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缓冲器、侧缓冲系统及铁路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93451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侧缓冲器、侧缓冲系统及铁路车辆,其中,该侧缓冲器包括:底座组成,安装于车体的一端;端盖组成,包括分别单独制造的端盖和第一筒体,端盖与第一筒体相连,第一筒体套接于底座组成,并与底座组成围合形成安装腔;第一弹性元件,安装于安装腔内;限位机构,与端盖组成相连,用于限定端盖组成相对底座组成的安装位置,第一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与端盖、底座组成相接触。采用这种结构,端盖和第一筒体为构造相对简单的零件,制造时使用常规模具,这种设计,使制造过程中不需要专用模具,只需要常规模具,又常规模具造价低于专用模具,因此,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常规模具内无复杂型腔,钢水的流动顺畅,易保证铸造质量。

A side buffer, side buffer system and railway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缓冲器、侧缓冲系统及铁路车辆
本技术涉及铁路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侧缓冲器、侧缓冲系统及铁路车辆。
技术介绍
铁路货运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运输组织模式,在货物流通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目前国内对于铁路货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而对铁路车辆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侧缓冲器是铁路车辆上的部件,常设置在车辆端部的横向两侧,用于传递和缓和车辆之间的冲击力。请参考图1-2,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侧缓冲器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视图。如图1、图2所示,侧缓冲器包括拉杆01、端盖组成02、弹簧03、底座组成04和螺母05,其中,端盖组成02包括端盖和安装于端盖的第一筒体,底座组成04包括底座和安装于底座的第二筒体,目前,常见的方案中端盖与第一筒体为一体形成、底座和第二筒体为一体形成,这就导致端盖组成02和底座组成04需要专用模具进行制造,制造成本较高,且由于结构的复杂性,一体铸造过程中也不易保证铸造的质量。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方案,以克服或缓解上述缺陷,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侧缓冲器、侧缓冲系统及铁路车辆,其中,该侧缓冲器的端盖组成采用分体式结构,无需专用模具,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且铸造质量也更易保证。本技术提供一种侧缓冲器,包括:底座组成,安装于车体的一端;端盖组成,包括分别单独制造的端盖和第一筒体,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一筒体相连,所述第一筒体套接于所述底座组成,并与所述底座组成围合形成安装腔;第一弹性元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限位机构,与所述端盖组成相连,用于限定所述端盖组成相对所述底座组成的安装位置,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端盖、所述底座组成相接触。采用这种结构,端盖组成为分体式结构,包括端盖和第一筒体,其中,端盖和第一筒体均为构造相对简单的零件,制造时使用常规模具即可,在制造完成后再将制造好的端盖和第一筒体进行组装,得到所需的结构相对复杂的端盖组成,这种设计,使得制造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专用模具,只需要使用常规模具即可,又常规模具造价低于专用模具,因此,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生产端盖、第一筒体的常规模具内无复杂型腔,钢水的流动更加顺畅,更易保证铸造质量。可选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拉杆和锁定件,所述拉杆穿过所述端盖、所述车体的端梁,并以所述拉杆的头部与所述端盖相抵接,所述锁定件与所述拉杆的尾部相连,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端梁相抵。可选地,所述锁定件为螺母;还包括防脱件,所述防脱件安装于所述拉杆,用于防止所述螺母脱落。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端梁和所述锁定件之间;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和所述端梁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和所述锁定件之间设置有垫片。可选地,所述端盖设有所述拉杆的穿过孔,沿靠近所述第一筒体的方向,所述穿过孔包括第一孔段与第二孔段,所述第二孔段为沿靠近所述第一筒体的方向孔径逐渐减小的锥形孔,所述第一孔段的孔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孔段大径端的直径;至少所述头部靠近所述第一筒体的轴向端部的周壁为与所述锥形孔相匹配的锥形壁面。可选地,还包括端盖堵,所述端盖堵安装于所述第一孔段,并能够与所述头部相抵接,以将所述头部压紧于所述第二孔段。可选地,所述底座组成包括分别单独制造的底座和第二筒体,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所述底座组成以所述底座与所述车体相连。可选地,所述端盖设置有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端盖的连接端部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接槽,并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底座设置有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底座的连接端部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接槽,并通过焊接固定。可选地,所述第一筒体包括第一插接部和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并与所述第一插接槽相适配,所述第一本体部通过第一锥形部与所述第一插接部相连;所述第二筒体包括第二插接部和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本体部,并与所述第二插接槽相适配,所述第二本体部通过第二锥形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相连。可选地,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的筒壁均设有安装孔;安装完成后,相套接的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中,位于外层的筒体的所述安装孔设有封堵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侧缓冲器,包括:底座组成,所述底座组成包括分别单独制造的底座和第二筒体,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所述底座组成以所述底座与所述车体相连;一体成型的端盖组成,所述端盖组成与所述底座组成围合形成安装腔;第一弹性元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限位机构,与所述端盖组成相连,用于限定所述端盖组成相对所述底座组成的安装位置,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端盖组成、所述底座相接触。采用这种结构,底座组成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底座和第二筒体,其中,底座和第二筒体均为构造相对简单的零件,制造时使用常规模具即可,在制造完成后再将制造好的底座和第二筒体进行组装,得到所需的结构相对复杂的底座组成,这种设计,使得制造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专用模具,只需要使用常规模具即可,又常规模具造价低于专用模具,因此,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生产底座、第二筒体的常规模具内无复杂型腔,钢水的流动更加顺畅,更易保证铸造质量。本技术提供一种侧缓冲系统,包括两个相对接的侧缓冲器,至少一个所述侧缓冲器为以上任一项所述的侧缓冲器。由于上述侧缓冲器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包括该侧缓冲器的侧缓冲系统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本技术提供一种铁路车辆,包括若干车体,相邻两所述车体之间设置有侧缓冲系统,所述侧缓冲系统为以上任一项所述的侧缓冲系统。该铁路车辆的若干车体具有上述侧缓冲系统,当然也具有上述侧缓冲器,因而也具备与上述侧缓冲器所具有的技术效果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侧缓冲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侧缓冲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端盖组成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端盖与第一筒体连接部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3中底座组成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底座与第二筒体连接部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3中端盖堵的正视图;图9为图3中端盖堵的侧视图。图1-2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01拉杆、02端盖组成、03弹簧、04底座组成、05螺母。图3-9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端盖组成、11端盖、111第一插接槽、112第一孔段、113第二孔段、12第一筒体、122第一插接部、123第一锥形部、124第一本体部;2底座组成、21底座、211第二插接槽、22第二筒体、222第二插接部、223第二锥形部、224第二本体部;3拉杆、31第一垫片、32第二弹性元件、33第二垫片、34锁定件、35防脱件;4端盖堵、41盖部、42抵接部;5第一弹性元件;6车体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组成(2),安装于车体的一端;/n端盖组成(1),包括分别单独制造的端盖(11)和第一筒体(12),所述端盖(11)与所述第一筒体(12)相连,所述第一筒体(12)套接于所述底座组成(2),并与所述底座组成(2)围合形成安装腔;/n第一弹性元件(5),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n限位机构,与所述端盖组成(1)相连,用于限定所述端盖组成(1)相对所述底座组成(2)的安装位置,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端盖(11)、所述底座组成(2)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组成(2),安装于车体的一端;
端盖组成(1),包括分别单独制造的端盖(11)和第一筒体(12),所述端盖(11)与所述第一筒体(12)相连,所述第一筒体(12)套接于所述底座组成(2),并与所述底座组成(2)围合形成安装腔;
第一弹性元件(5),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
限位机构,与所述端盖组成(1)相连,用于限定所述端盖组成(1)相对所述底座组成(2)的安装位置,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端盖(11)、所述底座组成(2)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拉杆(3)和锁定件(34),所述拉杆(3)穿过所述端盖(11)、所述车体的端梁(6),并以所述拉杆(3)的头部与所述端盖(11)相抵接,所述锁定件(34)与所述拉杆(3)的尾部相连,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端梁(6)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34)为螺母;
还包括防脱件(35),所述防脱件(35)安装于所述拉杆(3),用于防止所述螺母脱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弹性元件(32),所述第二弹性元件(32)设置在所述端梁(6)和所述锁定件(34)之间;
所述第二弹性元件(32)和所述端梁(6)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弹性元件(32)和所述锁定件(34)之间设置有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11)设有所述拉杆(3)的穿过孔,沿靠近所述第一筒体(12)的方向,所述穿过孔包括第一孔段(112)与第二孔段(113),所述第二孔段(113)为沿靠近所述第一筒体(12)的方向孔径逐渐减小的锥形孔,所述第一孔段(112)的孔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孔段(113)大径端的直径;
至少所述头部靠近所述第一筒体(12)的轴向端部的周壁为与所述锥形孔相匹配的锥形壁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盖堵(4),所述端盖堵(4)安装于所述第一孔段(112),并能够与所述头部相抵接,以将所述头部压紧于所述第二孔段(113)。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侧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成(2)包括分别单独制造的底座(21)和第二筒体(22),所述底座(21)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海龙陈龙王晓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