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用防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76499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下用防冰装置,包括多组吹气机构以及连接在吹气机构间的连接管道,所述吹气机构包括支撑气管、活动安装在支撑气管上的吹气管、固定连接在吹气管内壁上的旋转扇叶、固定连接在旋转扇叶上端的连接杆、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上端的气泡二次整定罩,所述连接杆贯穿吹气管的上端。该水下用防冰装置,在通气后能够排出均匀的气泡,且在通风的同时,风力带动旋转扇叶转动,可以驱动整个吹气管以及气泡二次整定罩一起转动,可以使得气泡离开吹气机构后能够具有一定的初速度,使得气泡的覆盖范围更广,并且吹气机构旋转可以带动水流,使得水底结冰的概率更小。

An anti ice device for underwater u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用防冰装置
本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及闸门、景观工程水闸、水运码头、交通桥梁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纬度寒冷地区水利水电工程闸门以及水工建筑物的防冰冻吹气组件、以及集成有该吹气组件的防冰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高纬度寒冷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闸门及水工建筑物容易出现结冰现象,如果没有及时处理,静冰压力、冰拔力、冰爬力会对闸门及水工建筑物带来结构的破坏,同时,防冰工程是闸门冬季泄流开启的关键;现今,大多数工程采用人工破冰,其劳动强度较大、除冰并不彻底、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还有的工程尝试过使用潜水泵喷射压力水流法,其工作原理是潜水泵将水面以下一定深度、温度较高的水喷射至水面上,连续运行以此防止水面结冰;以上几种防冰均存在除冰不彻底、设备可靠性差、存在人身安全隐患工艺复杂、浪费人力物力等情况,并不适合现今水利水电工程、城市景观工程大跨度景观闸等使用,而且上述几种破冰方案破冰效果并不明显。根据授权公开号为CN201721868805.3的专利中记载的一种吹气组件及具有吹气组件的防冰装置,其利用吹气管上的弹性膜片以及气泡二次整定罩将产生的气泡打散分割并使得气泡能够更加均匀,但是其产生的气泡只能够在气泡二次整定罩周边一定的范围内,范围覆盖面小,需要将吹气管之间的距离设置的较短,且其吹气管并不能够进行转动,只能够通过气泡带动水底水流的波动,不能够增加对水流波动的影响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一种水下用防冰装置。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水下用防冰装置,包括多组吹气机构以及连接在吹气机构间的连接管道,所述吹气机构包括支撑气管、活动安装在支撑气管上的吹气管、固定连接在吹气管内壁上的旋转扇叶、固定连接在旋转扇叶上端的连接杆、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上端的气泡二次整定罩,所述连接杆贯穿吹气管的上端,气泡二次整定罩与专利CN201721868805.3中公开的气泡二次整定罩工作原理相同,连接管道与外界风源连接,且之间设有气阀,可以调节连接管中的风力大小。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支撑气管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旋转轨道,可以使得吹气管在转动时与支撑气管之间的气密性,也减小了吹气管与支撑气管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减小损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吹气管的下端壁上设有滑槽,所述旋转轨道的上端位于滑槽内,所述旋转轨道与滑槽均为环形,旋转轨道的上端为圆弧状,滑槽也为半球状凹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旋转扇叶位于吹气管内部靠近下端的位置,所述旋转扇叶包括中端连接圆柱与若干个扇叶,扇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吹气管的内壁上,扇叶部的另一端固定在中端连接圆柱上,若干个扇叶均匀对称分布在中端连接圆柱上,在风流经过旋转扇叶后,旋转扇叶会在风流的作用下开始旋转,旋转的同时带动吹气管一同旋转,吹气管与气泡二次整定罩之间的位移关系是固定的,保证同向同速转动,使得气泡能够较为稳定的生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连接杆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中端连接圆柱上,且连接杆的上端贯穿吹气管与气泡二次整定罩固定连接,可以保证吹气管与气泡二次整定罩之间同向同速转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吹气管的壁上均匀布设有若干个通气孔,所述吹气管的外表面设有弹性膜片,弹性膜片上均匀布设有通气微孔,通气孔的直径大于通气微孔的直径,和专利CN201721868805.3中的内的弹性膜片相同。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气泡二次整定罩的壁上设有若干个布气孔,布气孔均匀分布在气泡二次整定罩的上端壁与侧壁上,所述吹气管与气泡二次整定罩之间设有间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通过气流带动旋转扇叶转动,旋转扇叶转动后可以带动吹气管与气泡二次整定罩同时转动,并且保证两者之间的速度相同,保持相对的稳定,气泡从二次整定罩排出后,其具有两个方向的初始速度,可以使得气泡排出后能够覆盖更广的范围,可以增加吹气机构之间的距离,较少了整个装置的造价;2)本技术旋转扇叶转动后带动吹气管与气泡二次整定罩同时转动,可以使得吹气管与气泡二次整定罩能够带动水底水流的波动,可以使得水流的波动效果在气泡、吹气管与气泡二次整定罩的带动下能够更强,使得本装置的防冰效果更强;3)本技术结构简单,稳定性高,设计合理,便于实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吹气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吹气管与气泡二次整定罩的相配合视图。图中:1、连接管道;2、吹气机构;21、支撑气管;210、支撑板;211、旋转轨道;22、气泡二次整定罩;23、吹气管;230、滑槽;24、连接杆;25、旋转扇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水下用防冰装置,包括多组吹气机构2以及连接在吹气机构2间的连接管道1,吹气机构2包括支撑气管21、活动安装在支撑气管21上的吹气管23、固定连接在吹气管23内壁上的旋转扇叶25、固定连接在旋转扇叶25上端的连接杆24、固定连接在连接杆24上端的气泡二次整定罩22,连接杆24贯穿吹气管23的上端,支撑气管2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10,且支撑板21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旋转轨道211,吹气管23的下端壁上设有滑槽230,旋转轨道211的上端位于滑槽230内,旋转轨道211与滑槽230均为环形,旋转扇叶25位于吹气管23内部靠近下端的位置,旋转扇叶25包括中端连接圆柱与若干个扇叶,扇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吹气管23的内壁上,扇叶部的另一端固定在中端连接圆柱上,若干个扇叶均匀对称分布在中端连接圆柱上,连接杆24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中端连接圆柱上,且连接杆24的上端贯穿吹气管23与气泡二次整定罩22固定连接,吹气管23的壁上均匀布设有若干个通气孔,吹气管23的外表面设有弹性膜片,弹性膜片上均匀布设有通气微孔,通气孔的直径大于通气微孔的直径,气泡二次整定罩22的壁上设有若干个布气孔,布气孔均匀分布在气泡二次整定罩22的上端壁与侧壁上,吹气管23与气泡二次整定罩22之间设有间隙。需要说明的是,打开外界风源并提供足够的风力,风流从连接管道1中进入吹气机构2中,气流经过吹气管23中的旋转扇叶25后,会带动旋转扇叶25转动,旋转扇叶25转动后可以带动吹气管23与气泡二次整定罩22同时转动,并且保证两者之间的速度相同,保持相对的稳定,气体从吹气管23进入气泡二次整定罩22时会形成气泡,气泡在气泡二次整定罩22的筛选以及整合后排出,气泡排出时,其具有两个方向的初始速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用防冰装置,包括多组吹气机构(2)以及连接在吹气机构(2)间的连接管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机构(2)包括支撑气管(21)、活动安装在支撑气管(21)上的吹气管(23)、固定连接在吹气管(23)内壁上的旋转扇叶(25)、固定连接在旋转扇叶(25)上端的连接杆(24)、固定连接在连接杆(24)上端的气泡二次整定罩(22),所述连接杆(24)贯穿吹气管(23)的上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用防冰装置,包括多组吹气机构(2)以及连接在吹气机构(2)间的连接管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机构(2)包括支撑气管(21)、活动安装在支撑气管(21)上的吹气管(23)、固定连接在吹气管(23)内壁上的旋转扇叶(25)、固定连接在旋转扇叶(25)上端的连接杆(24)、固定连接在连接杆(24)上端的气泡二次整定罩(22),所述连接杆(24)贯穿吹气管(23)的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用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气管(2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10),且支撑板(21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旋转轨道(2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下用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管(23)的下端壁上设有滑槽(230),所述旋转轨道(211)的上端位于滑槽(230)内,所述旋转轨道(211)与滑槽(230)均为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用防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扇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一超苏一旺查晓军孙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胜达液压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