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92672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先按照现有技术搭设楼板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并根据现有技术按照施工图纸在预设位置进行后浇带施工缝留设工作;然后,在后浇带两侧对称搭设两排管模,待楼板和管模浇筑完混凝土并达到要求后,此时,在各个管模处形成混凝土支撑柱,从而可以拆除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进而降低了扣件式钢管模板在后浇带处中钢管、扣件及顶托的占用时间,较好的提升了使用功效,节约了较大的材料成本。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ost cast strip formwork suppor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是一种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建筑业施工技术的蓬勃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建筑的体量及规模也不断增加,当建筑的主、裙楼高差较大或建筑物整体平面尺寸较大时,往往需要在相应位置设置后浇带,进而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匀或沉降不均匀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故施工现场后浇带支撑体系逐渐变成了施工中的重点部位,同时也属于现场管理的薄弱环节。常见的后浇带支撑体系为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现有具体的做法为:根据施工方案,进行楼板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楼板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进行搭设,待后浇带两侧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先拆除后浇带两侧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并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同时保留后浇带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待达到主体结构封顶或者其他设计条件后,进而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最后待后浇带位置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部分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现有做法中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立杆布置较密,立杆与立杆的间距约1m左右,且其纵横向杆件及剪刀撑较多,支撑体系较为繁杂,由于后浇带区的扣件式钢管模板要留存时间较长,后期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运输及垃圾清运较为不便。且后浇带区的支撑体系整体留设时间长,不仅造成大量钢管、扣件及顶托无法有效周转,也会让主要构配件产生的不同程度的锈蚀、变形、腐烂及滑丝等现象,所耗费的材料租金成本及人工维护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为后续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运输及垃圾清运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中钢管、扣件及顶托的占用时间,较好的提升了使用功效,节约了较大的材料成本。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S1、按照现有技术搭设楼板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并根据现有技术按照施工图纸在预设位置进行后浇带施工缝留设工作;步骤S2、先在下层的混凝土楼板上预埋或后植复数个第一钢筋骨架;然后在后浇带处,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以后浇带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搭设两排管模,且每排管模位于后浇带的外侧,管模和后浇带的间距为L1;每排管模中,相邻两个管模的间距为L2;管模的直径为D;每个管模的顶端固定嵌入上层模板的顶面平齐,且管模的顶端口和上层模板的浇筑区连通;管模和第一钢筋骨架一一对应,数量相等;每个管模的底端抵在下层混凝土楼板的顶面,且每个管模对应套设在一个所述第一钢筋骨架外;步骤S3、对每个管模配置第二钢筋骨架,第二钢筋骨架插入管模内叠放在第一钢筋骨架上;步骤S4、按照现有技术进行整体楼板的配筋;步骤S5、对楼板和管模进行混凝土浇筑;步骤S6、待楼板的混凝土达到预设的要求后,此时,在各个管模处形成混凝土支撑柱,然后拆除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步骤S7、按照现有技术进行后续施工至结构封顶或其它设计要求的节点时,重新使用扣件式钢管模板搭设该后浇带位置的模板支撑体系;步骤S8、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步骤S9、待后浇带位置的混凝土达到预设的要求后,拆除混凝土支撑柱及扣件式钢管模板。进一步地,每所述管模的直径D=150mm~300mm;L1=200mm~1000mm;L2=2m~6m。进一步地,每所述管模的直径D=200mm;L1=200mm;L2=4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钢筋骨架的配筋为:由纵筋和箍筋组成,其中,纵筋至少4根,纵筋的直径≥φ8mm,箍筋的直径≥φ6mm,箍筋与箍筋的间距≤200mm,所述第一钢筋骨架凸出下层混凝土楼板面的高度≥1m;所述第一钢筋骨架预埋或后植进入下层混凝土楼板的深度≥10cm;所述第二钢筋骨架的配筋为:由纵筋和箍筋组成,其中,纵筋至少4根,纵筋的直径≥φ8mm,箍筋的直径≥φ6mm,箍筋与箍筋的间距≤200mm,所述第二钢筋骨架的高度=管模的高度-所述第一钢筋骨架凸出下层混凝土楼板面的高度+h,其中h≥100mm。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先按照现有技术搭设楼板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并根据现有技术按照施工图纸在预设位置进行后浇带施工缝留设工作;然后,在后浇带两侧对称搭设两排管模,待楼板和管模浇筑完混凝土并达到要求后,此时,在各个管模处形成混凝土支撑柱,由混凝土支撑柱进行支撑,从而可以拆除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进而降低了扣件式钢管模板在后浇带处中钢管、扣件及顶托的占用时间,较好的提升了使用功效,节约了较大的材料成本。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混凝土支撑柱的立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混凝土支撑柱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后浇带的支撑体系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后浇带的支撑体系的立面布置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钢筋骨架或第二钢筋骨架的立体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管模的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管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楼板1,后浇带2,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3,管模4,纵筋5,箍筋6,梁7,第一钢筋骨架8,第二钢筋骨架9;管模和后浇带的间距为L1;相邻两个管模的间距为L2;管模的直径为D;第一钢筋骨架和第二钢筋骨架重叠部分的高度h。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图1和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步骤S6中拆除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后,混凝土支撑柱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7为梁,混凝土支撑柱和主体(楼板或梁)连接。图中附图标记2为后浇带2的浇筑区域,即后浇带施工缝;图3和图4为搭设了楼板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以及搭设了后浇带处的管模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钢筋骨架和第二钢筋骨架的结构相同,只是高度不同,以此只配了一幅图。现有传统技术:支撑全搭-留后浇带部分支撑-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拆除后浇带部分支撑本专利技术:支撑全搭-后浇带混凝土柱形成强度-全拆-搭设后浇带部分支撑-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拆除后浇带部分支撑;节约的是后浇带混凝土不能浇筑到能浇筑的时间里,该部分钢管支撑的占用时间。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S1、如图3和图4所示,按照现有技术搭设楼板1整体包括后浇带2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3,并根据现有技术按照施工图纸在预设位置进行后浇带施工缝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步骤S1、按照现有技术搭设楼板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并根据现有技术按照施工图纸在预设位置进行后浇带施工缝留设工作;/n步骤S2、先在下层的混凝土楼板上预埋或后植复数个第一钢筋骨架;然后在后浇带处,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以后浇带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搭设两排管模,且每排管模位于后浇带的外侧,管模和后浇带的间距为L1;每排管模中,相邻两个管模的间距为L2;管模的直径为D;每个管模的顶端固定嵌入上层模板的顶面平齐,且管模的顶端口和上层模板的浇筑区连通;管模和第一钢筋骨架一一对应,数量相等;每个管模的底端抵在下层混凝土楼板的顶面,且每个管模对应套设在一个所述第一钢筋骨架外;/n步骤S3、对每个管模配置第二钢筋骨架,第二钢筋骨架插入管模内叠放在第一钢筋骨架上;/n步骤S4、按照现有技术进行整体楼板的配筋;/n步骤S5、对楼板和管模进行混凝土浇筑;/n步骤S6、待楼板的混凝土达到预设的要求后,此时,在各个管模处形成混凝土支撑柱,然后拆除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n步骤S7、按照现有技术进行后续施工至结构封顶或其它设计要求的节点时,重新使用扣件式钢管模板搭设该后浇带位置的模板支撑体系;/n步骤S8、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n步骤S9、待后浇带位置的混凝土达到预设的要求后,拆除混凝土支撑柱及扣件式钢管模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浇带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按照现有技术搭设楼板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并根据现有技术按照施工图纸在预设位置进行后浇带施工缝留设工作;
步骤S2、先在下层的混凝土楼板上预埋或后植复数个第一钢筋骨架;然后在后浇带处,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以后浇带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搭设两排管模,且每排管模位于后浇带的外侧,管模和后浇带的间距为L1;每排管模中,相邻两个管模的间距为L2;管模的直径为D;每个管模的顶端固定嵌入上层模板的顶面平齐,且管模的顶端口和上层模板的浇筑区连通;管模和第一钢筋骨架一一对应,数量相等;每个管模的底端抵在下层混凝土楼板的顶面,且每个管模对应套设在一个所述第一钢筋骨架外;
步骤S3、对每个管模配置第二钢筋骨架,第二钢筋骨架插入管模内叠放在第一钢筋骨架上;
步骤S4、按照现有技术进行整体楼板的配筋;
步骤S5、对楼板和管模进行混凝土浇筑;
步骤S6、待楼板的混凝土达到预设的要求后,此时,在各个管模处形成混凝土支撑柱,然后拆除整体包括后浇带所在区域的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
步骤S7、按照现有技术进行后续施工至结构封顶或其它设计要求的节点时,重新使用扣件式钢管模板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坚林陈金华候少泉沈延弘王珠明林斌洪俊男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