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7644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包括支架、绞龙、搅拌锅和高压水泵,绞龙、搅拌锅和高压水泵依次设于支架的上端,搅拌锅内设第一搅拌轴、第二搅拌轴和喷头,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平行设于搅拌锅的内部,喷头设于搅拌锅的内部顶端,第一搅拌轴通过第一减速器连接第一电机,第二搅拌轴通过第二减速器连接第二电机,第一减速器、第一电机、第二减速器和第二电机均设于搅拌锅的外侧、支架上端靠近绞龙的一侧,喷头通过调节阀管道连接高压水泵,高压水泵设于支架的上端、远离绞龙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在搅拌过程中可控制废粉的含水量,便于废粉的回收和运输,降低环境污染。

Dust separation and humidification device of mixing 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
本技术属于沥青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越来越迅速,沥青路面的施工遍布各地,产生沥青需要用到沥青拌合站,沥青拌合站在拌合作业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不利于环境保护,因此,能否高效、经济、环保的排除沥青拌合站的回收粉成为了路面施工的关键。但现行施工技术规范规定沥青混合料中不允许使用沥青混合料拌合站回收粉,回收粉全部排放。回收粉的排放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拌合站回收粉仓排放管下修建储料池,直接向储料池排放,然后用装载机装自卸车外运;第二种是在拌合站修建水池,水池内注水,回收粉通过排放管向水中排放,沉淀后用挖掘机装车外运。上述两种排放方式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回收粉不含水分且颗粒细,回收粉由粉料仓通过排放管向储料池直接排放时会荡起很大的扬尘,在装载机装自卸车及运输、倾倒等过程中仍然荡尘,严重污染环境,殃及附近农田或居民、工厂,所以拌合站经常成为环保投诉的重点,甚至引起索赔、阻挠施工现象。2、回收粉由粉料仓通过排放管向水池中排放虽然荡尘不严重,但需要在拌合站内修建较大的水池,并且排放时经常造成污水四溢,影响场内正常作业,池满需用挖掘机装车外运,挖掘机不是拌合站常备设备。3、不能直接重新利用:外运的回收粉非干即湿,如重新利用,处理措施费用较大,一般情况下外运回收粉采用废弃的作法。4、堆置困难:外运的干粉堆置时会产生很大的扬尘,污染环境,外运的湿粉已成浆糊状,这两种粉堆置都相当困难,外弃也要占用较大的场地,并且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可控制废粉的含水量、便于回收和运输的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包括支架、绞龙、搅拌锅和高压水泵,所述绞龙、搅拌锅和高压水泵依次设于支架的上端,所述搅拌锅内设第一搅拌轴、第二搅拌轴和喷头,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平行设于搅拌锅的内部,所述喷头设于搅拌锅的内部顶端,所述第一搅拌轴通过第一减速器连接第一电机,所述第二搅拌轴通过第二减速器连接第二电机,所述第一减速器、第一电机、第二减速器和第二电机均设于搅拌锅的外侧、支架上端靠近绞龙的一侧,所述喷头通过调节阀管道连接高压水泵,所述高压水泵设于支架的上端、远离绞龙的一侧。进一步的,所述搅拌锅的上端、靠近绞龙的一侧设进料口,所述绞龙的输出端通过硬质胶管柔性密闭连接进料口。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上均设螺旋搅拌叶。进一步的,所述搅拌锅上设粉尘浓度检测仪。进一步的,所述喷头设4~10个。进一步的,所述喷头的外部围设防尘网。进一步的,所述搅拌锅的底端设出料口,所述出料口设于靠近高压水泵的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轴通过第一电机正向旋转,所述第二搅拌轴通过第二电机反向旋转。进一步的,所述进料口内设筛网。进一步的,所述搅拌锅内设湿度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电连接调节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提供的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废粉经原沥青拌合站废粉排粉管道进入绞龙,绞龙将废粉输送至搅拌锅的进料口,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对进入搅拌锅内的废粉进行翻转搅拌,高压水泵连接至水源,水经喷头进入搅拌锅内,搅拌轴将废粉和水混合搅拌,使原本是半流体的干燥废粉变成半固体的块状粉块,便于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不会避免扬尘。2、本技术提供的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通过调节阀可调节喷水量的大小,将水和废粉混合均匀,避免废粉过干或过湿,以适应不同回收用途的需求。3、本技术提供的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通过两组高强度的搅拌轴的反向旋转,对粉尘和水进行均匀搅拌和螺旋输送,通过粉尘浓度检测仪检测合格后即可输送出搅拌锅进入运输车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俯视图。图中:1、支架;2、绞龙;3、搅拌锅;4、进料口;5、第一搅拌轴;6、螺旋搅拌叶;7、喷头;8、防尘网;9、调节阀;10、高压水泵;11、粉尘浓度检测仪;12、第一减速器;13、第一电机;14、第二搅拌轴;15、第二减速器;16、第二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包括支架1、绞龙2、搅拌锅3和高压水泵10,所述绞龙2、搅拌锅3和高压水泵10依次设于支架1的上端,所述搅拌锅3内设第一搅拌轴5、第二搅拌轴14和喷头7,所述第一搅拌轴5和第二搅拌轴14平行设于搅拌锅3的内部,所述喷头7设于搅拌锅3的内部顶端,所述第一搅拌轴5通过第一减速器12连接第一电机13,所述第二搅拌轴14通过第二减速器15连接第二电机16,所述第一减速器12、第一电机13、第二减速器15和第二电机16均设于搅拌锅3的外侧、支架1上端靠近绞龙2的一侧。所述搅拌锅3的上端、靠近绞龙2的一侧设进料口4,所述绞龙2的输出端通过硬质胶管柔性密闭连接进料口4,废粉在进入进料口4时飞扬出去。废粉经原沥青拌合站废粉排粉管道进入绞龙2,绞龙2将废粉输送至搅拌锅3的进料口4,第一搅拌轴5和第二搅拌轴14对进入搅拌锅3内的废粉进行翻转搅拌,高压水泵10连接至水源,水经喷头7进入搅拌锅3内,搅拌轴将废粉和水混合搅拌,使原本是半流体的干燥废粉变成半固体的块状粉块,便于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不会避免扬尘。实施例2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所述喷头7通过调节阀9管道连接高压水泵10,所述高压水泵10设于支架1的上端、远离绞龙2的一侧,通过调节阀9可调节喷水量的大小,将水和废粉混合均匀,避免废粉过干或过湿,以适应不同回收用途的需求。实施例3根据实施例1或2所述的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所述第一搅拌轴5和第二搅拌轴14上均设螺旋搅拌叶6,所述第一搅拌轴5通过第一电机13正向旋转,所述第二搅拌轴14通过第二电机16反向旋转,通过两组高强度的搅拌轴的反向旋转,对粉尘和水进行均匀搅拌和螺旋输送,通过粉尘浓度检测仪检测合格后即可输送出搅拌锅进入运输车内。所述搅拌锅3上设粉尘浓度检测仪11,粉尘浓度检测合格,即可排出搅拌锅3。所述喷头7的外部围设防尘网8,避免废粉在搅拌锅3内飞扬堵塞喷头7。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绞龙(2)、搅拌锅(3)和高压水泵(10),所述绞龙(2)、搅拌锅(3)和高压水泵(10)依次设于支架(1)的上端;所述搅拌锅(3)内设第一搅拌轴(5)、第二搅拌轴(14)和喷头(7),所述第一搅拌轴(5)和第二搅拌轴(14)平行设于搅拌锅(3)的内部,所述喷头(7)设于搅拌锅(3)的内部顶端,所述第一搅拌轴(5)通过第一减速器(12)连接第一电机(13),所述第二搅拌轴(14)通过第二减速器(15)连接第二电机(16),所述第一减速器(12)、第一电机(13)、第二减速器(15)和第二电机(16)均设于搅拌锅(3)的外侧、支架(1)上端靠近绞龙(2)的一侧,所述喷头(7)通过调节阀(9)管道连接高压水泵(10),所述高压水泵(10)设于支架(1)的上端、远离绞龙(2)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拌合站除尘分离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绞龙(2)、搅拌锅(3)和高压水泵(10),所述绞龙(2)、搅拌锅(3)和高压水泵(10)依次设于支架(1)的上端;所述搅拌锅(3)内设第一搅拌轴(5)、第二搅拌轴(14)和喷头(7),所述第一搅拌轴(5)和第二搅拌轴(14)平行设于搅拌锅(3)的内部,所述喷头(7)设于搅拌锅(3)的内部顶端,所述第一搅拌轴(5)通过第一减速器(12)连接第一电机(13),所述第二搅拌轴(14)通过第二减速器(15)连接第二电机(16),所述第一减速器(12)、第一电机(13)、第二减速器(15)和第二电机(16)均设于搅拌锅(3)的外侧、支架(1)上端靠近绞龙(2)的一侧,所述喷头(7)通过调节阀(9)管道连接高压水泵(10),所述高压水泵(10)设于支架(1)的上端、远离绞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昊森靳志伟李慧杰张居坤任震雷郑彪翟先昊魏世硕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光大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