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9159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的公开了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杆、转动杆和直管,支撑杆的顶端对称固定在机身的底部两侧,支撑杆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支撑杆与转动杆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扭簧,转动杆的底部固设有直管,支撑杆包括外杆和内杆,外杆的内部开设有滑动腔,内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和内杆滑动嵌套在滑动腔的内部,限位块通过弹簧弹性连接在滑动腔的内部。支撑杆承受冲击力,转动杆向外张开,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起到缓冲作用,转动杆向外张开增加了支撑面积,避免无人机侧翻,增加了结构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结构简单,缓冲效果好,支撑稳定,安全性高,便于推广实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机上无驾驶舱,但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等设备。地面、舰艇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可在无线电遥控下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或用助推火箭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6813306U,公告日:2017.12.29)公开了一种无人机起落架及无人机,无人机起落架包括支撑组件和稳固组件,其中,支撑组件包括连接部以及支撑部,支撑部具有可给无人机提供水平支撑的支撑面和背对支撑面的连接面,连接部的第一端连接无人机机身,连接部的第二端连接支撑部的连接面;稳固组件包括多个弹性缓冲脚以及多个磁铁,各个弹性缓冲脚分别设置于支撑部上,各个弹性缓冲脚上设有至少一个磁铁。该无人机起落架及无人机,解决了现阶段的无人机具有在起落时容易发生侧翻或者跳动的技术问题。但是该结构过于复杂,制造成本高,不利于推广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杆、转动杆和直管。支撑杆的顶端对称固定在机身的底部两侧。支撑杆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支撑杆与转动杆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转动杆可以向外侧转动。支撑杆与转动杆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使转动杆向内转动。第一扭簧的设置有转动杆复位的作用,同时使转动杆有一定的转动缓冲力。转动杆的底部固设有直管。支撑杆包括外杆和内杆,外杆的内部开设有滑动腔,内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和内杆嵌套在滑动腔的内部并且可以在滑动腔内部滑动。限位块的设置避免内杆滑出滑动腔,保证了支撑杆的整体性。限位块通过弹簧弹性连接在滑动腔的内部。当支撑杆受力时,内杆在外杆内部滑动。在弹簧的作用下,支撑杆伸缩起到缓冲作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滑动腔为倒置的凸字型结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滑动腔的内部固定有竖直的导向杆,导向杆穿过弹簧滑动嵌套在限位块和内杆的内部,导向杆的设置使内杆的滑动更加顺畅,避免滑动过程中内杆在外杆内部晃动造成支撑杆不稳定,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直管的底部对称的转动连接有两个张开板,张开板与直管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扭簧,第二扭簧使张开板向内侧转动,张开板的设置增加了直管的稳定性,避免冲击力过大造成直管损坏。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张开板的底部转动设置有滚轮,滚轮的设置使张开板的转动更加顺畅,避免张开板转动不畅造成直管受力不均导致无人机侧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无人机起落过程中,支撑杆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转动杆向外张开,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起到缓冲作用,转动杆向外张开增加了支撑面积,使结构更加稳定,避免无人机受力不均导致侧翻,增加了结构的安全性。当收到冲击力过大,转动杆转动到极限位置,内杆在外杆内部收缩,弹簧起到缓冲作用。双重缓冲,效果更好。导向杆的设置使内杆的滑动更加顺畅,避免滑动过程中内杆在外杆内部晃动造成支撑杆不稳定,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张开板的设置增加了直管的稳定性,避免冲击力过大造成直管损坏。滚轮的设置使张开板的转动更加顺畅,避免张开板转动不畅造成直管受力不均导致无人机侧翻。本技术优点:结构简单,缓冲效果好,支撑稳定,安全性高,便于推广实施。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中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中直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机身1,支撑杆2,第一扭簧3,转动杆4,直管5,外杆6,滑动腔7,导向杆8,弹簧9,限位块10,内杆11,第二扭簧12,张开板13,滚轮14。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实施例1请参阅图1-2,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杆2、转动杆4和直管5。支撑杆2的顶端对称固定在机身1的底部两侧。支撑杆2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4,支撑杆2与转动杆4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转动杆4可以向外侧转动。支撑杆2与转动杆4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扭簧3,第一扭簧3使转动杆4向内转动。第一扭簧3的设置有转动杆4复位的作用,同时使转动杆4有一定的转动缓冲力。转动杆4的底部固设有直管5。支撑杆2包括外杆6和内杆11,外杆6的内部开设有滑动腔7,滑动腔7为倒置的凸字型结构,内杆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0,限位块10和内杆11嵌套在滑动腔7的内部并且可以在滑动腔7内部滑动。限位块10的设置避免内杆11滑出滑动腔7,保证了支撑杆2的整体性。限位块10通过弹簧9弹性连接在滑动腔7的内部。当支撑杆2受力时,内杆11在外杆6内部滑动。在弹簧9的作用下,支撑杆2伸缩起到缓冲作用。滑动腔7的内部固定有竖直的导向杆8,导向杆8穿过弹簧9滑动嵌套在限位块10和内杆11的内部,导向杆8的设置使内杆11的滑动更加顺畅,避免滑动过程中内杆11在外杆6内部晃动造成支撑杆2不稳定,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无人机起落过程中,支撑杆2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转动杆4向外张开,在第一扭簧3的作用下,起到缓冲作用,转动杆4向外张开增加了支撑面积,使结构更加稳定,避免无人机受力不均导致侧翻,增加了结构的安全性。当收到冲击力过大,转动杆4转动到极限位置,内杆11在外杆6内部收缩,弹簧9起到缓冲作用。实施例2请参阅图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直管5的底部对称的转动连接有两个张开板13,张开板13与直管5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扭簧12,第二扭簧12使张开板13向内侧转动,张开板13的设置增加了直管5的稳定性,避免冲击力过大造成直管5损坏。张开板13的底部转动设置有滚轮14,滚轮14的设置使张开板13的转动更加顺畅,避免张开板13转动不畅造成直管5受力不均导致无人机侧翻。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杆(2)、转动杆(4)和直管(5),支撑杆(2)的顶端对称固定在机身(1)的底部两侧,支撑杆(2)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4),其特征在于,支撑杆(2)与转动杆(4)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扭簧(3),转动杆(4)的底部固设有直管(5),支撑杆(2)包括外杆(6)和内杆(11),外杆(6)的内部开设有滑动腔(7),内杆(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0),限位块(10)和内杆(11)滑动嵌套在滑动腔(7)的内部,限位块(10)通过弹簧(9)弹性连接在滑动腔(7)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杆(2)、转动杆(4)和直管(5),支撑杆(2)的顶端对称固定在机身(1)的底部两侧,支撑杆(2)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4),其特征在于,支撑杆(2)与转动杆(4)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扭簧(3),转动杆(4)的底部固设有直管(5),支撑杆(2)包括外杆(6)和内杆(11),外杆(6)的内部开设有滑动腔(7),内杆(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0),限位块(10)和内杆(11)滑动嵌套在滑动腔(7)的内部,限位块(10)通过弹簧(9)弹性连接在滑动腔(7)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驾驶机的支撑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胥刚黄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