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及固定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76328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及固定结构,支持装置包括支撑工作部;还包括与所述支撑工作部相连的手持转动部以便改变支撑工作部的支撑工作角度,所述支撑工作部呈H形,包括两平行正对的光圆棒料,两光圆棒料的中部之间通过传扭连接筋相连;所述手持转动部呈T形,包括延伸杆和横置于延伸杆一端的转动手柄杆,延伸杆的另一端连接于传扭连接筋的中部,延伸杆平行于两光圆棒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支撑装置结构简单,支撑有效,使用和拆卸都很方便,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拆卸之后也可以再次循环利用,节约成本,使用时,将支撑工作部以平行于两间隔的端模板的形式伸入到两端模板之间,再通过转动手柄杆转动90°即可实现有效支撑固定。

A supporting device and fixed structure of concrete formwork for road deformation joi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及固定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固定建筑物基础工程构件
,具体涉及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及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道路或桥梁等的变形缝位置处,成型之后留有间隙,以保持调节功能性,保障道路或桥梁的长期有效使用。在设置变形缝的两段道路或桥梁的相邻两段建造时,有的通过现浇的方式构建,在相对的端模板之间需要保持间距;目前采用的方式都是通过填充物进行填充,比如塞入木头等物体进行填充以支撑固定模板,防止浇筑过程中爆模。但是目前的填充支撑固定方式,操作不便,既不便填充,也不便后期拆卸,效率低,部分填充物在拆卸时常被直接破坏拆卸而无法再循环利用,这都有待进一步优化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及固定结构,避免目前变形缝现浇施工模板固定不便、效率低的问题,取得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循环利用的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包括支撑工作部;还包括与所述支撑工作部相连的手持转动部以便改变支撑工作部的支撑工作角度,所述支撑工作部呈H形,包括两平行正对的光圆棒料,两光圆棒料的中部之间通过传扭连接筋相连;所述手持转动部呈T形,包括延伸杆和横置于延伸杆一端的转动手柄杆,延伸杆的另一端连接于传扭连接筋的中部,延伸杆平行于两光圆棒料。进一步完善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光圆棒料为光圆钢棒,所述传扭连接筋、延伸杆和转动手柄杆为螺纹钢。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手柄杆平行于传扭连接筋以使支撑工作部和手持转动部均位于同一平面上。进一步地,在靠近转动手柄杆两端的杆段上分别套设有防护衬套以便使用时握持。进一步地,所述延伸杆为两段式设计,延伸杆由与传扭连接筋相连的下杆段和与转动手柄杆相连的上杆段构成,下杆段和上杆段共线且相对的一端为可拆卸的同步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下杆段的自由端加工有三方,所述上杆段的自由端设有与所述三方相适配的内三方套筒并插接。进一步地,所述三方上设置有凸出于其侧壁的可缩进的弹性半球,在内三方套筒的内壁上设有对应的半球形凹槽以便弹性半球落入半球形凹槽中实现卡嵌。进一步地,所述两光圆棒料的外侧分别平行连接有劣弧形式的柱面板,两柱面板等径且同轴。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固定结构,包括平行正对的两现浇道路变形缝端模板,还包括若干上述的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所有的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间隔设置在两现浇道路变形缝端模板之间,所有的支撑工作部相互平行且支撑于两现浇道路变形缝端模板之间以防止其相向移动。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支持装置,使用时,在道路变形缝处的两个相对的端模板架设好之后,可以手持支持装置的所述转动手柄杆,通过延伸杆将支撑工作部以平行于端模板的形式伸入到两端模板之间,再通过转动手柄杆的转动,通过延伸杆将支撑工作部转动90°,即使支撑工作部的传扭连接筋垂直于两端模板,而两光圆棒料接触支撑于两端模板上,保持两端模板之间的间距,保证在浇筑时两模板不会相向移动而爆模。本支持装置的结构简单,支撑有效,使用和拆卸都很方便,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拆卸之后也可以再次循环利用,节约成本。2、本专利技术的支持装置,使用时便于观察;支撑之后拆卸转动手柄杆可减小对支撑操作之后的现场施工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具体实施例的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具体实施例的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的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仰视图;图4为具体实施例的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A剖视图;图6为图1的支持装置的一种变形形式的支撑示意图;图7为图2的支持装置可行的一种支撑形式示意图;图8为具体实施例的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的进一步变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支撑工作部1,手持转动部2,光圆棒料11,传扭连接筋12,柱面板13,延伸杆21,下杆段211,上杆段212,三方213,内三方套筒214,转动手柄杆22,防护衬套23,现浇道路变形缝端模板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见图1,具体实施例的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包括支撑工作部1;还包括与所述支撑工作部1相连的手持转动部2以便改变支撑工作部1的支撑工作角度,所述支撑工作部1呈H形,包括两平行正对的光圆棒料11,使用时多呈竖向,两光圆棒料11的中部之间通过传扭连接筋12固定连接;所述手持转动部2呈T形,包括延伸杆21和横置于延伸杆21一端的转动手柄杆22,具体为固定连接于转动手柄杆22的中部,延伸杆2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传扭连接筋12的中部、中间等分位置处,延伸杆21平行于两光圆棒料11。实施例的支持装置,使用时,在道路变形缝处的两个相对的端模板架设好之后,可以手持支持装置的所述转动手柄杆22,通过延伸杆21将支撑工作部1以平行于端模板的形式伸入到两端模板之间,再通过转动手柄杆22的转动,通过延伸杆21将支撑工作部1转动90°,即使支撑工作部1的传扭连接筋12垂直于两端模板,而两光圆棒料11接触支撑于两端模板上,保持两端模板之间的间距,保证在浇筑时两模板不会相向移动而爆模,实际操作时按设计要求多个本支撑装置间隔支撑使用。本支持装置的结构简单,支撑有效,使用和拆卸都很方便,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拆卸之后也可以再次循环利用,节约成本。其中,所述光圆棒料11为光圆钢棒,所述传扭连接筋12、延伸杆21和转动手柄杆22为螺纹钢,相关连接可采用焊接形式。这样,光圆钢棒可降低摩擦力,便于转向支撑。所有材料均普通易寻,制造成本低。其中,所述转动手柄杆22平行于传扭连接筋12以使支撑工作部1和手持转动部2均位于同一平面上。这样,进一步方便操作,因为有的变形缝是比较深的,支撑装置的延伸杆21较长,施工时不便于观察支撑工作部1的转动朝向是什么状态了,而使转动手柄杆22平行于传扭连接筋12设置后,就可以将转动手柄杆22作为支撑工作部1朝向状态的观察部,通过观察转动手柄杆22的朝向就可以间接判断出支撑工作部1转动朝向状态了。请参见图4、图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固定结构,包括平行正对的两现浇道路变形缝端模板3,还包括若干上述的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所有的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沿现浇道路变形缝端模板3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两现浇道路变形缝端模板3之间,所有的支撑工作部1相互平行且支撑于两现浇道路变形缝端模板3之间以防止其相向移动,即传扭连接筋12垂直于两现浇道路变形缝端模板3,主要是防止浇筑时因砼浆的挤压而相向移动,发生爆模。实施时,对应的端模板内设有钢筋笼,钢筋笼作为支撑,支撑端模板和上面的变形缝以便现浇,为现有技术。固定结构的效果与前述效果相同,不再赘述。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包括支撑工作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支撑工作部相连的手持转动部以便改变支撑工作部的支撑工作角度,所述支撑工作部呈H形,包括两平行正对的光圆棒料,两光圆棒料的中部之间通过传扭连接筋相连;所述手持转动部呈T形,包括延伸杆和横置于延伸杆一端的转动手柄杆,延伸杆的另一端连接于传扭连接筋的中部,延伸杆平行于两光圆棒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包括支撑工作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支撑工作部相连的手持转动部以便改变支撑工作部的支撑工作角度,所述支撑工作部呈H形,包括两平行正对的光圆棒料,两光圆棒料的中部之间通过传扭连接筋相连;所述手持转动部呈T形,包括延伸杆和横置于延伸杆一端的转动手柄杆,延伸杆的另一端连接于传扭连接筋的中部,延伸杆平行于两光圆棒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圆棒料为光圆钢棒,所述传扭连接筋、延伸杆和转动手柄杆为螺纹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手柄杆平行于传扭连接筋以使支撑工作部和手持转动部均位于同一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靠近转动手柄杆两端的杆段上分别套设有防护衬套以便使用时握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道路变形缝混凝土模板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杆为两段式设计,延伸杆由与传扭连接筋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建康陶立业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