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排量静音降噪漩流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8367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管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排量静音降噪漩流管道,包括第一管道、连接管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管道通过连接管与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侧壁和第二管道的侧壁均由内至外依次包括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和等规聚丙烯层,所述连接管的侧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聚乙烯树脂层和等规聚丙烯层;所述第一管道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和第二管道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均设有漩流凸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漩流管道强度高、耐冲击性好,具有静音、降噪的效果。

A high displacement quiet noise reduction swirling flow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排量静音降噪漩流管道
本技术涉及管道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高排量静音降噪漩流管道。
技术介绍
现有的管道在排水时产生的噪声较大,噪声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日常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如何实现管材的静音降噪是管道在生产加工、安装驳接工程中十分注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高排量的静音降噪的漩流管道。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排量静音降噪漩流管道,包括第一管道、连接管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管道通过连接管与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侧壁和第二管道的侧壁均由内至外依次包括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和等规聚丙烯层,所述连接管的侧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聚乙烯树脂层和等规聚丙烯层;所述第一管道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和第二管道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均设有漩流凸台;所述连接管呈L形,所述连接管自连接第一管道的一端向连接第二管道的另一端的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的内壁上设有螺旋凸台。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对应L形的阳角和阴角处呈弧形。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凸台的截面为等腰梯形。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凸台内嵌设有螺旋钢带。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的等规聚丙烯层的外壁和所述第二管道的等规聚丙烯层的外壁均设有三元乙丙橡胶层,所述三元乙丙橡胶层内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间隔设有隔音腔,所述隔音腔在三元乙丙橡胶层内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高排量静音降噪漩流管道,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以及用以连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管,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通过由内之外依次设置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和等规聚丙烯层提高了管道的强度和吸音减噪能力,连接管通过由内之外依次设置的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聚乙烯树脂层和等规聚丙烯层,增强了管材的耐冲击能力,减少了管材与流体之间的作用力,使管材适用于排量较大、流体冲击力较强的工况,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内壁设有漩流凸台,有利于漩流作用,减小流体对管壁的冲击力,实现静音、减噪的目的,同时在连接管的内壁设置螺旋凸台,使流体在连接管内实现漩流,减少冲击、降低噪声,同时不易使杂质粘结在连接管内壁上,减少堵塞,保证排量。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高排量静音降噪漩流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第一管道;11-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12-等规聚丙烯层;13-漩流凸台;2-连接管;21-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22-聚乙烯树脂层;23-等规聚丙烯层;24-螺旋凸台;3-第二管道;4-三元乙丙橡胶层。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高排量静音降噪漩流管道,包括第一管道、连接管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管道通过连接管与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侧壁和第二管道的侧壁均由内至外依次包括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和等规聚丙烯层,所述连接管的侧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聚乙烯树脂层和等规聚丙烯层;所述第一管道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和第二管道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均设有漩流凸台;所述连接管呈L形,所述连接管自连接第一管道的一端向连接第二管道的另一端的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的内壁上设有螺旋凸台。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通过由内之外依次设置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和等规聚丙烯层提高了管道的强度和吸音减噪能力,连接管通过由内之外依次设置的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聚乙烯树脂层和等规聚丙烯层,增强了管材的耐冲击能力,减少了管材与流体之间的作用力,使管材适用于排量较大、流体冲击力较强的工况,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内壁设有漩流凸台,有利于漩流作用,减小流体对管壁的冲击力,实现静音、减噪的目的,同时在连接管的内壁设置螺旋凸台,使流体在连接管内实现漩流,减少冲击、降低噪声,同时不易使杂质粘结在连接管内壁上,减少堵塞,保证排量。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对应L形的阳角和阴角处呈弧形。从上述描述可知,弧形部可以减少冲击、降低噪声。进一步的,所述螺旋凸台的截面为等腰梯形。从上述描述可知,截面为等腰梯形状的螺旋凸台强度高、导流效果好。进一步的,所述螺旋凸台内嵌设有螺旋钢带。从上述描述可知,螺旋钢带起到增强强度的作用,保证螺旋凸台在冲击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道的等规聚丙烯层的外壁和所述第二管道的等规聚丙烯层的外壁均设有三元乙丙橡胶层,所述三元乙丙橡胶层内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间隔设有隔音腔,所述隔音腔在三元乙丙橡胶层内沿圆周方向间隔布置。从上述描述可知,设有隔音腔的三元乙丙橡胶层进一步提高了管材的静音降噪效果。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一种高排量静音降噪漩流管道,包括第一管道1、连接管2和第二管道3,所述第一管道1与第二管道3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管道1通过连接管2与第二管道3连接;所述第一管道1的侧壁和第二管道3的侧壁均由内至外依次包括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11和等规聚丙烯层2312,所述连接管2的侧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21、聚乙烯树脂层22和等规聚丙烯层2312;所述第一管道1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11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和第二管道3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11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均设有漩流凸台13;所述连接管2呈L形,所述连接管2自连接第一管道1的一端向连接第二管道3的另一端的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21的内壁上设有螺旋凸台24。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为:一种高排量静音降噪漩流管道,包括第一管道1、连接管2和第二管道3,所述第一管道1与第二管道3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管道1通过连接管2与第二管道3连接;所述第一管道1的侧壁和第二管道3的侧壁均由内至外依次包括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11和等规聚丙烯层2312,所述连接管2的侧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21、聚乙烯树脂层22和等规聚丙烯层2312;所述第一管道1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11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和第二管道3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11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均设有漩流凸台13;所述连接管2呈L形,所述连接管2自连接第一管道1的一端向连接第二管道3的另一端的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21的内壁上设有螺旋凸台24。所述连接管2对应L形的阳角和阴角处呈弧形。所述螺旋凸台24的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排量静音降噪漩流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道、连接管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管道通过连接管与第二管道连接;/n所述第一管道的侧壁和第二管道的侧壁均由内至外依次包括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和等规聚丙烯层,所述连接管的侧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聚乙烯树脂层和等规聚丙烯层;/n所述第一管道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和第二管道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均设有漩流凸台;/n所述连接管呈L形,所述连接管自连接第一管道的一端向连接第二管道的另一端的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的内壁上设有螺旋凸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排量静音降噪漩流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道、连接管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管道通过连接管与第二管道连接;
所述第一管道的侧壁和第二管道的侧壁均由内至外依次包括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和等规聚丙烯层,所述连接管的侧壁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聚乙烯树脂层和等规聚丙烯层;
所述第一管道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和第二管道的高密度改性聚乙烯层的内壁沿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均设有漩流凸台;
所述连接管呈L形,所述连接管自连接第一管道的一端向连接第二管道的另一端的有机氟类化合物疏水层的内壁上设有螺旋凸台。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伏弟田振阳陈文彬吴亚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