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永忠专利>正文

百叶窗整体锅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8772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燃气灶具锅架,包括一个圆筒物1,所述圆筒物1的外圈中间部位2稍向内凹进,在圆筒物1的纵截面上,该外圈中间部位2呈圆弧形;在所述圆弧形中间部位2处开有多个百叶窗口3,大致均匀分布于圆筒物1的圆周上;所述百叶窗口3的翻边4朝向圆筒物1的内侧,形成倾斜的进气孔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使空气供给充分,减少CO和NO↓[X]的生成,并提高热效率。(*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百叶窗整体锅架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锅架。在国内外现有燃气灶具中的锅架和组合锅架,其目的是支承加热容器。为了使其灶具在燃烧过程中烟气一氧化碳(CO)不超标,部分厂家不惜增加锅架高度,使被加热容器远离燃烧焰面,让燃气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补给有相当富余的补给,使其达到燃烧充分,然而,这样增加锅架高度的结果是热效率低(55%以下),没有充分利用到燃气燃烧热能,另有部分厂家为了提高热效率,采用燃烧器斜冲燃烧,降低燃烧焰面高度,并降低锅架高度,这样的结果,热效率有少许增加,烟气(CO)也基本能控制,但是另一种有害气体氮氧化合物NOx则无法控制,其因是以上两种办法均是二次空气自然补给法,燃气在燃烧过程中二次空气的补给速度缓慢,在火焰的中心未能形成循环气流,氮气和氧气的结合机会很多,极易生成对人体非常有害的氮氧化合物NOx。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既能提高燃气热效率,又能提高燃烧过程中的烟气(CO)排放量,并能抑制氮氧化合物(NOx)的一种有效举措。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方案是:一种燃气灶具锅架,包括一个圆筒物1,其特征是:所述圆筒物1的外圈中间部位2稍向内凹进,在圆筒物1的纵截面上,该外圈中间部位2呈圆弧形;在所述圆弧形中间部位2处开有多个百叶窗口3,大致均匀分布于圆筒物1的圆周上,其高度大致相当于燃烧时内焰的高度;所述百叶窗口3的翻边4朝向圆筒物1的内侧,形成倾斜的进气孔5。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方案,燃气在燃烧过程中,燃气从火孔中以一定的速度流出燃烧,并产生动能,此时,与燃烧内焰高度相等的百叶窗口处的空气形成负压,一定量的二次空气以很快的旋转速度与燃烧缓慢的燃烧气均匀混合,使燃气达到充分燃烧,由于是定量补给的二次空气,而且在本-->结构的作用下火焰中心形成循环气流,火焰温度也均匀化了,不但使生成一氧化碳的量减少,而且使N2和O2生成NOx的机会减少,抑制了氮氧化合物的生成,与此同时,由于不需增加炉架高度,加上反射,使热效率大大提高。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锅架的剖示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锅架的主视图。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实施例一:见图1、2,所示燃气灶具锅架包括一个圆筒物1,该圆筒物是用厚0.8mm的A3板材或耐热材料制成,尺寸为φ228mm×42mm。所述圆筒物1的外圈中间部位2稍向内凹进,在圆筒物1的纵截面上,该外圈中间部位2呈圆弧形(压制而成);在所述圆弧形中间部位2处开有多个百叶窗口3(冲制而成,共38个),大致均匀分布于圆筒物1的圆周上;所述百叶窗口3的翻边4朝向圆筒物1的内侧,翻边与外切线角度A约为45度(图2),形成倾斜的进气孔5。该角度A也可以采用其他合理的数值。所述圆筒物1的顶端有锅爪6,共有5个,是用3mm的钢板焊制而成,使之与炉头形成密封状态。本技术所公开的锅架结构设计新颖,能使气流在火焰中心形成旋转,结构简单,而且有聚热反射之功能,节能(热效率可达64%以上)、降耗、防污染,便于推广使用,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气灶具锅架,包括一个圆筒物(1),其特征是:所述圆筒物(1)的外圈中间部位(2)稍向内凹进,在圆筒物(1)的纵截面上,该外圈中间部位(2)呈圆弧形;在所述圆弧形中间部位(2)处开有多个百叶窗口(3),大致均匀分布于圆筒物(1)的圆周上,其高度大致相当于燃烧时内焰的高度;所述百叶窗口(3)的翻边(4)朝向圆筒物(1)的内侧,形成的进气孔(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灶具锅架,包括一个圆筒物(1),其特征是:所述圆筒物(1)的外圈中间部位(2)稍向内凹进,在圆筒物(1)的纵截面上,该外圈中间部位(2)呈圆弧形;在所述圆弧形中间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永忠
申请(专利权)人:林永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