风口6,出风口6设置用于抽风的风扇组件7。其中,上隔层2和下隔层3的结构相似,两者均设置多个与BBU4对应的通风口,每个BBU4与上隔层2和下隔层3上对应的通风口形成独立的风道。作为优化,所述下隔层3与框体1的底板之间滑动设置进风导风件8,进风导风件8上具有用于导风的圆弧面。具体的,进风导风件8上具有进风导风件导向槽800,底板101上具有与进风导风件导向槽800对应的导向螺柱1010,底板101上还设置用于滑动支撑进风导风件8的导轨9。进风导风件导向槽800可以沿着导向螺柱1010调整位置。作为优化,所述上隔层2与框体1的顶板100之间设置出风导风件10,出风导风件10上具有用于导风的圆弧面。作为优化,所述框体1上设置温控开关11和接线端子,框体1前端上部设置接地铜排12,框体1前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第一走线槽道13和第二走线槽道14,分别用于固定电源线和数据线,电源线走第一走线槽道13,数据线走第二走线槽道14,反之亦可。在走线槽道上冲三排孔,根据电源线和数据线在不同厂家BBU上的排布,灵活决定电源线通道和数据线通道的分布。作为优化,当BBU不能装满上隔层2和下隔层3之间的空间时,上隔层2和下隔层3之间还设置L形的框架面板15,框架面板15的竖直部位于框体1的前端,框架面板15的水平部挡住下隔层3上对应的通风口。具体的,所述框架面板15的水平部后端设置框架面板导向槽1500,框体1内部设置与框架面板导向槽1500对应的框架面板导向限位件16,框架面板15插入框体1时,框架面板导向限位件16位于框架面板导向槽1500。本技术采用下进上出的风道设计,每个BBU4都有独立的风道。本技术在上出风口处安装了风扇组件7,增加通风散热的效果。框体1为一个16U的标准框架,两侧有标准的19英寸的安装孔位,能安装在19英寸标准机柜或机架上。BBU4竖向安装在框体内。本技术预留5个BBU4的安装空间。框体4内为每个BBU4设置具有通风口的隔层,一旦安装好BBU4,则每个BBU形成独立的通风通道。框体1每个BBU4进风口出增加加强筋,提高强度。本技术中框体1的底板101和进风导风件8是一个独立的可拆卸模块。其中进风导风件8可以沿着导轨9进行抽屉式的推拉运动,通过控制进风导风件8的位置来控制进风口的大小。当进风导风件8定位后,通过两个蝶形螺母将风导风件导向槽800与底板101的导向螺柱1010拧紧,固定好进风导风件8。本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深度的BBU4调整可调节进风导风件,以满足不同深度BBU所需进风口大小的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1),框体(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能够通风的上隔层(2)和下隔层(3), 上隔层(2)和下隔层(3)之间设置BBU(4),框体(1)底部前端设置进风口(5),框体(1)顶部后端设置出风口(6),出风口(6)设置用于抽风的风扇组件(7)。/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1),框体(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能够通风的上隔层(2)和下隔层(3),上隔层(2)和下隔层(3)之间设置BBU(4),框体(1)底部前端设置进风口(5),框体(1)顶部后端设置出风口(6),出风口(6)设置用于抽风的风扇组件(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层(2)和下隔层(3)均设置多个与BBU(4)对应的通风口,BBU(4)与上隔层(2)和下隔层(3)上对应的通风口形成独立的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层(2)与框体(1)的顶板(100)之间设置出风导风件(10),出风导风件(10)上具有用于导风的圆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隔层(3)与框体(1)的底板(101)之间设置进风导风件(8),进风导风件(8)上具有用于导风的圆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BBU散热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导风件(8)滑动连接于下隔层(3)与底板(101)之间,进风导风件(8)上具有进风导风件导向槽(800),框体(1)的底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伟军,陈善民,贾继伟,金超,丁春风,黄林阳,朱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邮电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