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制备纳米层状复合材料的模具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模具
,具体是用于制备纳米层状复合材料的模具,尤其是用于制备层厚低于100μm的纳米层状复合材料。
技术介绍
层状复合材料因其较优异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电子行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但随着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层状复合材料的强度、结合力以及韧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用于制备层状复合材料的模具,一般由底座、样品架、护套以及上压头组成,利用压头将材料自下而上层层堆叠在一起。该类型的模具存在效率低、操作难且材料分布均匀性差等缺点,尤其不适应要求层厚低于100μm时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纳米层状复合材料的模具及方法,能使层厚低于100μm的层状材料分布均匀且提升复合材料的韧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制备纳米层状复合材料的模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其包括主体部分,主体部分由隔热套、控温套、密封盖和内套组成,最外部是顶部开口的圆筒状的隔热套,内部紧密嵌有顶部开口的圆筒状的控温套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制备纳米层状复合材料的模具,包括主体部分,其特征是:主体部分由隔热套(19)、控温套(7)、密封盖(8)和内套组成,最外部是顶部开口的圆筒状的隔热套(19),内部紧密嵌有顶部开口的圆筒状的控温套(7),控温套(7)的上表面高出隔热套(19),控温套(7)内部紧密嵌有顶部开口的圆筒状的内套,内套的顶部开口处密封连接密封盖(8),密封盖(8)控温套(7)经螺纹连接,控温套(7)在嵌有内套的内壁处设有螺旋凹槽(7-1),控温套(7)的上段侧壁上开有进口(12)、下段侧壁上开有出口(20),进口(12)与螺旋凹槽(7-1)的上端相接,出口(20)与与螺旋凹槽(7-1)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制备纳米层状复合材料的模具,包括主体部分,其特征是:主体部分由隔热套(19)、控温套(7)、密封盖(8)和内套组成,最外部是顶部开口的圆筒状的隔热套(19),内部紧密嵌有顶部开口的圆筒状的控温套(7),控温套(7)的上表面高出隔热套(19),控温套(7)内部紧密嵌有顶部开口的圆筒状的内套,内套的顶部开口处密封连接密封盖(8),密封盖(8)控温套(7)经螺纹连接,控温套(7)在嵌有内套的内壁处设有螺旋凹槽(7-1),控温套(7)的上段侧壁上开有进口(12)、下段侧壁上开有出口(20),进口(12)与螺旋凹槽(7-1)的上端相接,出口(20)与与螺旋凹槽(7-1)的下端相接;密封盖(8)的底部设有与内套的内腔相通的进料孔(14)和抽气孔(15),且嵌有温度传感器(13),进料孔(14)处通过管道连接电动阀(2);控温套(7)的进口(12)处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单向变量液压泵(11)和液氮箱(24),液氮箱(24)连接控温套(7)的进口(12);控温套(70还连接供热装置(6);密封盖(8)上的抽气孔(15)连接冷凝桶(21)的顶部,管道上装有压力表(3)、电动阀(4)和真空泵(5),冷凝桶(21)的外壁上缠绕有铜管(9),铜管(9)与制冷装置(10)相接;所述的电动阀(2)、温度传感器(13)、单向变量液压泵(11)、供热装置(6)、电动阀(4)和真空泵(50、制冷装置(10)均连接PC机(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纳米层状复合材料的模具,其特征是:所述的内套由左瓣套(18)和右瓣套(17)密封相接组成,相接的分界面与内套的中心轴的夹角为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纳米层状复合材料的模具,其特征是:左瓣套(18)的分界面上设有V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匀,朱义清,李富柱,李瑞涛,黄灿,刘振强,孙圣男,王旭,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