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勇专利>正文

自动供给燃料的液体燃料炉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332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自动供给燃料的液体燃料炉具涉及一种家用液体燃料炉具。它是利用液体燃料汽化膨胀而产生压力的原理,由液体燃料汽化循环系统,将燃料箱输出的燃料分成两路,经加热汽化后,一路送回到油箱,对燃料箱内加压,另一路汽化后喷入炉膛燃烧。属一种常压液体燃料炉具。与已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①燃料箱内不需人工充气加压;②火力大,热效率高;③无需加压钢瓶储气,而且使用安全可靠。(*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家用自动供给燃料的液体燃料炉具。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家用炉具种类较多,有气体燃料的炉具,有液体燃料的炉具等等。对于通用的液化石油汽炉或灶具来说,其石油汽都是带压液体形式储存,均需耐压钢瓶。燃料的供给均是由钢瓶内的汽化压力将石油汽化汽送往炉具的燃烧器燃烧。目前,市场上又出现了以甲醇为燃料的民用合成燃料,是一种常压储存的液体燃料,使用这一类的燃料,需要用人工打气加压,如小液化气罐对燃料箱内加压的汽化炉,其操作使用十分不方便;还有一种利用加热空气,利用空气受热膨胀的原理,对燃料箱内加压,其压力大小,汽化不完全,燃烧不理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需要对燃料箱内进行人工充气加压,而靠液体燃料自身汽化,自动产生压力的液体燃料炉具。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即利用液体燃料汽化膨胀而产生压力的原理,设计燃料箱时,构成液体燃料汽化循环系统。燃料箱内的液体燃料由输送管输出后,分成两路,一路受热汽化后回到油箱,对燃料箱内加压;另一路受热汽化后喷入炉膛燃烧。构成自动供给燃料的常压液体燃料炉具。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解决方案,使常压液体燃料炉具的燃料自动供给成为可能。同时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炉具的燃料箱内不需用人工充气加压;(2)火苗兰色,火力大,热效率高;(3)与石油液化汽炉具相比,液体燃料常压储存,省去了压力钢瓶,而且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总装剖视示意图(省略了双头灶的另一头)。图2、本专利技术汽化腔4的主视图。图3、图2的A-A剖面图。实施例1附图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现对照附图进一步予以详细说明。燃料箱〔9〕的底部设液体燃料输送管〔10〕,向双头灶的两头延伸到炉膛〔8〕下,拐弯向上,再由三通接头〔14〕分成两路,一路进汽化腔〔4a〕,另一路进汽化腔〔4b〕。汽化腔〔4a〕连通螺旋形汽化管〔5〕,汽化管〔5〕从炉膛底下弯曲到炉膛〔8〕的外围向上,接盘在炉头〔3〕上的环形汽化管〔7〕。汽化管〔7〕的另一头接喷汽管〔2〕,喷汽管〔2〕上安阀门〔1〕。汽化腔〔4b〕连通加压汽化管〔6〕,该汽化管从炉中心向下,再弯到燃料箱〔9〕的上部,进入燃料箱的空间部分,以施加压力。在燃料箱的下部安装一根预热输液管〔12〕,管路上装预热燃料阀门〔11〕,其预热燃料送到预热燃料盘〔13〕,该盘中间穿孔,焊接或丝扣连接于三通〔14〕,本例为焊接连接。由电子打火阀〔15〕打火点燃燃料。汽化腔〔4〕的结构如图2、图3所示,它是一个双层环状圆筒,形成环状汽化腔〔4a〕和〔4b〕,两腔之间互不相通,各腔上部的内环壁上开孔,分别接螺旋形汽化管〔5〕和加压汽化管〔6〕;各腔下部的内环壁上开孔,分别与三通〔14〕的一端焊接,以接通液体燃料。在外圆筒的下部开长方形孔〔4c〕,在内圆筒的下部与长方形孔的相应位置开2-4个小孔〔4d〕,本例开2个。长方形孔和小孔开在两汽化腔之间,与两汽化腔〔4a〕和〔4b〕均不相通。本专利技术的燃料自动供给是这样实现的燃料箱内的液体燃料由输送管〔10〕送到三通〔14〕,分叉成两路,分别进入汽化腔〔4a〕和〔4b〕。打开预热料阀门〔11〕,少许燃料通过预热输送管〔12〕流入预热燃料盘〔13〕,启动电子打火阀〔15〕,盘内燃料燃烧。这时三通〔14〕及汽化腔〔4a〕、〔4b〕内的燃料受热汽化。汽化腔〔4b〕中汽化了的燃料经过加压汽化管〔6〕进入燃料箱的上部。汽化液不断输入箱内,密封的燃料箱内压力上升,将箱内的燃料液体压送到输送管〔10〕,循环不断,以实现燃料的自动供给。汽化腔〔4a〕中汽化了的液体燃料进入螺旋形汽化管〔5〕,受热进一步汽化后,再进入环形汽化管〔7〕,达到完全汽化的程度。完全汽化了的燃料经过喷气管〔2〕喷入炉膛〔8〕内燃烧,阀门〔1〕控制汽量的大小与关闭。汽化了的燃料绝大部分通过炉头〔3〕上的小孔,由预热燃料盘〔13〕内的预热火引燃而燃烧,极少量汽化了的燃料通过汽化腔〔4〕上的小孔〔4d〕进入炉膛中心而燃烧,使汽化腔〔4〕的内壁、三通接头〔14〕及螺旋形汽化管〔5〕加热。为了提高汽化效果,将汽化腔〔4〕的上部安装高出圆锥台(倒)炉头〔3〕的底5~40毫米,本例高出20毫米。燃料箱〔9〕的底与炉膛〔8〕的底在同一水平线上;预热燃料盘〔13〕焊于三通接头〔14〕与输送管〔10〕之间,与炉膛〔8〕的底距离15~30毫米,本例为20毫米;三通接头用铜材制作。输送管〔10〕用φ10~14的无缝钢管制作,本例采用φ14管。汽化腔〔4〕采用厚1.5毫米紫铜板或钢板焊接制成,本例用紫铜板制造,外径52毫米、高50毫米,安装于炉膛〔8〕的中央。圆锥台(倒)炉头〔3〕采用铜或不锈钢板制作,其上钻有许多小孔,装在汽化腔〔4〕上,使汽化腔〔4〕的顶部凸出炉头〔3〕的底20毫米。环形汽化管〔7〕装在炉头上2~8毫米的位置,本例为4毫米。其材料采用φ6不锈钢管。喷气管〔2〕、螺旋形汽化管〔5〕、加压汽化管〔6〕、预热输液管〔12〕均采用外径为φ6的紫铜管制作。各连接处可采用铜焊或者接头连接。实施例2从燃料箱〔9〕的底部伸出2根燃料输送管,一根直接接汽化腔〔4a〕的底部,另一根直接接汽化腔〔4b〕的底部,去消三通〔14〕。其它结构和实施例1完全一样。实施例3螺旋形汽化管〔5〕接汽化腔〔4a〕的一端改成延伸管,直接联接燃料箱〔9〕;去消三通〔14〕。汽化腔〔4〕的互不相通的两腔〔4a〕和〔4b〕连通成一腔,加压汽化管〔6〕的另一端通向燃料箱〔9〕的上部空间。其它和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但三通〔14〕改成直通管进入汽化腔〔4〕。实施例4附图4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第4个实施例。即去消汽化腔〔4〕,将加压汽化管〔6〕亦作成螺旋形汽化管,与汽化管〔5〕相似,或者作成上下往返弯管。这样,汽化管〔5〕的一端直接连燃料箱〔9〕,另一端仍与环形汽化管〔7〕相连接;螺旋形汽化管〔6〕的下端与燃料箱接通,其上端通向燃料箱〔9〕的上部空间。其汽化管〔5〕和〔6〕的螺旋部位仍安装在炉膛的中央位置,以利预热汽化。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5附图5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第5个实施例。即汽化腔〔4〕的〔4a〕和〔4b〕两腔连通成一腔,其底部直接连通液体燃料输送管〔10〕,去消原三通改成弯管接头〔14〕,汽化管〔6〕从汽化腔〔4〕上部接出来后,仍从中间向下弯,再从炉膛底弯向上,与环形汽化管〔7〕连接。汽化管〔5〕呈螺旋形结构,不与汽化腔连通,一头直接连通燃料储存箱〔9〕的底部,另一端通往储存箱〔9〕的上部空间。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供给燃料的液体燃料炉具,包括燃料箱、燃料输送管、预热燃料盘、汽化器及电子打火阀等,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燃料箱内的液体燃料由输送管输出后,分成两路,一路受热气化后回到油箱,对燃料箱内加压,另一路受热气化后喷入炉膛燃烧,即燃料箱内的液体燃料经输送管送到汽化器汽化后,一路经加压汽化管送回燃料箱的上部空间,另一路经螺旋形汽化管进一步汽化后送往环形汽化管完全汽化,经喷气管喷入炉膛。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供给燃料的液体燃料炉具,其特征是炉膛〔8〕的中央安装有汽化腔〔4〕,它是一个双层环状圆筒。形成环状汽化腔〔4a〕和〔4b〕,两腔之间互不相通。各腔上部的内环壁上开孔,分别接螺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供给燃料的液体燃料炉具。包括燃料箱、燃料输送管、预热燃料盘、汽化器及电子打火阀等,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燃料箱内的液体燃料由输送管输出后,分成两路,一路受热气化后回到油箱,对燃料箱内加压,另一路受热气化后喷入炉膛燃烧,即燃料箱[9]内的液体燃料经输送管送到汽化器汽化后,一路经加压汽化管[6]送回燃料箱的上部空间。另一路经螺旋形汽化管[5]进一步汽化后送往环形汽化管[7]完全汽化,经喷气管[2]喷入炉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勇
申请(专利权)人:吴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