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89829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5: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在嵌合操作中确实地维持基座的保护状态而提高可靠性。连接器本体包括:凹部;中岛,位于所述凹部内;以及嵌合引导部,其形成在纵向两端。加强配件包括:本体部,设置在所述嵌合引导部的端壁部上;以及中央引导部,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所述中央引导部的末端与所述中岛的岛端部接合。所述中央引导部包括:端壁内侧覆盖部,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岛端覆盖部,其连接于所述末端并覆盖所述岛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底部,其经由第一曲部连接于所述端壁内侧覆盖部的下端并经由第二曲部连接于所述岛端覆盖部的下端,其中,所述第一曲部的下表面比所述第二曲部的下表面靠上方。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以往,一对连接器(诸如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等)被用于将一对平行的电路基板电连接在一起。这一对连接器附接于一对电路基板的彼此面对的各表面上并相互嵌合在一起以实现导通。此外,已提出有附接于两端部的发挥保持与配合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状态的锁定元件功能的加强元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图11是示出以往连接器的剖视图。注意的是,在图中,(a)是示出嵌合前状态的一视图,而(b)是示出嵌合后状态的视图。在图中,811为第一基座,作为安装于第一电路基板(图未示出)的第一连接器的基座;911为第二基座,作为安装于第二电路基板(图未示出)的第二连接器的基座。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从而第一电路基板和第二电路基板电连接。注意的是,在图11的(a)中,第一基座811的嵌合面朝上,而第二基座911的嵌合面朝下,并且在这种姿势下,第二连接器沿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对第一连接器移动并如图11的(b)地所示嵌合。第一基座811包括供第二基座911插入的凹部812、形成在凹部812的中央的一凸部813以及在纵向两端的端壁部821。多个第一端子861附接于第一基座811,并且第一加强配件851附接于纵向两端。第一加强配件851包括:端壁覆部857,其覆盖端壁部821的至少一部分;凸覆部859,其覆盖凸部813的纵向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凹覆部858,其连接端壁覆部857和凸覆部859并覆盖凹部812的至少一部分。此外,第二基座911包括沿纵向延伸的凸侧部922以及在纵向两端的凸端部921。此外,多个第二端子961附接于凸侧部922,且第二加强配件951附接于凸端部921。如图11的(b)所示,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嵌合时,对应的第一端子861和第二端子961互相接触。因此,第一电路基板和第二电路基板电连接。此外,第二基座911插入第一基座811的凹部812内,从而第二加强配件951与第一加强配件851接合。注意的是,当第二基座911插入第一基座811的凹部812内时,第二加强配件951可能会碰撞凸部813的纵向端部,但是第一加强配件851的凸覆部859覆盖凸部813的纵向两端的至少一部分,所以凸部813的纵向端部受到保护。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50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上述以往连接器中,当第二基座911插入第一基座811的凹部812内时,在第二加强配件951碰撞第一加强配件851的端壁覆部857的情况下,会经由凸覆部859对凸部813的纵向端部施加力,从而凸部813的纵向端部可能会受到损坏。这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连接器的问题并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连接器,其在嵌合操作中能够确实地维持基座的保护状态。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因此,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端子以及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加强配件。其中,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凹部,其与配合连接器的配合连接器本体嵌合;中岛,其位于所述凹部内,与所述配合连接器本体的凹槽部嵌合;以及嵌合引导部,其形成在纵向两端,并且所述嵌合引导部上形成有配合嵌合引导部插入的嵌合凹部,所述配合嵌合引导部形成于所述配合连接器本体的纵向两端。所述加强配件包括:本体部,其设置在所述嵌合引导部的端壁部上;以及中央引导部,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所述中央引导部的末端与所述中岛的岛端部接合,且所述中央引导部沿所述嵌合凹部的内侧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纵向上延伸。所述中央引导部包括:端壁内侧覆盖部,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岛端覆盖部,其连接于所述末端并覆盖所述岛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底部,其经由第一曲部连接于所述端壁内侧覆盖部的下端并经由第二曲部连接于所述岛端覆盖部的下端,其中,所述第一曲部的下表面比所述第二曲部的下表面靠上方。在另一连接器中,限定所述嵌合凹部的底面的底板具有形成为在板厚方向上贯通所述底板的底开口;所述底部收容于所述底开口内;并且所述第二曲部露出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下表面。在又一连接器中,所述底部比所述中央引导部的其它部分宽。在还一连接器中,所述端壁内侧覆盖部包括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具有连接至所述本体部的基端并斜向下延伸。在仍一连接器中,当附接于所述配合连接器本体的配合嵌合引导部上的配合加强配件与所述倾斜部接触时,所述配合加强配件沿所述倾斜部滑动,且所述配合嵌合引导部被导入到所述嵌合凹部内。在依然有的一连接器中,所述加强配件还包括:连接臂部,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左右两端并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纵向延伸;以及接触臂部,其连接于所述连接臂部并在所述嵌合凹部内向下延伸;以及所述接触臂部包括:接触部,与附接于插入所述嵌合凹部内的配合嵌合引导部上的一配合加强配件接触。在仍然有的连接器中,所述岛端部的两侧的岛端侧面是在俯视下所述岛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朝向所述端壁部逐渐减小的倾斜面。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所述连接器;以及配合连接器,其与所述连接器嵌合。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连接器通过保证嵌合操作中确实地维持基座的保护状态而能提高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当从第二连接器侧观察时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在嵌合前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侧剖视图并且是沿图3的箭头A-A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横剖视图,其中,(a)是沿图3的箭头B-B的剖视图,(b)是沿图3的箭头C-C的剖视图,(c)是沿图3的箭头D-D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本实施例当从第一连接器侧观察时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在嵌合前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7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8是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俯视图。图9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侧断面的要部的放大图,其中,(a)是图4中的左端附近部分的局部放大图,而(b)是与(a)对应的部分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沿X轴方向位移而嵌合时的视图。图10是示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其中,(a)是从第二连接器侧观察到的视图,(b)是从第一连接器侧观察到的视图。图11是示出以往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a)是嵌合前状态的视图,而(b)是嵌合后状态的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第一连接器11、811第一基座11a、111a嵌合面11b、111b安装面12、812凹部12a、113凹槽部13第一凸部13a薄壁部13b下表面13c连接端部14侧壁部15第一端子收容腔15a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b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7岛端部17a岛端凹部17b岛端侧面18底板18a底开口21第一突出端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端子以及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加强配件;其中,/n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凹部,其与配合连接器的配合连接器本体嵌合;中岛,其位于所述凹部内,与所述配合连接器本体的凹槽部嵌合;以及嵌合引导部,其形成在纵向两端,并且所述嵌合引导部上形成有配合嵌合引导部插入的嵌合凹部,所述配合嵌合引导部形成于所述配合连接器本体的纵向两端;/n所述加强配件包括:本体部,其设置在所述嵌合引导部的端壁部上;以及中央引导部,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所述中央引导部的末端与所述中岛的岛端部接合,且所述中央引导部沿所述嵌合凹部的内侧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纵向上延伸;/n所述中央引导部包括:端壁内侧覆盖部,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岛端覆盖部,其连接于所述末端并覆盖所述岛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底部,其经由第一曲部连接于所述端壁内侧覆盖部的下端并经由第二曲部连接于所述岛端覆盖部的下端;/n其中,所述第一曲部的下表面比所述第二曲部的下表面靠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18 JP 2018-1962701.一种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端子以及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加强配件;其中,
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凹部,其与配合连接器的配合连接器本体嵌合;中岛,其位于所述凹部内,与所述配合连接器本体的凹槽部嵌合;以及嵌合引导部,其形成在纵向两端,并且所述嵌合引导部上形成有配合嵌合引导部插入的嵌合凹部,所述配合嵌合引导部形成于所述配合连接器本体的纵向两端;
所述加强配件包括:本体部,其设置在所述嵌合引导部的端壁部上;以及中央引导部,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所述中央引导部的末端与所述中岛的岛端部接合,且所述中央引导部沿所述嵌合凹部的内侧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纵向上延伸;
所述中央引导部包括:端壁内侧覆盖部,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岛端覆盖部,其连接于所述末端并覆盖所述岛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底部,其经由第一曲部连接于所述端壁内侧覆盖部的下端并经由第二曲部连接于所述岛端覆盖部的下端;
其中,所述第一曲部的下表面比所述第二曲部的下表面靠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限定所述嵌合凹部的底面的底板具有形成为在板厚方向上贯通所述底板的底开口;
所述底部收容于所述底开口内;
所述第二曲部露出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笹山直人塚岛史朗
申请(专利权)人:莫列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