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减震对重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3901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减震对重块,涉及电梯对重系统的对重块领域,为解决对重块长期承受冲击力容易导致外壳断裂填充物漏出,对重块却不具备任何减震性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一个下层对重块和多个上层对重块,上层对重块上端面向下形成凹面,上层对重块下端面向下形成凸面,上层对重块上端面和上层对重块下端面的弯曲度相同,上层对重块的四个侧面均竖直,上层对重块的一个竖直的侧面呈弓形;下层对重块上端面向下形成与上层对重块上端面相同的凹面,下层对重块下端面水平设置,下层对重块的四个侧面均竖直。

A new type of damping counterwe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减震对重块
本技术涉及电梯对重系统的对重块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减震对重块。
技术介绍
对重是电梯曳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重的结构没有固定的形式,其作用在于减少曳引电动机的功率和曳引轮、蜗轮上的力矩。对重装置位于井道内,通过曳引绳经曳引轮与轿厢连接。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对重装置通过对重导靴在对重导轨上滑行,起平衡作用。通常对重装置由对重架和对重块两部分组成,对重块分为铸铁、水泥、铅和混合材料几种,其中水泥和混合材料的对重块的成本较低廉,而铸铁和铅的成本则较高。在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有规定“如对重或者平衡重由对重块组成,应防止它的移位,为此应采取下列措施:a.对重块固定在一个轿架内;或b.如果是金属对重块,且额定速度不大于1m/s,则至少要用两根拉杆将对重块固定住”。TSG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规定对重块应固定可靠。目前,市面上的电梯已越来越注重安全性,所以对重块均可靠固定于对重架内,对重架的减震主要依靠安装于电梯井下部的对重缓冲器,但是在对重架接触对重缓冲器的同时,对重架内的对重块均会承受一定的冲击力,这在长时间运行后势必会造成危险,如冲击下水泥或混合材料对重块金属外壳破碎断裂,导致对重块碎片脱落或填充物散落,导致电梯对重失衡,最终造成电梯故障或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新型减震对重块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减震对重块,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对重块长期承受冲击力容易导致外壳断裂填充物漏出,对重块却不具备任何减震性能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减震对重块,包括一个下层对重块和多个设置于所述下层对重块上方的上层对重块,所述上层对重块的上端设置有上层对重块上端面,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向下形成凹面,所述上层对重块的下端设置有上层对重块下端面,所述上层对重块下端面向下形成凸面,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和所述上层对重块下端面的弯曲度相同,所述上层对重块的四个侧面均竖直,所述上层对重块的一个竖直的侧面呈弓形;所述下层对重块的上端设置有下层对重块上端面,所述下层对重块上端面向下形成与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相同的凹面,所述下层对重块的下端设置有下层对重块下端面,所述下层对重块下端面水平设置,所述下层对重块的四个侧面均竖直。优选的,多个所述上层对重块堆叠设置,下方的所述上层对重块的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与上方的所述上层对重块的所述上层对重块下端面相接,各个所述上层对重块的四个侧面分别共面。优选的,所述下层对重块的所述下层对重块上端面与最下层的所述上层对重块的所述上层对重块下端面相接,所述下层对重块的四个侧面与所述上层对重块的四个侧面分别共面。优选的,所述上层对重块的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的两端设置有上圆角。优选的,所述下层对重块的所述下层对重块上端面的两端设置有下圆角。优选的,所述上层对重块的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的中部设置有上凹槽。优选的,所述下层对重块的所述下层对重块上端面的中部设置有下凹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新型减震对重块的上层对重块的侧面为向下的弓形,弓形对重块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在对重架大小不变、单块对重块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块对重块与相邻对重块接触的表面积增大了,单位面积接触面所承受的压力减小了,提供了一定的良减震性能;二是弓形更有利于对重缓冲器冲击时形成的冲力的分散,提供了本技术最主要的减震性能来源。2.该新型减震对重块,设有凹槽和圆角,不仅搬运和安装方便安全,而且凹槽位于对重块的中部,当弓形结构受力时,中部受力较大,中部的凹槽避免了冲击力集中于一点,提供了一定的良减震性能。3.该新型减震对重块,形似房瓦,承力和减震能力更优于平板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上层对重块的立体图;图2为下层对重块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中:1、上层对重块;11、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1、上凹槽;112、上圆角;12、上层对重块下端面;2、下层对重块;21、下层对重块上端面;211、下凹槽;212、下圆角;22、下层对重块下端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型减震对重块,包括一个下层对重块2和多个设置于下层对重块2上方的上层对重块1,上层对重块1的上端设置有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向下形成凹面,上层对重块1的下端设置有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向下形成凸面,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和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的弯曲度相同,上层对重块1的四个侧面均竖直,上层对重块1的一个竖直的侧面呈弓形或倒置房瓦形,弓形和房瓦形都比直板形具备更好的减震能力,具体为承重能力和抗剪应力;下层对重块2的上端设置有下层对重块上端面21,下层对重块上端面21向下形成与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相同的凹面,下层对重块2的下端设置有下层对重块下端面22,下层对重块下端面22水平设置,下层对重块2的四个侧面均竖直。进一步,多个上层对重块1堆叠设置,下方的上层对重块1的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与上方的上层对重块1的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相接,各个上层对重块1的四个侧面分别共面。进一步,下层对重块2的下层对重块上端面21与最下层的上层对重块1的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相接,下层对重块2的四个侧面与上层对重块1的四个侧面分别共面。进一步,上层对重块1的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的两端设置有上圆角112,上圆角112可以减少上层对重块1的尖锐部分,不仅使安装和搬运更加安全,并且填充材料不易漏出。进一步,下层对重块2的下层对重块上端面21的两端设置有下圆角212,下圆角212可以减少下层对重块2的尖锐部分,不仅使安装和搬运更加安全,并且填充材料不易漏出。进一步,上层对重块1的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的中部设置有上凹槽111,上凹槽111位于上层对重块1的中部,当弓形结构受力时,中部受力较大,中部的上凹槽111可以避免冲击力集中于一点。进一步,下层对重块2的下层对重块上端面21的中部设置有下凹槽211,下凹槽211位于下层对重块2的中部,当弓形结构受力时,中部受力较大,中部的下凹槽211可以避免冲击力集中于一点。工作原理:使用时,将下层对重块2先装入对重架,下层对重块下端面22朝下,再依次装入一定数量的上层对重块1,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朝下,再通过固定装置将上层对重块1和下层对重块2固定于对重架内即可;当电梯运行时,对重架上下移动及对重缓冲器撞击电梯井底对上层对重块1和下层对重块2造成一定的冲击力,弓形弯曲面可以比直板形更好地分担冲力即提供减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减震对重块,包括一个下层对重块(2)和多个设置于所述下层对重块(2)上方的上层对重块(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对重块(1)的上端设置有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向下形成凹面,所述上层对重块(1)的下端设置有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所述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向下形成凸面,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和所述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的弯曲度相同,所述上层对重块(1)的四个侧面均竖直,所述上层对重块(1)的一个竖直的侧面呈弓形;所述下层对重块(2)的上端设置有下层对重块上端面(21),所述下层对重块上端面(21)向下形成与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相同的凹面,所述下层对重块(2)的下端设置有下层对重块下端面(22),所述下层对重块下端面(22)水平设置,所述下层对重块(2)的四个侧面均竖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减震对重块,包括一个下层对重块(2)和多个设置于所述下层对重块(2)上方的上层对重块(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对重块(1)的上端设置有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向下形成凹面,所述上层对重块(1)的下端设置有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所述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向下形成凸面,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和所述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的弯曲度相同,所述上层对重块(1)的四个侧面均竖直,所述上层对重块(1)的一个竖直的侧面呈弓形;所述下层对重块(2)的上端设置有下层对重块上端面(21),所述下层对重块上端面(21)向下形成与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相同的凹面,所述下层对重块(2)的下端设置有下层对重块下端面(22),所述下层对重块下端面(22)水平设置,所述下层对重块(2)的四个侧面均竖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减震对重块,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上层对重块(1)堆叠设置,下方的所述上层对重块(1)的所述上层对重块上端面(11)与上方的所述上层对重块(1)的所述上层对重块下端面(12)相接,各个所述上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芬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鸿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