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装置以及使用该绕线装置的绕线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03146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2:01
绕线装置(10)具备:卷芯(12),其供线材(11)卷绕;一对飞翼部(31),其被配置成从轴向夹着卷芯(12);飞翼部旋转元件(51),其以将卷芯(12)的轴作为旋转中心的方式使一对飞翼部(31)中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旋转;蓄线件(61),其分别以装拆自如的方式被设置于一对飞翼部(31),并对被卷绕于卷芯(12)的线材(11)进行积蓄;张紧装置(71),其分别被设置于一对飞翼部(31),并向从蓄线件(61)被放卷出且被卷芯(12)引导的线材(11)施加张力。

Winding device and winding method using the wind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绕线装置以及使用该绕线装置的绕线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以线圈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均到达线圈的最外周层的方式进行绕线的绕线装置以及使用该绕线装置的绕线方法。
技术介绍
作为与电动机的小型化相对应的线圈,已知有一种线材被紧密地卷绕而在绕线层之间不形成无用的间隙,并且线材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被配线于相同的绕线层的所谓阿尔法绕线(或者,也称为“外外绕线”)线圈。作为该阿尔法绕线线圈,已知有具有将线材卷绕成涡卷状而成的第一、第二线圈、和将该第一、第二线圈的内周端部彼此连结的内侧连接线在内的两列涡卷线圈。此外,作为上述两列涡卷线圈的制造装置,提出了一种具备第一以及第二机轮、线材供给部、蓄线部在内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机轮以隔着线材的两根的量的间隔的方式而对置,并在卷芯的周围相互地向反方向旋转,所述线材供给部朝向第一机轮的引导槽或者孔放卷出线材,所述蓄线部在卷绕状态下对线材进行积蓄,且朝向第二机轮的引导槽或者孔放卷出该线材(参照日本特开JPH10-154626的段落编号[0010]、[0011]以及[0019])。在该制造装置中,作为绕线的前阶段,将从线材供给部被供给的线材积蓄于蓄线部,然后,将线材供给部与蓄线部之间的线材的任意的位置设为卷绕起始,并使第一以及第二机轮相互朝向反方向旋转。借此,使从该卷绕起始的位置起朝向两侧延伸的线材同时且相互地朝向反方向卷绕于卷芯,并将在该卷芯的轴向上成为两层的绕线部形成于该卷芯的外周。这样,在该制造装置中,通过从各绕线部的外周导出线材,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地制造出线材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从最外周的相同的绕线层被引出的两列涡卷线圈。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日本特开JPH10-154626中的线圈的制造装置中,在将从线材供给部被供给的线材积蓄于蓄线部之后,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机轮相互朝向反方向旋转,从而将从上述部件双方被放卷出的线材卷绕于卷芯。因此,所获得的线圈的大小被限制为能够从蓄线部进行供给的线材的长度,难以对使用了比较长的线材的比较大的线圈进行制造。为了获得比较大的线圈,可考虑使蓄线部对比较长的线材进行蓄线。然而,当使蓄线部对比较长的线材进行蓄线时,在实际的绕线以前被实施的蓄线工序中所花费的时间扩大,难以迅速地制造线圈。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在日本特开JPH10-154626中的线圈的制造装置中能够制造的线圈被限定为,由相同的绕线数构成的第一以及第二线圈通过内侧连接线而被连结的两列涡卷线圈这样的比较小型的线圈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迅速地制造出绕线数比较多的大型的线圈的绕线装置、以及使用该绕线装置的绕线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方式,一种绕线装置具备:卷芯,其供线材卷绕;一对飞翼部,其被配置成从轴向夹着所述卷芯;飞翼部旋转元件,其使所述一对飞翼部中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旋转;蓄线件,其分别以装拆自如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一对飞翼部,并对被卷绕于所述卷芯的所述线材进行积蓄;张紧装置,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一对飞翼部,并向从所述蓄线件被放卷出且被卷芯引导的所述线材施加张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一种绕线方法使用了上述绕线装置,其具有:蓄线工序,其将必要的长度的线材从两侧卷绕于一对所述蓄线件;蓄线件安装工序,其将从两端卷绕有所述线材的一对所述蓄线件安装于所述绕线装置的所述一对飞翼部;绕线工序,其以将所述卷芯的轴作为旋转中心的方式使所述一对飞翼部中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旋转,从而将从所述蓄线件被放卷出的所述线材卷绕于所述卷芯,并将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均从最外周层被导出的线圈形成于所述卷芯的周围。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II-II线剖视图。图3为从图2的III方向观察到飞翼部的图。图4为图3的IV-IV线剖视图。图5为图3的V-V线剖视图。图6为图1的VI部放大剖视图,示出了支承件的顶端侧的结构。图7为蓄线件的放大立体图。图8为图4的VIII部放大剖视图,示出了将蓄线件以装拆自如的方式安装于飞翼部的机构。图9为表示在被安装于飞翼部的蓄线件上卷绕线材的情形的图。图10A为表示在从飞翼部上被拆下的一对蓄线件的一方上卷绕线材的情形的图。图10B为表示在从飞翼部上被拆下的一对蓄线件的另一方上卷绕线材的情形的图。图11为表示使一对飞翼部朝向反方向旋转、而使从双方的蓄线件上被放卷出的线材同时卷绕于卷芯的情形的构想图。图12A为表示使从一方的飞翼部的蓄线件被放卷出的线材卷绕于卷芯的情形的构想图。图12B为表示在使从一方的飞翼部的蓄线件被放卷出的线材卷绕于卷芯之后、使从另一方的飞翼部的蓄线件被放卷出的线材卷绕于卷芯的情形的构想图。图13A为表示在使卷芯和一方的飞翼部同时旋转、而使从另一方的飞翼部的蓄线件被放卷出的线材卷绕于卷芯的情形的构想图。图13B为表示在使卷芯和一方的飞翼部同时旋转、而使从另一方的飞翼部的蓄线件被放卷出的线材卷绕于卷芯之后,使另一方的飞翼部和卷芯一起旋转,并使从旋转停止后的一方的飞翼部的蓄线件被放卷出的线材卷绕于卷芯的情形的构想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装置10。此处,设定彼此正交的X、Y、Z的三轴。将X轴设为在大致水平前后方向上延伸,将Y轴设为在大致水平横向上延伸,将Z轴设为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并对绕线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绕线装置10具备:卷芯12,其供线材11卷绕;作为卷芯旋转元件的卷芯用伺服电动机16,其使该卷芯12绕着轴进行旋转。卷芯12具有:圆柱状的主体部12b,其截面呈圆形;凸缘12c,其被设置于该主体部12b的基端侧。凸缘12c与主体部12b相比径较大。在卷芯用伺服电动机16的转轴16a上,通过接头16b而同轴地设置有延长轴17。在延长轴17的顶端同轴地设置有卷芯12的靠凸缘12c侧的基端。卷芯用伺服电动机16使该转轴16a朝向x轴方向,并通过底座16c而被安装于基台9。因此,当卷芯用伺服电动机16驱动时,基端通过延长轴17而被安装于卷芯用伺服电动机16的转轴16a的卷芯12能够以X轴作为转轴而进行旋转。该绕线装置10具备对基端側被支承于延长轴17的卷芯12的顶端侧进行支承的支承件21。该支承件21具备:支承用伺服电动机22;按压轴23,其经由接头22b而同轴地被设置于该支承用伺服电动机22的转轴22a;移动机构25,其使该按压轴23与支承用伺服电动机22一起在X轴方向上移动。该实施方式中的移动机构25具备:导轨27,其以与卷芯12的转轴(X轴)平行的方式被配置于基台9上;移动体26,其被该导轨27引导;移动用电动机28,其被设置于基台9;滚珠丝杠29,其与移动用电动机28的转轴28a连结。移动用电动机28被设置成其转轴28a与导轨27平行。滚珠丝杠29在卷芯12的转轴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绕线装置,其中,具备:/n卷芯,其供线材卷绕;/n一对飞翼部,其被配置成从轴向夹着所述卷芯;/n飞翼部旋转元件,其使所述一对飞翼部中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旋转;/n蓄线件,其分别以装拆自如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一对飞翼部,并对被卷绕于所述卷芯的所述线材进行积蓄;/n张紧装置,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一对飞翼部,并向从所述蓄线件被放卷出且被卷芯引导的所述线材施加张力。/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625 JP 2018-1195191.一种绕线装置,其中,具备:
卷芯,其供线材卷绕;
一对飞翼部,其被配置成从轴向夹着所述卷芯;
飞翼部旋转元件,其使所述一对飞翼部中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旋转;
蓄线件,其分别以装拆自如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一对飞翼部,并对被卷绕于所述卷芯的所述线材进行积蓄;
张紧装置,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一对飞翼部,并向从所述蓄线件被放卷出且被卷芯引导的所述线材施加张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
具备使所述一对飞翼部中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相对于所述卷芯在轴向上移动的往复移动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落合洋平
申请(专利权)人:日特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