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鲜贝吐沙的暂养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6847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1 23:42
一种便于鲜贝吐沙的暂养池,它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它包含暂养池壁、进水口、排水口、放置架、暂养池池底,所述暂养池壁与暂养池池底合围成一个暂养池,所述暂养池右上角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包含主进水口、辅助进水口、导水管,所述主进水口通过导水管分流连通着若干个辅助进水口,若干个所述辅助进水口以主进水口为中心呈扇形环绕在主进水口一侧,所述暂养池池底的左上角、右上角和右下角的水平面均高于器左下角的水平面,所述暂养池内距离暂养池池底一定距离上方设置有若干个放置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保证了鲜贝的正常吐沙,吐出的沙子正常的排出不会淤积在池底,更加的环保,结构简单合理,易于推广。

A temporary pond convenient for fresh shellfish to spit s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鲜贝吐沙的暂养池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鲜贝吐沙的暂养池。
技术介绍
贝类,即软体动物门。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具有了真体腔的动物。软体动物的真体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但软体动物的真体腔不发达,仅存在于围心腔及生殖腺腔中。软体动物在形态上变化很大,但在结构上都可以分为头、足、内脏囊及外套膜4部分。头位于身体的前端,足位于头后、身体腹面,是由体壁伸出的一个多肌肉质的运动器官,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面,是由柔软的体壁包围着的内脏器官,外套膜是由身体背部的体壁延伸下垂形成的一个或一对膜,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腔即为外套腔。由外套膜向体表分泌碳酸钙,形成一个或两个外壳包围整个身体,少数种类壳被体壁包围或壳完全消失。这些基本结构在不同的纲中有很大的变化与区别。软体动物具有完整的消化道,出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也出现了比原肾更进化的后肾(metanephridium)。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的有11万种以上,还有35000化石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门类。特别是一些软体动物利用“肺”进行呼吸,身体具有调节水分的能力,使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构成了仅有的适合于地面上生活的陆生无脊椎动物。但是近几年的鲜贝储养的暂养池,对于鲜贝的暂养效果不佳,不利于鲜贝的吐沙和排沙,暂养池内经常会有沙子淤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便于鲜贝吐沙的暂养池,保证了鲜贝的正常吐沙,吐出的沙子正常的排出不会淤积在池底,更加的环保,结构简单合理,易于推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暂养池壁1、进水口2、排水口3、放置架4、暂养池池底8,所述暂养池壁1与暂养池池底8合围成一个暂养池,所述暂养池右上角设置有进水口2,所述进水口2包含主进水口5、辅助进水口6、导水管7,所述主进水口5的进水端通过导水管7与外界水循环系统出水端连通,所述主进水口5通过导水管7分流连通着若干个辅助进水口6,若干个所述辅助进水口6以主进水口5为中心呈扇形环绕在主进水口5一侧,所述暂养池左下角设置有排水口3,所述排水口3与水循环系统的入水端连通,所述暂养池池底8的左上角、右上角和右下角的水平面均高于器左下角的水平面,所述暂养池内距离暂养池池底8一定距离上方设置有若干个放置架4。所述放置架4底部设置有支撑脚9,所述放置架4上设置有格栅10,所述支撑脚9的高度为20cm。所述暂养池为一个方形的暂养池。所述暂养池壁1和暂养池池底8采用钢筋水泥浇筑。所述暂养池壁1和暂养池池底8为白灰铺底、固化而成。所述暂养池壁1和暂养池池底8表面均匀抹有水泥。所述暂养池壁1的长为8m,宽为8m,高为50cm。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将放置有鲜贝的筛网放置在放置架上,筛网上的鲜贝吐出沙子,放置架距离池底有一定的距离,鲜贝吐出的沙子往池底落,不会造成淤积,进水口是一个扇形的组合进水口,可以保证进入池中的水流往各个方流动,暂养池池底的左上角、右上角和右下角的水平面均高于器左下角的水平面,也就是暂养池池底平面向左下角方向倾斜,保证暂养池内的水流往排水口流动,水的流动带动了鲜贝吐出的沙子往排水口流出,排出的含有沙子的水进过水循环系统的处理,再一次的使用,更加的环保,使得鲜贝吐沙的效果更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保证了鲜贝的正常吐沙,吐出的沙子正常的排出不会淤积在池底,更加的环保,结构简单合理,易于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暂养池壁1、进水口2、排水口3、放置架4、主进水口5、辅助进水口6、导水管7、暂养池池底8、支撑脚9、格栅10。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暂养池壁1、进水口2、排水口3、放置架4、暂养池池底8,所述暂养池壁1与暂养池池底8合围成一个暂养池,所述暂养池右上角设置有进水口2,所述进水口2包含主进水口5、辅助进水口6、导水管7,所述主进水口5的进水端通过导水管7与外界水循环系统出水端连通,所述主进水口5通过导水管7分流连通着若干个辅助进水口6,若干个所述辅助进水口6以主进水口5为中心呈扇形环绕在主进水口5一侧,所述暂养池左下角设置有排水口3,所述排水口3与水循环系统的入水端连通,所述暂养池池底8的左上角、右上角和右下角的水平面均高于器左下角的水平面,也就是暂养池池底8平面向左下角方向倾斜,保证暂养池内的水流往排水口流动,所述暂养池内距离暂养池池底8一定距离上方设置有若干个放置架4。放置架4距离池底有一定的距离,可以使放置在其上的鲜贝吐出的沙子往池底落,不会造成淤积。所述放置架4底部设置有支撑脚9,所述放置架4上设置有格栅10,所述支撑脚9的高度为20cm。所述暂养池为一个方形的暂养池。所述暂养池壁1和暂养池池底8采用钢筋水泥浇筑。所述暂养池壁1和暂养池池底8为白灰铺底、固化而成。所述暂养池壁1和暂养池池底8表面均匀抹有水泥。所述暂养池壁1的长为8m,宽为8m,高为50cm。所述放置架4为方形不锈钢架。在距池底20cm处安装所述的方形不锈钢架用于放置塑料筛,方便贝类进行吐沙处理。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将放置有鲜贝的筛网放置在放置架上,筛网上的鲜贝吐出沙子,放置架距离池底有一定的距离,鲜贝吐出的沙子往池底落,不会造成淤积,进水口是一个扇形的组合进水口,可以保证进入池中的水流往各个方流动,暂养池池底的左上角、右上角和右下角的水平面均高于器左下角的水平面,也就是暂养池池底平面向左下角方向倾斜,保证暂养池内的水流往排水口流动,水的流动带动了鲜贝吐出的沙子往排水口流出,排出的含有沙子的水进过水循环系统的处理,再一次的使用,更加的环保,使得鲜贝吐沙的效果更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保证了鲜贝的正常吐沙,吐出的沙子正常的排出不会淤积在池底,更加的环保,结构简单合理,易于推广。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鲜贝吐沙的暂养池,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暂养池壁(1)、进水口(2)、排水口(3)、放置架(4)、暂养池池底(8),所述暂养池壁(1)与暂养池池底(8)合围成一个暂养池,所述暂养池右上角设置有进水口(2),所述进水口(2)包含主进水口(5)、辅助进水口(6)、导水管(7),所述主进水口(5)的进水端通过导水管(7)与外界水循环系统出水端连通,所述主进水口(5)通过导水管(7)分流连通着若干个辅助进水口(6),若干个所述辅助进水口(6)以主进水口(5)为中心呈扇形环绕在主进水口(5)一侧,所述暂养池左下角设置有排水口(3),所述排水口(3)与水循环系统的入水端连通,所述暂养池池底(8)的左上角、右上角和右下角的水平面均高于器左下角的水平面,所述暂养池内距离暂养池池底(8)一定距离上方设置有若干个放置架(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鲜贝吐沙的暂养池,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暂养池壁(1)、进水口(2)、排水口(3)、放置架(4)、暂养池池底(8),所述暂养池壁(1)与暂养池池底(8)合围成一个暂养池,所述暂养池右上角设置有进水口(2),所述进水口(2)包含主进水口(5)、辅助进水口(6)、导水管(7),所述主进水口(5)的进水端通过导水管(7)与外界水循环系统出水端连通,所述主进水口(5)通过导水管(7)分流连通着若干个辅助进水口(6),若干个所述辅助进水口(6)以主进水口(5)为中心呈扇形环绕在主进水口(5)一侧,所述暂养池左下角设置有排水口(3),所述排水口(3)与水循环系统的入水端连通,所述暂养池池底(8)的左上角、右上角和右下角的水平面均高于器左下角的水平面,所述暂养池内距离暂养池池底(8)一定距离上方设置有若干个放置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鲜贝吐沙的暂养池,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张业强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市瑞达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