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几何可调流道伸缩补偿及动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779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几何可调流道伸缩补偿及动密封结构,包括第四调节板和插槽;所述第四调节板的一端与第三调节板铰接,第四调节板的另一端插接在插槽内,可在插槽内水平伸缩,插槽固定于发动机上,第四调节板与插槽之间的缝隙均设置密封条实现动密封,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使得进气道后端与发动机之间的型面连续,并且防止高温气体进入进气道的设备舱。

A kind of expansion compensation and dynamic sealing structure of geometrically adjustable flow pass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几何可调流道伸缩补偿及动密封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进气道气动设计的
,具体涉及一种几何可调流道伸缩补偿及动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宽马赫数多模态工作发动机是目前吸气式发动机研究热点,其中共用可调进气道是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已开展大量可调进气道气动设计优化研究,典型的可调进气道方案如图1所示,图1显示了其主要结构沿对称面的剖视图,进气道呈上下并联双通道可调进气道,包括:侧板1、可转动唇口板2、第一铰链轴3、高速通道顶板4、高速通道底板5、可转动分流板6、第二铰链轴7、低速通道顶板8、低速通道安装平台9、第三铰链轴10、第一调节板11、第四铰链轴12、第二调节板13、第五铰链轴14、第三调节板15、涡轮前安装接口16、涡轮发动机17、调节板调节机构18和驱动装置19。侧板1、可转动唇口板2、第一铰链轴3、高速通道顶板4、高速通道底板5、可转动分流板6和第二铰链轴7包围(对称侧隐藏)的流道为高速通道,匹配冲压类发动机工作。侧板1、可转动分流板6、第二铰链轴7、低速通道顶板8、第三铰链轴10、第一调节板11、第四铰链轴12、第二调节板13、第五铰链轴14和第三调节板15包围(对称侧隐藏)的流道为低速通道,匹配涡轮类发动机工作。可调进气道几何调节表现为两类特征:一是定轴转动运动,如可转动唇口板2绕第一铰链轴3转动、可转动分流板6绕第二铰链轴7转动。二是型面升降组合运动,如第二调节板13在调节板调节机构18约束下平行升降。第一调节板11前端绕第三铰链轴10定轴转动,第一调节板11后端与第二调节板13前端通过第四铰链轴12连接,第二调节板13后端与第三调节板15通过第五铰链轴14连接。在驱动装置19驱动下,调节板调节机构18推动第二调节板13升降,带动第一调节板11定轴转动、第三调节板15随动。通过可转动分流板6转动,和第一调节板11、第二调节板13、第三调节板15复合运动,匹配涡轮发动机17工作。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调节板11、第二调节板13、第三调节板15复合运动形式可以实现进气道喉道面积调节,也适用于冲压类发动机工作。由图1不难发现,第三调节板15与涡轮前安装接口16存在泄流通道,用于排出部分低速通道进气流量,解决低速通道出口畸变问题和进气道激波串控制问题。由此带来两个缺点:一是当飞行器飞行马赫数提高时,进入进气道低速通道气流可经由第三调节板15与涡轮前安装接口16之间的泄流通道进入调节板调节机构18和驱动装置19所处空间,特别是对于驱动装置19提出更高的热防护要求。二是第三调节板15后端与涡轮发动机17存在型面间断,尽管可以通过涡轮前安装接口16泄除低速通道靠近壁面的低能流体,但是也由此增加了排气阻力了;若不进行排气泄流,将增加涡轮发动机入口流场品质控制难度。此外,若将型面升降组合运动应用于冲压类发动机,随着工作马赫数的提高,第三调节板15尾部的型面间断对于流道抗反压能力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几何可调流道伸缩补偿及动密封结构,能够使得进气道后端与发动机之间的型面连续,并且防止高温气体进入进气道的设备舱。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几何可调流道伸缩补偿及动密封结构,包括第四调节板和插槽;所述第四调节板的一端与第三调节板铰接,第四调节板的另一端插接在插槽内,可在插槽内水平伸缩,插槽固定于发动机上,第四调节板与插槽之间的缝隙均设置密封条实现动密封。进一步地,所述插槽包括插槽上盖板和插槽下盖板,插槽上盖板和插槽下盖板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插槽内的三个侧壁均设置密封条,通过插槽上盖板和插槽下盖板压紧,实现第四调节板平行于运动方向的两个侧壁的动密封。进一步地,所述第四调节板的底面设置有密封条安装槽,安装有密封条,实现第四调节板高度方向上的动密封。进一步地,所述第四调节板尾部与插槽上盖板前缘光滑过渡,减小插接结构对流道流场的影响。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伸缩及动密封结构,通过结构装配,实现了发动机可调流道型面连续,同时,通过装配的形式,增加了可动型面与动密封条的安装灵活性,便于增加密封条预压缩特性,有利于提高可调型面动密封的效果和抵御本体结构变形的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发动机可调进气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方案原理示意图。图3(a)和(b)为本专利技术方案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三调节板的动密封示意图。图5为第四调节板的底部动密封示意图。图6为第四调节板的侧向动密封示意图。图7为第四调节板与插槽上盖板型面过渡示意图。其中,1-侧板,2-可转动唇口板,3-第一铰链轴,4-高速通道顶板,5-高速通道底板,6-可转动分流板,7-第二铰链轴,8-低速通道顶板,9-低速通道安装平台,10-第三铰链轴,11-第一调节板,12-第四铰链轴,13-第二调节板,14-第五铰链轴,15-第三调节板,16-涡轮前安装接口,17-涡轮发动机,18-调节板调节机构,19-驱动装置,20-第六铰链轴,21-第四调节板,22-插槽,23-插槽上盖板,24-插槽下盖板,25-第三调节板密封条,26-插槽密封条,27-第四调节板密封条,28-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几何可调流道伸缩补偿及动密封结构,首先,本专利技术方案采用如图2所示原理解决图1所示第三调节板15与涡轮前安装接口16之间流道间断问题,在图1所示零件基础上,在第三调节板15后端设置铰链,增加第四调节板21,第三调节板15和第四调节板21前端通过第六铰链轴20连接。第四调节板21安装至插槽22内,并可以在插槽22内水平伸缩。综上,通过增加第六铰链轴20、第四调节板21和插槽22,兼顾流道型面连续问题和几何调节问题。其次,本专利技术重点说明引入第四调节板21和插槽22带来的可调流道动密封问题。如图3显示了该方案结构示意。本专利技术不涉及第一调节板11、第四铰链轴12、第二调节板13、第五铰链轴14具体方案,在此不作详细说明。第三调节板15后端与第四调节板21通过第六铰链轴20连接,并在外侧配置第三调节板密封条25,实现第三调节板15与侧板1之间的动密封问题。将插槽22拆分为插槽上盖板23和插槽下盖板24,第四调节板21背部配置第四调节板密封条27,插槽上盖板23内部配置插槽密封条26,插槽上盖板23和插槽下盖板24通过螺钉28进行连接,实现对第三调节板密封条25、插槽密封条26和第四调节板密封条27的压缩,实现动密封功能。最后,针对新增加的伸缩板方案涉及零件的功能进行说明。第三调节板15后端与第四调节板21通过第六铰链轴20连接,可实现定轴转动运动,该处铰链连接形式的动密封已申报其他专利,不属于本专利编写范畴。第三调节板15侧向开设有动密封安装槽,安装第三调节板密封条25,用于解决第三调节板15在运动过程中与侧板1之间的动密封问题(如图3所示)。插槽上盖板23和插槽下盖板24通过螺钉28进行连接,形成一个等高度、等宽度插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几何可调流道伸缩补偿及动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四调节板和插槽;/n所述第四调节板的一端与第三调节板铰接,第四调节板的另一端插接在插槽内,可在插槽内水平伸缩,插槽固定于发动机上,第四调节板与插槽之间的缝隙均设置密封条实现动密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几何可调流道伸缩补偿及动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四调节板和插槽;
所述第四调节板的一端与第三调节板铰接,第四调节板的另一端插接在插槽内,可在插槽内水平伸缩,插槽固定于发动机上,第四调节板与插槽之间的缝隙均设置密封条实现动密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几何可调流道伸缩补偿及动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包括插槽上盖板和插槽下盖板,插槽上盖板和插槽下盖板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插槽内的三个侧壁均设置密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晖杜江毅刘胜国兆普朱守梅满延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