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瘤培训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4993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血管瘤培训模型,包括内部设有颅骨腔的颅骨,所述颅骨腔内设有颅内动静脉血管,所述颅内动静脉血管上设有至少一个血管瘤模型,所述血管瘤模型包括载瘤血管和设于所述载瘤血管上的血管瘤主体,所述血管瘤模型通过所述载瘤血管与所述颅内动静脉血管可拆卸连接,所述颅骨上设有供针对对应血管瘤模型进行锁孔入路模拟手术的骨窗或与所述颅骨可拆卸连接的循环颅骨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模拟血管瘤大小、形态、不同位置及指向的组合,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血管瘤夹的型号和夹闭角度,能够提高医生对血管瘤夹闭术的操作技能和经验积累,减少血管瘤手术实操时血管瘤破裂的几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风险。

A training model of hemangiom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管瘤培训模型
本技术涉及生物医学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血管瘤培训模型。
技术介绍
血管壁薄弱局部形成膨起(球形隆起),形成瘤囊样改变,内充满血液,形成动脉瘤。根据动脉瘤出现部位不同,可分为颅内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脏动脉瘤等。而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颅内动脉瘤按照发生部位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和Willis环后循环动脉瘤。其中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包括:颈内动脉动脉瘤、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动脉瘤,Willis环后循环动脉瘤包括:椎动脉动脉瘤、基底动脉动脉瘤、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约85%的动脉瘤位于Willis动脉环前半环颈内动脉系统。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病变中常见危险性极高的疾病,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的因素之一,起最大危险为破裂出血,目前治疗动脉瘤较为有限的办法是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损伤比较小,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但缺点是目前的花费较大,复发率相对较高。动脉瘤夹闭术的费用相对少些,动脉瘤夹闭治疗也相对彻底些,没有残留,复发率很低,对于合并有颅内较大血肿的患者也很合适,手术的时候可以同时进行血肿的清除。但是开颅损伤大,有一定的并发症,所以手术需要丰富经验和很高医术的神经外科医生。动脉瘤颈夹闭术的目的在于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避免发生再出血;保持载瘤及供血动脉继续通畅,维持脑组织正常血运。其原理是用特制的一种无磁金属夹将动脉瘤从根部(瘤颈)夹闭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目的。先根据影像图像,如磁共振动脉造影(MRA)、CT动脉造影(CTA)或脑血管造影(DSA)等的一种或几种方式检查出病灶的位置,采用锁孔技术、微创开颅,开一个小孔,使用高倍显微镜,把蛛网膜包裹的载瘤动脉解剖出来,降低动脉瘤内压,将血管充分显露出来;然后将动脉瘤的瘤颈和瘤体、显露出来,同时还要将与动脉瘤粘连的细微血管从动脉瘤表面分离出来,防止因手术误夹这些微小血管造成脑损伤;最后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夹闭脑动脉与正常动脉相连的部位,也就是瘤颈,彻底阻断动脉瘤体遭受到血液的冲击致使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夹闭术是开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也比较多;经验丰富,技能卓越的神经外科医师、动脉瘤病灶的准确评估,合适动脉瘤夹的选择等条件都是保证动脉瘤夹闭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如今,随着手术器械和技术的提高,其手术相关并发症较为明显减少,但发生动脉瘤破裂仍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术中动脉瘤破裂及破裂后的处理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种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血管瘤培训模型。本技术提供的血管瘤培训模型按照颅内血管瘤发生部位集合了常见的血管瘤,以及针对不同部位的血管瘤的手术入路的锁孔骨窗或循环颅骨片。通过模拟血管瘤大小、形态、不同位置及指向的组合,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血管瘤夹的型号和夹闭角度,能够提高血管瘤夹闭术的操作技能和经验积累,减少血管瘤实操时血管瘤破裂的几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风险。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血管瘤培训模型,其中,包括内部设有颅骨腔的颅骨,所述颅骨腔内设有颅内动静脉血管,所述颅内动静脉血管上设有至少一个血管瘤模型,所述血管瘤模型包括载瘤血管和设于所述载瘤血管上的血管瘤主体,所述血管瘤模型通过所述载瘤血管与所述颅内动静脉血管可拆卸连接,所述颅骨上设有供针对对应血管瘤模型进行锁孔入路模拟手术的骨窗或与所述颅骨可拆卸连接的循环颅骨片。这样,当该血管瘤培训模型的颅骨上设置的是供针对对应血管瘤模型进行锁孔入路模拟手术的骨窗时,即成为一个可视化已开入路锁孔骨窗的血管瘤培训模型,主要是针对示范教学,讲解培训等情况,用于立体呈现各种血管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瘤颈等,并由此学习相对应的入路方式。当该血管瘤培训模型的颅骨上设置的是供针对对应血管瘤模型进行锁孔入路模拟手术且与所述颅骨可拆卸连接的循环颅骨片时,它就可以给医生提供一个实操的平台,实操模拟时,可以让操作人根据所需夹闭的血管瘤,实时地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入路方式打开循环颅骨片,由此达到操作训练的目的。并且,该血管瘤培训模型可以循环使用,第一次操作完成后,把循环颅骨片取下,换上一块新的循环颅骨片,即可以由下一个操作人进行第二次操作,极大的降低了成本。优选地,所述血管瘤模型包括动脉瘤模型和静脉瘤模型,动静脉血管包括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其中,动脉瘤模型设于动脉血管上,静脉瘤模型设于静脉血管上。优选地,所述血管瘤培训模型包括设于颅内动静脉血管Willis环动脉上的颈内动脉动脉瘤模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模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模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模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模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模型、椎动脉动脉瘤模型、基底动脉动脉瘤模型和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模型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血管瘤培训模型的制作过程如下:收集根据动脉瘤瘤发生部位分类的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和Willis环后循环动脉瘤两大类所包含的9种常见颅内动脉瘤病例。扫描患者术前的影像数据(磁共振动脉造影(MRA)、CT动脉造影(CTA)或脑血管造影(DSA)等的一种或几种方式),要求为薄层扫描并保存为DICOM格式,把获取的影像数据导入重建软件(如mimics、3D-doctor、simpleware、等)中进行三维重建,把二维的影像图片转化为三维的立体模型。重建好的9种病例的动脉瘤三维的立体模型导入设计软件(3-matic、Magics、solidwork、等)中进行组合设计,在保证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瘤颈不改变的情况下,把9种动脉瘤病例集中到一个颅脑模型中,制作成一个血管瘤培训模型。优选地,所述载瘤血管与对应的颅内动静脉血管之间设有连接装置,连接装置的设置方式包括如下两种:第一种,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与所述载瘤血管连接的第一连接块以及与对应的颅内动静脉血管连接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可指示血管方向的图形卡凸,所述第二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可指示血管方向的图形卡凸相配合的图形卡槽。第二种,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与所述载瘤血管连接的第一连接块以及与对应的颅内动静脉血管连接的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可指示血管方向的图形卡槽,所述第二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可指示血管方向的图形卡槽相配合的图形卡凸。优选地,所述可指示血管方向的图形卡凸或可指示血管方向的图形卡槽为米字型或回字型。米字型或回字型设计能保证两端血管连接后,血管的走向和位置保持准确不变;血管瘤模型替换拆卸时,只需要把需替换的血管瘤模型从连接装置处拔开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即可拿掉需替换的血管瘤模型;换上新的血管瘤模型时,只需把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上的米字型卡扣或回字型卡扣的图形卡槽和图形卡凸对准槽位卡进去即可。优选地,所述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血管瘤培训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设有颅骨腔(2)的颅骨(1),所述颅骨腔(2)内设有颅内动静脉血管(4),所述颅内动静脉血管(4)上设有至少一个血管瘤模型(6),所述血管瘤模型(6)包括载瘤血管(61)和设于所述载瘤血管(61)上的血管瘤主体(62),所述血管瘤模型(6)通过所述载瘤血管(61)与所述颅内动静脉血管(4)可拆卸连接,所述颅骨(1)上设有供针对对应血管瘤模型(6)进行锁孔入路模拟手术的骨窗(7)或与所述颅骨(1)可拆卸连接的循环颅骨片(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管瘤培训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设有颅骨腔(2)的颅骨(1),所述颅骨腔(2)内设有颅内动静脉血管(4),所述颅内动静脉血管(4)上设有至少一个血管瘤模型(6),所述血管瘤模型(6)包括载瘤血管(61)和设于所述载瘤血管(61)上的血管瘤主体(62),所述血管瘤模型(6)通过所述载瘤血管(61)与所述颅内动静脉血管(4)可拆卸连接,所述颅骨(1)上设有供针对对应血管瘤模型(6)进行锁孔入路模拟手术的骨窗(7)或与所述颅骨(1)可拆卸连接的循环颅骨片(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瘤培训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管瘤模型(6)包括设于颅内动静脉血管(4)Willis环动脉上的颈内动脉动脉瘤模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模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模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模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模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模型、椎动脉动脉瘤模型、基底动脉动脉瘤模型和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模型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瘤培训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瘤血管(61)与对应的颅内动静脉血管(4)之间设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与所述载瘤血管(61)连接的第一连接块(9)以及与对应的颅内动静脉血管(4)连接的第二连接块(10),所述第一连接块(9)上设有可指示血管方向的图形卡凸(11),所述第二连接块(10)上设有与所述可指示血管方向的图形卡凸(11)相配合的图形卡槽(12);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块(9)上设有可指示血管方向的图形卡槽(12),所述第二连接块(10)上设有与所述可指示血管方向的图形卡槽(12)相配合的图形卡凸(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血管瘤培训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指示血管方向的图形卡凸(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小敏袁玉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