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4.5″岩屑床清除加重钻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993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0:53
一种4.5″岩屑床清除加重钻杆,包括加重管体、上接头和下接头,加重管体、上接头和下接头分别通过过渡段连接,上接头和下接头之间设置有两段相连接、且为同轴心线的加重管体,加重管体包括第一清理段、第二清理段和扶正段,扶正段设置在第一清理段和第二清理段之间,第一清理段的外圆周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螺旋槽,第二清理段的外圆周上开设有若干第二螺旋槽,扶正段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三螺旋槽,第一螺旋槽、第二螺旋槽和第三螺旋槽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有两个加重段,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且实用,通过对岩屑床的清除,可以降低钻井过程中发生起下钻困难、卡钻具甚至断钻具的风险并降低钻井成本。

A 4.5 \u2033 cuttings bed cleaning weighting drill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4.5″岩屑床清除加重钻杆
本技术属于油气钻井
,尤其涉及一种4.5″岩屑床清除加重钻杆。
技术介绍
岩屑床的形成使得钻井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增加,导致卡钻具甚至断钻具的事故发生。本技术提供的岩屑床清除加重钻杆是一种具有清除岩屑床功能的钻具产品,能很好地解决岩屑床导致的钻井问题。岩屑床的形成使油气钻井过程中的风险大大增加,井眼不规则。加重钻杆作为钻铤的替代产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深井、定向井的钻井过程。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4.5″岩屑床清除加重钻杆,岩屑床清除加重钻杆具有延长钻柱和清除岩屑床的功能,可以同时实现提供钻压和清除岩屑床的功能,主要用于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进而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4.5″岩屑床清除加重钻杆,包括加重管体、上接头和下接头,所述加重管体、上接头和下接头分别通过过渡段连接;所述上接头和下接头之间设置有两段相连接、且为同轴心线的加重管体,所述加重管体包括第一清理段、第二清理段和扶正段,所述扶正段设置在第一清理段和第二清理段之间,第一清理段和第二清理段除长度不同,其他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清理段的外圆周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螺旋槽,第二清理段的外圆周上开设有若干第二螺旋槽,扶正段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三螺旋槽,所述第一螺旋槽、第二螺旋槽和第三螺旋槽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螺旋槽和第二螺旋槽垂直于加重管体轴线的截面呈L型结构,所述第三螺旋槽呈弧形凹槽;所述第一螺旋槽与第一清理段的外圆周所形成的切削棱上设置有切削刀具,扶正段的外圆周上设置有一层耐磨层。进一步的,所述上接头为内螺纹接头,下接头为外螺纹接头。进一步的,所述过渡段的外径小于加重管体、上接头和下接头的外径。进一步的,所述上接头和下接头上靠近加重管体的一端的外圆周上分别设置有耐磨环。进一步的,所述耐磨环的厚度为2-3mm。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清理段长度长于第一清理段的长度。进一步的,所述两段加重管体上的第一螺旋槽、第二螺旋槽和第三螺旋槽的槽体走向方向一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置有两个加重段,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且实用,通过对岩屑床的清除,可以降低钻井过程中发生起下钻困难、卡钻具甚至断钻具的风险并降低钻井成本。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清理段第二清理段A-A的截面图;图3为第一清理段B-B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一种4.5″岩屑床清除加重钻杆,包括加重管体1、上接头2和下接头3,所述上接头2为内螺纹接头,下接头3为外螺纹接头,所述加重管体1、上接头2和下接头3分别通过过渡段4连接,过渡段4的外径小于加重管体1、上接头2和下接头3的外径;所述上接头2和下接头3之间设置有两段相连接、且为同轴心线的加重管体1,所述加重管体1包括第一清理段11、第二清理段12和扶正段13,所述第二清理段12长度长于第一清理段11的长度,所述扶正段13设置在第一清理段11和第二清理段12之间,第一清理段11的外圆周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螺旋槽111,第二清理段12的外圆周上开设有若干第二螺旋槽121,扶正段13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三螺旋槽131,所述第一螺旋槽111、第二螺旋槽121和第三螺旋槽131一一对应,第一螺旋槽111和第二螺旋槽121垂直于加重管体1轴线的截面呈L型结构,第三螺旋槽131呈弧形凹槽,所述第一螺旋槽111与第一清理段11的外圆周所形成的切削棱上延第一螺旋槽111的走向方向设置有切削刀具112,扶正段13的外圆周上设置有一层耐磨层132;所述上接头2和下接头3上靠近加重管体1的一端的外圆周上分别设置有耐磨环21,所述耐磨环21的厚度为2-3mm。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4.5″岩屑床清除加重钻杆,包括加重管体、上接头和下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重管体、上接头和下接头分别通过过渡段连接;/n所述上接头和下接头之间设置有两段相连接、且为同轴心线的加重管体,所述加重管体包括第一清理段、第二清理段和扶正段,所述扶正段设置在第一清理段和第二清理段之间,第一清理段和第二清理段除长度不同,其他结构相同;/n所述第一清理段的外圆周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螺旋槽,第二清理段的外圆周上开设有若干第二螺旋槽,扶正段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三螺旋槽,所述第一螺旋槽、第二螺旋槽和第三螺旋槽一一对应;/n所述第一螺旋槽和第二螺旋槽垂直于加重管体轴线的截面呈L型结构,所述第三螺旋槽呈弧形凹槽;/n所述第一螺旋槽与第一清理段的外圆周所形成的切削棱上设置有切削刀具,扶正段的外圆周上设置有一层耐磨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4.5″岩屑床清除加重钻杆,包括加重管体、上接头和下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重管体、上接头和下接头分别通过过渡段连接;
所述上接头和下接头之间设置有两段相连接、且为同轴心线的加重管体,所述加重管体包括第一清理段、第二清理段和扶正段,所述扶正段设置在第一清理段和第二清理段之间,第一清理段和第二清理段除长度不同,其他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清理段的外圆周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螺旋槽,第二清理段的外圆周上开设有若干第二螺旋槽,扶正段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三螺旋槽,所述第一螺旋槽、第二螺旋槽和第三螺旋槽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螺旋槽和第二螺旋槽垂直于加重管体轴线的截面呈L型结构,所述第三螺旋槽呈弧形凹槽;
所述第一螺旋槽与第一清理段的外圆周所形成的切削棱上设置有切削刀具,扶正段的外圆周上设置有一层耐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4.5″岩屑床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卫国樊顺陈晓宇李桂变郑锡坤程馨冉刘海军高九萍刘军燕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风雷钻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