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3918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4:22
一种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所述的上小车分别独立设置在起重机械的主梁两侧,每一个所述上小车分别独立的设置有:设置在所述上小车接近主梁边缘的一侧、用于驱动该上小车独立的沿所述主梁边缘的轨道运行的行走轮,以及抵接所述主梁边缘的轨道、防止所述上小车倾覆的防脱装置。上述的各个上小车之间无物理连接,因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其整体高度低于现有结构,能够降低起重机械吊所在车间的屋顶高度以降低车间的制造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小车结构能够分别单独进行驱动,因而其灵活性同样优于现有技术。

Independent upper trolley for lifting machin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
本技术涉及造船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
技术介绍
随着豪华邮轮建造的新起,一些船厂为了追求建造环境和工程进度已开始建造用于豪华邮轮建造的室内船坞。室内船坞内需要双梁造船龙门吊。该造船龙门吊的吊高需要满足建造邮轮高度上的要求。同时,由于增加室内船坞车间高度会增加其建造成本,因而又需要对吊机的总高度进行一定的限制。由于整体式上小车在翻身工艺的要求下需要穿过下小车,因此,整体式上小车的总高度在下小车之上。然而由于上述建造邮轮所用的室内船坞对于吊机总高度的限制,用于建造邮轮的吊机不能采用室外龙门吊的整体式上小车方案。此外,考虑到豪华邮轮建造过程中有大量的薄板分段、异型分段以及特殊分段,这些分段在制定吊装工艺时对吊钩布置的灵活性要求更高。因而,现有吊车也很难满足该灵活度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去除了起重机械上两个上小车之间的连接结构,使得两个上小车分别独立与对应的主梁连接以降低上小车的高度,降低成本。本技术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首先,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中,包括分别独立设置在起重机械的主梁两侧的至少一对;每一个所述上小车分别独立的设置有:行走轮,设置在所述上小车接近主梁边缘的一侧,用于驱动该上小车独立的沿所述主梁边缘的轨道运行;防脱装置,抵接所述主梁边缘的轨道,防止所述上小车倾覆。可选的,上述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中,所述起重机械的主梁包括有相互平行的两根,所述每一根主梁的上表面的外缘和外侧面的下缘分别设置有上轨道和下轨道,所述上小车的行走轮和防脱装置分别抵接所述上轨道和下轨道,使得所述上小车维持在所述主梁的外侧。可选的,上述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中,所述行走轮设置在所述上小车的上部,其下表面抵接在所述上轨道的上端面,用于承载所述上小车及其吊重,驱动所述上小车沿所述上轨道行走。可选的,上述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中,所述防脱装置包括上靠轮,其设置在所述行走轮的下侧边缘,所述上靠轮的安装方向与所述行走轮垂直,其抵接在所述上轨道的内侧,用于向所述上小车提供向内的力矩以防止所述上小车倾覆。可选的,上述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中,所述行走轮的内侧固定有护板,所述护板的下端设置有向内弯折的耳板,所述耳板的下表面不超过所述行走轮的下侧边缘,所述上靠轮的轮轴穿过所述耳板将所述上靠轮固定在所述行走轮的内缘的下侧。可选的,上述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中,所述防脱装置还包括有下靠轮,其设置在所述上小车的下部,抵接所述下轨道的外侧端面,保持所述上小车的下部与所述主梁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可选的,上述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中,所述上小车的上部和下部之间连接有倒三角支架,所述行走轮固定于所述倒三角支架的上端接近主梁边缘的一侧,所述下靠轮固定于所述倒三角支架的下端接近所述主梁的一侧,所述下靠轮沿其径向抵接在所述下轨道的外侧端面,向所述上小车提供向外或倾斜向上的力矩以防止所述上小车倾覆。可选的,上述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中,所述各个上小车之间无物理结构连接。可选的,上述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中,各个上小车还分别设置有相互独立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分别连接其所设置的上小车的行走轮,用于驱动该行走轮沿所述上轨道运行。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起重机械,其上设置的各个上小车之间省去了物理连接结构,各个上小车能够分别独立运行。每个上小车分别通过各自的防脱装置和行走轮连接在双梁造船龙门吊等起重机械的主梁外侧,实现对上小车的驱动,提供防止上小车倾覆的力矩,并承载所述上小车及其吊重。由于上小车之间无物理连接,因而,本技术的结构,其整体高度低于现有结构,能够降低起重机械所在车间的屋顶高度以降低车间的制造成本。本技术的上小车结构能够分别单独进行驱动,因而其灵活性同样优于现有技术。此外,由于本技术的上小车分别采用独立的连接结构连接至主梁,因而可以在受力和力矩范围内根据特殊分段的吊装工艺需要,对各个上小车和下小车在主梁上的位置分别进行调整。由于能够对上小车实现单独的控制,本技术能够适应豪华邮轮搭载过程中,更为精细的操作,适用于不同安装位置所需要的对吊装的分段进行的姿态微调。本技术所采用的的独立的上小车布置为这种微调提供了可能性。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应用本技术的独立式上小车的室内双梁造船龙门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上述双梁造船龙门吊中上小车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中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1中双梁造船龙门吊中上小车/下小车平面布置方式的示意图;图6是上述双梁造船龙门吊中两主梁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表示主梁;2表示第二主梁;3表示下小车;4表示上小车;5表示第二上小车;6表示第二柔性铰;7表示第一柔性铰;8表示柔性腿;9表示上轨道;11表示上靠轮;12表示行走轮;13表示下靠轮;14表示下轨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本技术中所述的“内、外”的含义指的是相对于起重机械本身而言,指向其主梁内部或多个主梁的中间位置的方向为内,反之为外;而非对本技术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本技术中所述的“左、右”的含义指的是使用者正对起重机械本身而言,该视角下起重机械的主梁的一端为左,另一端为右,而非对本技术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本技术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本技术中所述的“上、下”的含义指的是使用者正对起重机械本身而言,由地面指向主梁的方向即为上,反之即为下,而非对本技术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独立设置在起重机械的主梁(1)两侧的至少一对;/n每一个所述上小车分别独立的设置有:/n行走轮(12),设置在所述上小车接近主梁(1)边缘的一侧,用于驱动该上小车独立的沿所述主梁(1)边缘的轨道运行;/n防脱装置,抵接所述主梁(1)边缘的轨道,防止所述上小车倾覆。/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25 CN 20192076327631.一种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独立设置在起重机械的主梁(1)两侧的至少一对;
每一个所述上小车分别独立的设置有:
行走轮(12),设置在所述上小车接近主梁(1)边缘的一侧,用于驱动该上小车独立的沿所述主梁(1)边缘的轨道运行;
防脱装置,抵接所述主梁(1)边缘的轨道,防止所述上小车倾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机械的主梁(1)包括有相互平行的两根,所述每一根主梁(1)的上表面的外缘和外侧面的下缘分别设置有上轨道(9)和下轨道(14),所述上小车的行走轮(12)和防脱装置分别抵接所述上轨道(9)和下轨道(14),使得所述上小车维持在所述主梁(1)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12)设置在所述上小车的上部,其下表面抵接在所述上轨道(9)的上端面,用于承载所述上小车及其吊重,驱动所述上小车沿所述上轨道(9)行走。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起重机械的独立式上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装置包括上靠轮(11),其设置在所述行走轮(12)的下侧边缘,所述上靠轮(11)的安装方向与所述行走轮(12)垂直,其抵接在所述上轨道(9)的内侧,用于向所述上小车提供向内的力矩以防止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琳
申请(专利权)人: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