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型针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8845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气型针织面料,包括面料主体、中间层和透气层,所述面料主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中间层,所述棉绒层的上下两面皆贴附有高分子透气膜,所述中间层的上下两面皆覆盖有透气层,所述透气层的内部皆等间距编织有第一经线,所述透气层的内部皆等间距穿插有两组第二经线,所述透气层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对称叠加有两层聚酯纤维层,且聚酯纤维层的上下两面分别贴附有无纺布层和亲水性涤纶网,所述透气层的内部皆等间距设有导气孔,且导气孔内部的中心位置处皆填充有活性炭球。该透气型针织面料,不仅避免了针织面料的结构发生松散,提高了针织面料的透气质量,而且提高了针织面料的排湿性能。

A kind of breathable knitted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气型针织面料
本技术涉及针织面料
,具体为一种透气型针织面料。
技术介绍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面料在生活中变得随处可见,其中,透气型针织面料以其编织结构清晰简单以及更强的透气性,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喜爱。但现有的透气型针织面料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1、常见的透气型针织面料多为单层结构,但其结构强度通常较低,容易撕裂,而许多复合型的透气型针织面料由于结构间的连接强度不足,又容易发生结构分离;2、一般的透气型针织面料,其内部的透气结构较为简单,且缺乏相应的塑形与除菌保护,容易由于形变或滋生污垢导致内部阻塞,继而影响实际通气质量;3、针对应用于运动类服装的透气型针织面料,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排湿性能,避免两者相互干扰,导致通气不畅或排湿变慢。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气型针织面料,具备结构紧凑、透气质量好以及排湿性能强等优点,解决了复合结构易松散、透气不稳定且容易滋生细菌、异味,排湿效率较低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透气型针织面料,包括面料主体、中间层和透气层,所述面料主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中间层,且中间层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棉绒层,并且棉绒层的内部等间距设有第三经线,所述棉绒层的上下两面皆贴附有高分子透气膜,且高分子透气膜的内部等间距封装有抗菌母粒,所述中间层的上下两面皆覆盖有透气层,且中间层通过等间距的纬编线与透气层固定连接,所述透气层的内部皆等间距编织有第一经线,且第一经线的顶部皆延伸至透气层的外部,所述透气层的内部皆等间距穿插有两组第二经线,且第二经线之间呈上下平行结构,所述透气层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对称叠加有两层聚酯纤维层,且聚酯纤维层的上下两面分别贴附有无纺布层和亲水性涤纶网,所述透气层的内部皆等间距设有导气孔,且导气孔内部的中心位置处皆填充有活性炭球,并且导气孔的上下两端分别贯穿无纺布层和聚酯纤维层。优选的,所述第一经线呈波纹状结构,且第二经线分别穿过第一经线的上下两端并相互交错构成网状结构。优选的,所述纬编线的侧面呈环形结构,且透气层底部的第二经线皆穿过纬编线。优选的,所述抗菌母粒皆呈扁平囊状结构,且抗菌母粒通过高分子透气膜分别与棉绒层和亲水性涤纶网的内部相连通。优选的,所述第三经线外侧的棉绒层内部缠绕有竹炭纤维丝,且竹炭纤维丝呈螺旋结构。优选的,所述导气孔呈纺锤形结构,且导气孔顶部的内径小于导气孔底部的内径。(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气型针织面料,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透气型针织面料,通过在中间层的内部设置第三经线,透气层的内部设置第一经线、第二经线,且第一经线呈波纹状结构并与第二经线组成网状结构,形成立体经编结构,再配合纬编线,使得中间层和透气层紧密结合,从而避免了针织面料的结构发生松散。2、该透气型针织面料,通过在透气层的内部设置导气孔,且导气孔呈纺锤形结构,并在其中部填充活性炭球,构成表层通透结构,并起到外部杀菌的功能,然后通过在高分子透气膜的内部封装抗菌母粒,构成中转结构,并起到内部杀菌的功能,从而提高了针织面料的透气质量。3、该透气型针织面料,通过设置无纺布层,减少面料与人体的贴附、摩擦,并通过亲水性涤纶网和纬编线构成水分分吸附与传输通道,并通过棉绒层内部竹炭纤维丝强化吸附效果,从而提高了针织面料的排湿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间层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透气层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面料主体;2、中间层;3、透气层;4、第一经线;5、第二经线;6、纬编线;7、高分子透气膜;8、抗菌母粒;9、棉绒层;10、第三经线;11、竹炭纤维丝;12、无纺布层;13、聚酯纤维层;14、导气孔;15、活性炭球;16、亲水性涤纶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透气型针织面料,包括面料主体1、中间层2和透气层3,面料主体1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中间层2,且中间层2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棉绒层9,并且棉绒层9的内部等间距设有第三经线10,棉绒层9的上下两面皆贴附有高分子透气膜7,且高分子透气膜7的内部等间距封装有抗菌母粒8,中间层2的上下两面皆覆盖有透气层3,且中间层2通过等间距的纬编线6与透气层3固定连接,透气层3的内部皆等间距编织有第一经线4,且第一经线4的顶部皆延伸至透气层3的外部,透气层3的内部皆等间距穿插有两组第二经线5,且第二经线5之间呈上下平行结构,透气层3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对称叠加有两层聚酯纤维层13,且聚酯纤维层13的上下两面分别贴附有无纺布层12和亲水性涤纶网16,透气层3的内部皆等间距设有导气孔14,且导气孔1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皆填充有活性炭球15,并且导气孔14的上下两端分别贯穿无纺布层12和聚酯纤维层13。如图1中第一经线4呈波纹状结构,且第二经线5分别穿过第一经线4的上下两端并相互交错构成网状结构,用于增强透气层3的结构强度。如图1、图2和图3中纬编线6的侧面呈环形结构,且透气层3底部的第二经线5皆穿过纬编线6,用于增强中间层2和透气层3之间的连接强度。如图2中抗菌母粒8皆呈扁平囊状结构,且抗菌母粒8通过高分子透气膜7分别与棉绒层9和亲水性涤纶网16的内部相连通,用于内部杀菌。如图2中第三经线10外侧的棉绒层9内部缠绕有竹炭纤维丝11,且竹炭纤维丝11呈螺旋结构,用于强化中间层2处的吸湿性能,从而加快透气层3处的排湿性能。如图3中导气孔14呈纺锤形结构,且导气孔14顶部的内径小于导气孔14底部的内径,用于加快透气效率,并对异味、污渍进行吸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根据附图2所示,通过在中间层2的内部设置第三经线10,作为第一重基础结构,根据附图1所示,通过在透气层3的内部设置第一经线4和第二经线5,且第一经线4呈波纹状结构并与第二经线5组成网状结构,形成立体经编架构,再配合环形结构的纬编线6,使得中间层2和透气层3紧密结合,从而避免面料主体1的各个结构发生松散;与此同时,根据附图3所示,通过在透气层3的内部设置导气孔14,且导气孔14呈纺锤形结构,则水汽自动通过无纺布层12表面的微孔向导气孔14的内部渗透,然后经过活性炭球15的吸附、过滤,最后传导至亲水性涤纶网16处并均匀分散,由于聚酯纤维层13为弹性材料,可对导气孔14的形状进行长期保持,根据附图2所示,高分子透气膜7的内部均匀封装抗菌母粒8,则抗菌母粒8向两侧释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气型针织面料,包括面料主体(1)、中间层(2)和透气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主体(1)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中间层(2),且中间层(2)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棉绒层(9),并且棉绒层(9)的内部等间距设有第三经线(10),所述棉绒层(9)的上下两面皆贴附有高分子透气膜(7),且高分子透气膜(7)的内部等间距封装有抗菌母粒(8),所述中间层(2)的上下两面皆覆盖有透气层(3),且中间层(2)通过等间距的纬编线(6)与透气层(3)固定连接,所述透气层(3)的内部皆等间距编织有第一经线(4),且第一经线(4)的顶部皆延伸至透气层(3)的外部,所述透气层(3)的内部皆等间距穿插有两组第二经线(5),且第二经线(5)之间呈上下平行结构,所述透气层(3)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对称叠加有两层聚酯纤维层(13),且聚酯纤维层(13)的上下两面分别贴附有无纺布层(12)和亲水性涤纶网(16),所述透气层(3)的内部皆等间距设有导气孔(14),且导气孔(1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皆填充有活性炭球(15),并且导气孔(14)的上下两端分别贯穿无纺布层(12)和聚酯纤维层(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气型针织面料,包括面料主体(1)、中间层(2)和透气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主体(1)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中间层(2),且中间层(2)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棉绒层(9),并且棉绒层(9)的内部等间距设有第三经线(10),所述棉绒层(9)的上下两面皆贴附有高分子透气膜(7),且高分子透气膜(7)的内部等间距封装有抗菌母粒(8),所述中间层(2)的上下两面皆覆盖有透气层(3),且中间层(2)通过等间距的纬编线(6)与透气层(3)固定连接,所述透气层(3)的内部皆等间距编织有第一经线(4),且第一经线(4)的顶部皆延伸至透气层(3)的外部,所述透气层(3)的内部皆等间距穿插有两组第二经线(5),且第二经线(5)之间呈上下平行结构,所述透气层(3)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对称叠加有两层聚酯纤维层(13),且聚酯纤维层(13)的上下两面分别贴附有无纺布层(12)和亲水性涤纶网(16),所述透气层(3)的内部皆等间距设有导气孔(14),且导气孔(1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皆填充有活性炭球(15),并且导气孔(14)的上下两端分别贯穿无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倩王可周红涛王慧玲王曙东姚新荣姚璇钱斌徐雯雯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吴江知音布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