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1531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22:14
一种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个固设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安装于绝缘本体上而形成具有开口、卡槽的金属壳体以及自开口插入至卡槽内的Mini SIM卡套。所述Mini SIM卡套具有第一纵向部、第二纵向部以及连接于第一纵向部底端和第二纵向部底端之间的第三横向部,所述第一纵向部、第二纵向部和第三横向部围设形成一头开放供Nano SIM卡滑入的滑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的两侧缘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对侧部,所述侧部与绝缘本体安装固定,所述基部设有镂空部。所述第三横向部于远离滑道的外侧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位于镂空部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了二次组装、导电端子免受损坏、实现了轻松退卡且免除了退卡后Mini SIM卡套无处放置丢失的风险。

Card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卡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卡连接器,尤其是一种方便插卡和退卡的卡连接器。
技术介绍
请参考图1及图2,现有的NanoSIM卡1’预先装在MiniSIM卡2’里一个封闭的内框20’内。装入时,需要将NanoSIM卡1’和MiniSIM卡2’一起沿插卡方向推进卡连接器100’的底部;取出时,需要将NanoSIM卡1’和MiniSIM卡2’一起沿与插卡方向相反的退卡方向推出。所述插卡过程和退卡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1.当NanoSIM卡随着MiniSIM卡推进卡槽时,卡槽内的导电端子易将松动的NanoSIM卡顶出MiniSIM卡的内框,需要二次安装,即NanoSIM卡重新装入MiniSIM卡的内框内,再次执行插卡的动作;2.当NanoSIM卡随着MiniSIM卡从卡槽内取出时,在向外推送MiniSIM卡的过程中,NanoSIM卡会受到卡槽内导电端子的作用力,也容易将NanoSIM卡顶出MiniSIM卡的内框,导电端子将MiniSIM卡卡住,易导致导电端子损坏折断;3.因MiniSIM卡与卡槽接触处皆为平面,无缝隙,无受力点,退卡过程仅靠手指拿捏住MiniSIM卡的两侧将卡推出,不方便、耗时长、效率低;4.NanoSIM卡从MiniSIM卡中取出后,无Nano的MiniSIM卡因导电端子会卡在内框里,不能够放入卡连接器卡槽内,易丢失。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卡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连接器,方便、顺畅地插入和退出NanoSIM卡的同时,也避免了对导电端子的意外损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个固设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以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和金属壳体之间形成具有开口的卡槽,还包括一个自开口插入至卡槽内的MiniSIM卡套,所述MiniSIM卡套具有第一纵向部、第二纵向部以及第三横向部,所述第三横向部连接于第一纵向部的底端和第二纵向部的底端之间,所述第一纵向部、第二纵向部和第三横向部围设形成一头开放、与NanoSIM卡等宽的滑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的两侧缘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对侧部,所述侧部与绝缘本体安装固定,所述基部设有镂空部,所述第三横向部于远离滑道的外侧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位于镂空部的下方。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让位槽系第三横向部的外侧向内凹陷形成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弧度与手指指肚保持一致。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MiniSIM卡套在插入/退出方向上的长度系金属壳体长度的两倍,所述MiniSIM卡套插入到位后,滑道的一半露出于金属壳体外。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纵向部和所述第二纵向部均为在插入/退出方向上纵向延伸的长条形状,所述第一纵向部的宽度大于第二纵向部的宽度。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纵向部的自由端设有防呆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呆部为第一纵向部上的一个切角。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呆部位于第一纵向部远离滑道的外侧。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端子插入/退出方向上呈前后两排排列,所述前排导电端子和后排导电端子在插入/退出方向上一一对齐呈且在与插入/退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为左右并行的四列排列。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MiniSIM卡套具有一头开放供NanoSIM卡滑入的滑道,MiniSIM卡套先组装入卡槽,NanoSIM卡再滑入滑道,避免了二次组装、导电端子免受损坏、实现了轻松退卡且退卡后将MiniSIM卡套留在卡槽内,免于MiniSIM卡套无处放置丢失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卡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卡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卡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卡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NanoSIM卡组装入本技术卡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3至图5,一种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个固设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以及安装于绝缘本体1上的金属壳体3。所述绝缘本体1和金属壳体3之间形成具有开口40的卡槽4。所述卡连接器还包括一个自开口40插入至卡槽4内的MiniSIM卡套5,所述MiniSIM卡套5具有第一纵向部51、第二纵向部52以及第三横向部53,所述第三横向部53连接于第一纵向部51的底端和第二纵向部52的底端之间。所述第一纵向部51、第二纵向部52和第三横向部53围设形成一头开放、与NanoSIM卡6等宽的滑道54。所述金属壳体3包括基部31及自基部31的两侧缘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对侧部32,所述侧部32与绝缘本体1安装固定,所述基部31设有镂空部310。所述第三横向部53于远离滑道54的外侧设有让位槽530,所述让位槽530位于镂空部310的下方。请参考图3,所述让位槽530系第三横向部53的外侧向内凹陷形成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弧度与手指指肚保持一致。即,手指和让位槽530之间配合紧密,便于手指操作。请参考图4,所述MiniSIM卡套5在插入/退出方向上的长度系金属壳体3长度的两倍,所述MiniSIM卡套5插入到位后,滑道54的一半露出于金属壳体3外。所述MiniSIM卡套5的长度较长,方便NanoSIM卡6的预装。请参考图3和图4,所述第一纵向部51和所述第二纵向部52均为在插入/退出方向上纵向延伸的长条形状,所述第一纵向部51的宽度大于第二纵向部52的宽度。第一纵向部51和第二纵向部52的不同,是适应于卡连接器内的导电端子2的排布,本身就是一种防呆设计。请参考图3至图5,所述第一纵向部51的自由端设有防呆部55。所述防呆部55的设计,进一步确保MiniSIM卡套5插入位置的正确性,这样NanoSIM卡6插入MiniSIM卡套5后才能与导电端子2达成正确有效的电性连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呆部55为第一纵向部51上的一个切角。请参考图3,防呆部55的具体位置,位于第一纵向部51远离滑道54的外侧。所述导电端子2在插入/退出方向上呈前后两排排列,所述前排导电端子和后排导电端子在插入/退出方向上一一对齐呈且在与插入/退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为左右并行的四列排列。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当需要将NanoSIM卡6装进卡连接器时,先把MiniSIM卡套5塞进卡槽4内,再将NanoSIM卡6沿滑道54滑进MiniSIM卡套5;当需要取出NanoSIM卡6时,用手指轻扣让位槽530,使NanoSIM卡6沿滑道54滑出取走,MiniSIM卡套5退出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在卡槽4内。将MiniSIM卡套5往外拨动,目的是使NanoSIM卡6漏出部分多一些,方便取走。本技术是将现有的MiniSIM卡,按照NanoSIM卡6的宽度,切割出一个与NanoSIM卡6等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个固设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以及安装于绝缘本体(1)上的金属壳体(3),所述绝缘本体(1)和金属壳体(3)之间形成具有开口(40)的卡槽(4),其特征是:还包括一个自开口(40)插入至卡槽(4)内的Mini SIM卡套(5),所述Mini SIM卡套(5)具有第一纵向部(51)、第二纵向部(52)以及第三横向部(53),所述第三横向部(53)连接于第一纵向部(51)的底端和第二纵向部(52)的底端之间,所述第一纵向部(51)、第二纵向部(52)和第三横向部(53)围设形成一头开放、与Nano SIM卡(6)等宽的滑道(54),所述金属壳体(3)包括基部(31)及自基部(31)的两侧缘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对侧部(32),所述侧部(32)与绝缘本体(1)安装固定,所述基部(31)设有镂空部(310),所述第三横向部(53)于远离滑道(54)的外侧设有让位槽(530),所述让位槽(530)位于镂空部(310)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个固设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以及安装于绝缘本体(1)上的金属壳体(3),所述绝缘本体(1)和金属壳体(3)之间形成具有开口(40)的卡槽(4),其特征是:还包括一个自开口(40)插入至卡槽(4)内的MiniSIM卡套(5),所述MiniSIM卡套(5)具有第一纵向部(51)、第二纵向部(52)以及第三横向部(53),所述第三横向部(53)连接于第一纵向部(51)的底端和第二纵向部(52)的底端之间,所述第一纵向部(51)、第二纵向部(52)和第三横向部(53)围设形成一头开放、与NanoSIM卡(6)等宽的滑道(54),所述金属壳体(3)包括基部(31)及自基部(31)的两侧缘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对侧部(32),所述侧部(32)与绝缘本体(1)安装固定,所述基部(31)设有镂空部(310),所述第三横向部(53)于远离滑道(54)的外侧设有让位槽(530),所述让位槽(530)位于镂空部(310)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是:所述让位槽(530)系第三横向部(53)的外侧向内凹陷形成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弧度与手指指肚保持一致。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新亚季鸿星张立伟孙正国
申请(专利权)人:立讯精密工业滁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