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50898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电池、端板以及侧板。多个电池沿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端板设置于多个电池沿长度方向的端部;侧板包括主体部、第一插接部以及连接部;主体部位于多个电池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一插接部连接于主体部和连接部之间;端板上设置有第一凹槽;侧板的第一插接部插入第一凹槽且连接部固定于端板。使侧板的连接部固定于端板,以建立端板和侧板的连接,并且使侧板的第一插接部插入端板的第一凹槽中,以进一步加强端板和侧板的连接,由此通过使端板和侧板之间具有多重连接,缓解端板与侧板之间的连接处直接受到的作用力,从而减小端板与侧板之间的连接处断裂失效的风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和一种车辆。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电池模组通常使用端板和侧板通过焊接工艺连接成框架并将多个电池紧固于其中成组,由于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膨胀变形,导致端板与侧板之间的连接处特别是焊缝受力过大,引起焊缝断裂失效,或者是在复杂工况下,特别是冲击、振动复合载荷下,循环往复应力造成焊缝处的疲劳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车辆,其能够减小端板与侧板之间的连接处断裂失效的风险。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电池、端板以及侧板。多个电池沿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端板设置于多个电池沿长度方向的端部;侧板包括主体部、第一插接部以及连接部;主体部位于多个电池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一插接部连接于主体部和连接部之间;端板上设置有第一凹槽;侧板的第一插接部插入第一凹槽且连接部固定于端板。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凹槽沿端板的高度方向贯穿。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凹槽为横截面为梯形的梯形凹槽。在一实施例中,端板包括沿宽度方向的第一表面以及沿长度方向的第二外表面;第一凹槽相对于第一表面凹陷;第一插接部相对于主体部朝靠近端板的方向突出并插入第一凹槽。在一实施例中,端板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相对于第二外表面凹陷;侧板还包括第二插接部,第二插接部连接于第一插接部和连接部之间,且第二插接部相对连接部朝靠近端板的方向突出并插入第二凹槽。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插接部插入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一凹槽沿长度方向的最大尺寸的一半,且第二插接部插入第二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二凹槽沿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的一半。在一实施例中,端板上设置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相对于第二外表面凹陷且第二凹槽从第三凹槽的底壁向内凹陷,连接部与第三凹槽配合。在一实施例中,侧板还包括弯折部,连接于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之间;端板还包括第一配合面,连接于第一表面和第二外表面之间,弯折部与第一配合面配合。在一实施例中,电池包括沿宽度方向的侧面、沿长度方向的大面以及将侧面和大面连接的连接面;端板还包括沿长度方向的第二内表面以及第二配合面,第二配合面将第二内表面和第一表面连接,第二配合面与连接面配合。在一实施例中,连接面为圆弧面,对应地,第二配合面为圆弧面,且第二配合面的圆心角大于连接面的圆心角的一半。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其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池模组。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电池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使侧板的连接部固定于端板,以建立端板和侧板的连接,并且使侧板的第一插接部插入端板的第一凹槽中,以进一步加强端板和侧板的连接,由此通过使端板和侧板之间具有多重连接,缓解端板与侧板之间的连接处直接受到的作用力,从而减小端板与侧板之间的连接处断裂失效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图1的电池模组的局部区域A的立体图。图3是沿图1中的线B-B作出的电池模组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4是根据图1的电池模组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另一角度观察的根据图1的电池模组的立体图。图6是根据图1的电池模组的端板的立体图。图7是从另一角度观察的根据图1的电池模组的端板的立体图。图8是根据图7的电池模组的端板的俯视图。图9是根据图1的电池模组的侧板的立体图。图10是从另一角度观察的根据图1的电池模组的侧板的立体图。图11是根据图10的电池模组的侧板的俯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M电池模组23第一配合面1电池24第二内表面11侧面25第二配合面12大面25a圆心角13连接面3侧板13a圆心角31主体部14顶盖32第一插接部15电极端子321第一凹腔16防爆阀33连接部2端板331外表面R1第一凹槽34第二插接部R11最大尺寸341第二凹腔R2第二凹槽35弯折部R21最大尺寸4绝缘板R3第三凹槽41配合部R31底壁L长度方向21第一表面W宽度方向22第二外表面H高度方向具体实施方式附图示出本技术的实施例,且将理解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示例,本技术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因此,本文公开的具体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而是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且作为表示性的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实施本技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以上(包括两个);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指示方向的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车辆。本技术的车辆包括本技术的电池包和车辆主体。所述电池包设置于所述车辆主体。其中,车辆为新能源汽车,其可以为纯电动汽车,也可以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车辆主体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电池包电连接,由电池包提供电能,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车辆主体上的车轮连接,从而驱动汽车行进。优选地,电池包可水平设置于车辆主体的底部。所述电池包包括本技术的电池模组M。电池模组M可收容于箱体内,电池模组M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电池模组M排列布置于箱体内。箱体的类型不受限制,箱体可为框状箱体、盘状箱体或盒状箱体等,具体地,箱体可包括容纳电池模组M的下箱体和与下箱体盖合的上箱体。参照图1至图5,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M包括多个电池1、端板2以及侧板3。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的示例,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依次排列。电池1可为硬壳电池(或称为罐型电池)或软包电池(或称为袋型电池)。硬壳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壳体、顶盖14、电极端子15、防爆阀16以及注液孔等。壳体的内部形成收容腔,以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以及将正极片和负极片间隔开的隔离膜。软包电池包括封装袋(例如由铝塑膜形成)、电极组件(与硬壳电池的构成和成型类似)以及极耳。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的示例,端板2设置于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的端部。侧板3包括主体部31、第一插接部32以及连接部33;主体部31位于多个电池1沿宽度方向W的一侧,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M),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池(1)、端板(2)以及侧板(3);/n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依次排列;/n端板(2)设置于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的端部;/n侧板(3)包括主体部(31)、第一插接部(32)以及连接部(33);主体部(31)位于多个电池(1)沿宽度方向(W)的一侧,第一插接部(32)连接于主体部(31)和连接部(33)之间;/n端板(2)上设置有第一凹槽(R1);侧板(3)的第一插接部(32)插入第一凹槽(R1)且连接部(33)固定于端板(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M),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池(1)、端板(2)以及侧板(3);
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依次排列;
端板(2)设置于多个电池(1)沿长度方向(L)的端部;
侧板(3)包括主体部(31)、第一插接部(32)以及连接部(33);主体部(31)位于多个电池(1)沿宽度方向(W)的一侧,第一插接部(32)连接于主体部(31)和连接部(33)之间;
端板(2)上设置有第一凹槽(R1);侧板(3)的第一插接部(32)插入第一凹槽(R1)且连接部(33)固定于端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M),其特征在于,第一凹槽(R1)沿端板(2)的高度方向(H)贯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M),其特征在于,第一凹槽(R1)为横截面为梯形的梯形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M),其特征在于,
端板(2)包括沿宽度方向(W)的第一表面(21)以及沿长度方向(L)的第二外表面(22);
第一凹槽(R1)相对于第一表面(21)凹陷;
第一插接部(32)相对于主体部(31)朝靠近端板(2)的方向突出并插入第一凹槽(R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M),其特征在于,
端板(2)上设置有第二凹槽(R2),第二凹槽(R2)相对于第二外表面(22)凹陷;
侧板(3)还包括第二插接部(34),第二插接部(34)连接于第一插接部(32)和连接部(33)之间,且第二插接部(34)相对连接部(33)朝靠近端板(2)的方向突出并插入第二凹槽(R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M),其特征在于,第一插接部(32)插入第一凹槽(R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鑫姚己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