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坐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5678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其中,后挡泥板连接于后外壳,且向较后外壳的下缘的后端更靠下方处延伸。左后方向灯的右侧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左侧部分别安装于后挡泥板的左侧部、右侧部。左后方向灯的左侧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侧部均未安装于后挡泥板。在后视时,左后方向灯的左收容装置的左端部和左后方向灯的左导光装置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左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的左缘更靠左方。在后视时,右后方向灯的右收容装置的右端部和右后方向灯的右导光装置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右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后挡泥板的右缘更靠右方。

Straddl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跨坐型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尤其关于一种跨坐型车辆的后部。
技术介绍
先前,已知有利用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而形成后方向灯的跨坐型车辆。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跨坐型车辆中,于后外壳配置有具备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的后方向灯。通过将发光二极体作为后方向灯的光源,与灯泡类型的后方向灯相比,能将后方向灯形成得较为小型。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专利文献2的跨坐型车辆具有后外壳902L、902R,所述后外壳902L、902R支持于车体框架(图式中未予表示),且具有向后方延伸的下缘。后挡泥板903从后外壳902L、902R的下缘的后端向后下方延伸。后挡泥板903朝向较后轮WR的上端更靠后方且下方处延伸。并且,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分别安装于后挡泥板903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并且,如图14所示,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具有配置于基板905的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906、906、906、906。在如此的专利文献2中,未于后外壳902L、902R安装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因此能将后外壳902L、902R形成得较为小型。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44538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2-76573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于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发光二极体作为后方向灯的光源,与灯泡类型的后方向灯相比,能将后方向灯形成得较为小型。另一方面,为确保后方向灯的视认角度,通常使后方向灯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较长,由此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及较长尺寸地确保发光面积。然而,如果使后方向灯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较长,并且将后方向灯配置于后外壳,那么后外壳会于车宽方向上大型化,故而难以形成得较为小型。与此相对地,于专利文献2的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中,沿着车辆左右方向上并列而配置有配置于沿着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基板905的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906、906、906、906。并且,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于车辆左右方向上具有较长尺寸。即,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形成为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上下方向的尺寸。从而,因专利文献2的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沿着车辆左右方向上并列而配置有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906、906、906、906,故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及较长尺寸地确保了发光面积。即,因沿着车辆左右方向上并列而配置有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906、906、906、906,故于车辆左右方向上跨及较长尺寸地确保了被视认性。并且,如上所述,于专利文献2中,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安装于后挡泥板903,而未于后外壳902L、902R安装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因此能将后外壳902L、902R形成得较为小型。另一方面,尝试想既实现配置于后挡泥板903的左、右的后方向灯904L、904R的进一步小型化,又确保发光面积。但于如专利文献2般的具有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906、906、906、906的后方向灯904L、904R中,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906、906、906、906和用以配置这些的基板905占据一定大小的空间,因此后方向灯的进一步小型化有限。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即便将后外壳形成得较为小型,并且将左、右的后方向灯形成得更为小型,也能确保向左方延伸的左后方向灯和向右方延伸的右后方向灯的于车宽方向上的被视认性,从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为解决所述问题,首先想通过缩减配置于后挡泥板的后方向灯的发光二极体光源,并利用导光部件,而将后方向灯形成得更为小型,并且确保后方向灯的发光面积。具体来说,专利技术人曾试图使发光二极体光源仅有一个,削减相对较为需要空间的基板与配置于基板的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从而谋求后方向灯的小型化。并且,如果缩减发光二极体光源的个数,那么发光面积会相应地减少,故而,想利用从仅一个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使导光部件发光,由此确保发光面积。与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与配置多个发光二极体光源的基板相比,因设置导光部件的空间较小,因此能将后方向灯形成得更为小型。然而,在使发光二极体光源仅有一个并利用导光部件的情形,如图15(a)所示,导光部件LGU'越长时,远离发光二极体光源S'的位置的光越弱。并且,也存在如下问题,即,即便考虑到发光二极体光源S'的光的指向性,而与沿着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方向灯一致地,使发光二极体光源S'的光的朝向指向左方或右方,也难以使较长的导光部件LGU'完美地发光。另一方面,专利技术人在考虑到了使用上述导光部件时的后方向灯的发光特性的问题的前提下,也对左、右的方向灯的识别性进行了研究。先前,只要左、右的后方向灯相互分离,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便无任何问题,但专利技术人为进而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而进行了研究。如上所述,在将仅一个发光二极体光源用作左、右的后方向灯的光源的情形时,在车辆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导光部件中,因为远离光源的位置、即与发光二极体光源的配置位置为相反侧的端部难以发光,故而无法使较长的导光部件完美地发光。专利技术人对无法使较长的导光部件完美地发光的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有如下构想。通常,与左、右的后方向灯邻近配置的情形相比,于左、右的后方向灯分离的情形时,认为该情形较容易进行左、右的区别,从而使识别性较高。并且,与明亮部分邻近配置的情形相比,于明亮部分分离配置的情形时,左、右的后方向灯的识别性较高。因此,专利技术人有如下构想,即,如图15(b)所示,为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的识别性,而将发光二极体光源S'配置于左后方向灯30L'的左端部(车宽方向的外端部),并将左后方向灯30L'以使发光二极体光源S'的光从左后方向灯30L'的左端部(车宽方向的外端部)朝向左后方向灯30L'的右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而进行指向的方式配置。将发光二极体光源S'配置于右后方向灯30R'的右端部(车宽方向的外端部),并将右后方向灯30R'以使发光二极体光源S'的光从右后方向灯30R'的右端部(车宽方向的外端部)朝向右后方向灯30R'的左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而进行指向的方式配置。由此,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各自的发光二极体光源S'于车辆左右方向上分离配置,因此明亮部分分离配置。其结果,与如图15(c)所示的、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各自的明亮部分邻近配置的情形,即,将发光二极体光源S'置于左后方向灯30L'右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将发光二极体光源S'置于右后方向灯30R'左端部(车宽方向的内端部)的情形相比,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的识别性提高。然而,设置有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的后挡泥板20'与后外壳相比,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较小。因此,为提高左、右的后方向灯30L'、30R'的识别性,而以使之于车辆左右方向上具有较长尺寸的方式形成左、右的后方向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具备:/n车体框架;/n后外壳,其支持于所述车体框架,且具有向后方延伸的下缘;/n后轮,其配置于所述后外壳的下方;/n后挡泥板,其连接于所述后外壳,向较所述后外壳的下缘的后端更靠下方处延伸,且朝向较所述后轮的上端更靠后方且下方处延伸;/n左后方向灯,其配置于所述后挡泥板的左侧部;以及/n右后方向灯,其配置于所述后挡泥板的右侧部;且/n所述左后方向灯具有:仅一个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其供配置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光源;棒状的左导光部件,其传导从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延伸;和左收容部件,其具有使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光穿透的左外壳部;/n所述右后方向灯具有:仅一个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右发光二极体基板,其供配置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光源;棒状的右导光部件,其传导从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延伸;和右收容部件,其具有使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光穿透的右外壳部;/n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光源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而以从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朝向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其中,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基板配置于所述左后方向灯的右侧部,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光源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而以从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朝向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基板,其中,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基板配置于所述右后方向灯的左侧部,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导光部件将从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从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朝向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传导,/n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导光部件将从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从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朝向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传导,且/n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收容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左收容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n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收容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右收容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n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导光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左导光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n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导光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右导光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且/n所述左后方向灯的右侧部安装于所述后挡泥板的左侧部,/n所述左后方向灯的左侧部未安装于所述后挡泥板的左侧部,/n所述右后方向灯的左侧部安装于所述后挡泥板的右侧部,/n所述右后方向灯的右侧部未安装于所述后挡泥板的右侧部,/n在后视时,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和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所述左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左缘更靠左方,/n在后视时,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和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所述右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右缘更靠右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具备:
车体框架;
后外壳,其支持于所述车体框架,且具有向后方延伸的下缘;
后轮,其配置于所述后外壳的下方;
后挡泥板,其连接于所述后外壳,向较所述后外壳的下缘的后端更靠下方处延伸,且朝向较所述后轮的上端更靠后方且下方处延伸;
左后方向灯,其配置于所述后挡泥板的左侧部;以及
右后方向灯,其配置于所述后挡泥板的右侧部;且
所述左后方向灯具有:仅一个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其供配置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光源;棒状的左导光部件,其传导从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延伸;和左收容部件,其具有使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光穿透的左外壳部;
所述右后方向灯具有:仅一个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右发光二极体基板,其供配置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光源;棒状的右导光部件,其传导从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且朝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延伸;和右收容部件,其具有使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光穿透的右外壳部;
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光源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左方,而以从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朝向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基板,其中,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基板配置于所述左后方向灯的右侧部,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光源指向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右方,而以从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朝向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出射光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基板,其中,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基板配置于所述右后方向灯的左侧部,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导光部件将从所述左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从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右端部朝向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传导,
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导光部件将从所述右发光二极体光源出射的光从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左端部朝向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传导,且
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收容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左收容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
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收容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右收容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
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导光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左导光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
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导光部件的车辆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右导光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且
所述左后方向灯的右侧部安装于所述后挡泥板的左侧部,
所述左后方向灯的左侧部未安装于所述后挡泥板的左侧部,
所述右后方向灯的左侧部安装于所述后挡泥板的右侧部,
所述右后方向灯的右侧部未安装于所述后挡泥板的右侧部,
在后视时,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和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所述左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左缘更靠左方,
在后视时,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和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所述右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右缘更靠右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在后视时,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和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所述左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且位于较所述左后方向灯更靠前方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左缘更靠左方,且在后视时,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和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所述右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且位于较所述右后方向灯更靠前方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后端部中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右缘更靠右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在后视时,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和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在所述后挡泥板安装于所述后外壳的状态下,配置于较位于与所述左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前端部中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左缘更靠左方,且
在后视时,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和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在所述后挡泥板安装于所述后外壳的状态下,配置于较位于与所述右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所述后挡泥板中的前端部的所述后挡泥板的右缘更靠右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在后视时,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收容部件的左端部和所述左后方向灯的所述左导光部件的左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所述左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所述后外壳的后缘更靠左方,且
在后视时,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收容部件的右端部和所述右后方向灯的所述右导光部件的右端部配置于较位于与所述右后方向灯相同的高度的所述后外壳的后缘更靠右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青苍黄士铭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